136书屋 > 其他 > 中外应对危机100例全文阅读 > 第4章 政治篇(3)

第4章 政治篇(3)


  11月,他的女婿——已远嫁荷兰的亲生长女玛丽的丈夫、奥伦治的威廉,突然率领1万多人的军队在德文郡的托尔湾登陆,直趋伦敦。威廉宣称詹姆斯二世的儿子是冒充的,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的国王继承权。詹姆斯二世又惊又气,立即召集了大批军队以应敌。

  女儿女婿竟敢打老子!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詹姆斯二世是一个傲慢而狂热的罗马天主教徒,他1685年刚一即位,就立刻决定要给天主教徒以信仰自由和平等的公民权利。他释放了大批被监禁的天主教徒。但是,英国自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反天主教的传统一直很强烈,而且曾制订了反天主教的法律,如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制订的刑法条例,规定如天主教徒不到英国国教的礼拜堂去做礼拜,就要受处罚。詹姆斯的前任国王——查理二世制订的“宣誓条例”,规定严格禁止罗马天主教徒担任公职。但是詹姆斯二世不顾国内的普遍反对,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里任职。此后进而任命更多的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门、教会、大学去担任重要职务。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先后发布两个“宽容宣言”,给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所有非国教徒以信教自由,并命令英国国教会的主教在各主教区的教坛上宣读,引起英国国教会主教们的普遍反对。

  专制统治变本加厉,愈来愈威胁着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的利益。这时詹姆斯已经年老,尚无子嗣,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怕推翻詹姆斯会引起新的人民革命运动,因此决定暂时忍耐,准备等詹姆斯老死后再说。但是,詹姆斯竟然老来得子,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他们断然通过议会,派遣代表去荷兰迎接詹姆斯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9月,威廉将要进攻英国已经非常明显,但詹姆斯拒绝了法王路易十四为他提供军队的建议,因为他怕这样更加引起英国人的反对。他相信他的军队足以抵抗威廉。当时威廉的军队共1.4万人,而英国的军队则有4万人,是英国有史以来人数最庞大的军队,众寡悬殊。但他错了。

  11月,威廉率领军队在德文郡的托尔湾登陆,直赴伦敦。所有的新教军官都叛变了,詹姆斯自己的女儿安妮也参加了入侵军,并带走了许多王室的支持者。更出人意料的是,伦敦突然发生骚乱,确切地说,是有人在故意制造混乱,正要奔赴前线的詹姆斯二世不得不留在伦敦平息内乱,同时他下令前线部分军队向伦敦撤退,以缓和伦敦局势。而军队、议会中内奸众多,前方应敌自然地变成了欢迎敌人。詹姆斯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他连忙逃亡至法国。

  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同时议会向威廉提出一个《权利宣言》,即《权利法案》。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指出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了宣言中提出的要求。

  这次事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政变,它将英国由一个君权神授的君主独裁制国家变成了一个君权受限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此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为这场革命没有人命伤亡,故史称光荣革命。实质上“光荣”是因为,这次革命胜利地结束了“君权神授”的统治观念,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力超过君主立宪制度以及两党制度,不仅对英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而且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场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人类宪政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智慧解码

  从“光荣革命”开始,英国用和平、渐进、改革的方式,而不是用暴力的形式推翻反动制度来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这为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先例。这里面有两点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是人民的斗争,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站出来,引导国家前进的方向;二是各派政治力量的妥协。政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只有相互的妥协,才能使各方利益都达到一个平衡点。而光荣革命被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奉为人类史上政治妥协的经典案例。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对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三世和玛丽来说,他们取得王位是靠了议会里的辉格派和托利派的力量,所以对两派的要求不得不表示同意。而且“光荣革命”是在反对国王詹姆斯二世暴政的口号下进行的,在社会上和政治界,限制专制王权成为符合人民的普遍要求和光明正大的事。所以当议会提出限制王权的议案时,很容易就通过了。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

  林肯在当选美国总统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得到了白宫,白宫也得到了我。”其实这句话用在拿破仑身上也是蛮吻合的。1799年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大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既能防止王朝复辟,又能有力地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拿破仑身上。而这个信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军事强人也早有心问鼎天下。于是,一场“两情相悦”的政变便开始了,这就是“雾月政变”。

  拿破仑雾月政变

  逆取顺守问鼎天下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1792年推翻了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权。但是资产阶级并没有从此坐稳江山,相反是革命阵营内部矛盾加剧。法国大资产阶级、大银行家既反对君主专制,也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特别害怕革命群众。他们在1791年发动“热月政变”,打击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广大群众,推翻了革命的雅各宾派专政,建立起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但是,1795年夏天,反动的保皇党又发动叛乱,于是大资产阶级不得不回过头来求助于革命的雅各宾派,以对付保皇党。而保皇党叛乱镇压下去,雅各宾派又活跃起来,大资产阶级的督政府这种左右摇摆的“秋千政策”,无力维持稳定的统治,国内政局动荡不定。大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既能防止王朝复辟,又能有力地镇压人民革命运动。于是,大资产阶级开始选择对象了。拿破仑当时正在埃及作战,他从弟弟由国内寄来的信中知道了这些情况,便把近东方面军的指挥权交给克莱贝尔将军,自己乘快船迅速回国。果然,他到巴黎之后,很快就被资产阶级看中了。巴黎大银行家巴洛拿出50万法郎,支持他发动政变。

  当时法国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1798年底,俄、英、奥、西班牙、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英国,军事行动的支柱是俄国和奥国。反法联军从意大利、瑞士、荷兰、莱茵地区四个方面进攻法国。1799年初,苏沃洛夫率领的俄奥联军击败意大利的法军,4月底占领了米兰,7月底攻下曼图亚和亚历山大里亚,8月底又在诺维获得了一次决定性胜利,法国著名将领儒贝尔战死,法军损失12000人。意大利北部又成为奥地利的殖民地。

  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过激主义威胁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第二天,拿破仑把法国议会——元老院和500人院全部解散,夺取了议会大权,并宣布成立执政府。不久,公布了法兰西共和国8年宪法,重申废除封建等级制,法国为共和国,规定第一执政(拿破仑)的权限:“公布法律;并可随意任免参政院成员、各部部长、大使和其他高级外交官员、陆海军军官。”不久,他又取消了革命时期的地方自治机构,使法国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在执政府中,他自任第一执政,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

  雾月政变使拿破仑掌握了法国军政大权,此后,他连续采取军事行动,决定性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对法国的几次反扑。1800年,拿破仑击溃奥地利军队,并进逼奥地利南部地区,迫使奥皇签订和约。1802年,以沙俄为首的第二次反法联盟又被拿破仑击溃,使俄国对法国的威胁解除了。1805年,击败了由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组成的第三次反法联盟。1806年,击败了以俄国、普鲁士为主的第四次反法联盟,迫使普鲁士投降法国。1807年,拿破仑又逼迫沙皇俄国签订了梯尔西特和平条约,条约承认了法国在欧洲的统治。从此,大部分欧洲处于拿破仑一世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法国确立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使欧洲盟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再与法国抗衡。国际社会对法国的威胁很快就被解除了。在国内,拿破仑也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稳定的措施:他对激进要求、城市平民和工人风潮以及保王党分子的叛乱一律加以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保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对法兰西共和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使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从法律上得以稳固。这些统治措施,很快就稳定了国内局势。

  ◎智慧解码

  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庞统建议他夺取益州,刘备拘泥于“仁义”不愿动手,庞统最后用“逆取顺守”的韬略原则说动了他。所谓逆取,指违背社会传统规范,以武力夺取;而“顺守”则按照社会规范,予以善后处置。“逆取”均为暂时之行,权宜之计,靠“顺守”加以弥补其本身的缺陷。拿破仑“雾月政变”取得成功也是“逆取顺守”韬略原则的成功运用。一般来说,政变者是很少受到赞扬的,但是,包括马克思在内很多人给予拿破仑很高的评价,马克思称拿破仑为“旧的法国革命时的英雄”,认为他的主要功绩是“在法国内部创造了一些条件,从而才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国内的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此之前,日本已退化成为一个积弱不振的国家,内部四分五裂,外部强敌环伺。伊藤博文曾承认,西洋人一直“把日本国旗中央的红球比喻为一块封住信封的红蜡印,以嘲笑日本的锁国落伍”。正是通过明治维新后50年的努力,日本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0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正是从明治维新开始,中国和日本一千多年的师生地位发生了易位。

  推翻幕府统治与明治维新

  向战胜自己的敌人学习

  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两次闯进日本江户湾,并以武力相要挟,准备大举入侵日本。掌握日本统治实权的德川幕府屈服于西方列强的炮火,连续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关税协定,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因此,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倾入而纷纷破产,引发全国动荡。

  当时幕府将军把持着全国最高土地所有权,直辖土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最大的封建领主。他们还掌握着全国的商业城市和矿山,垄断着对外贸易,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德川幕府名义上是“大将军”,实际上自称“大君”,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主持政府,大权独揽。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德川幕府任意掠夺土地,并把这些土地分封给270家叫做“大名”的封建领主。各地大名必须宣誓效忠将军,遵守幕府法规,听从调遣。大名的领地和统治机构叫做“藩”,大名又把自己的领地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分赐给自己的家臣,他们属于将军和大名之下,被称做武士。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杀死平民可以不受惩罚,是幕府将军统治人民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幕府将军又按照“士、农、工、商”四民的次序,把他们划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级身份制度的严格限制。另外,还有30多万被称做“非人”和“秽多”的贱民,他们被排斥在士、农、工、商之外,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

  18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业资本家,他们为了争得政治上的地位,摆脱封建统治,对幕府制度产生强烈的不满,反抗情绪日趋高涨,接连爆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这些反抗斗争,严重地动摇了幕府的统治。正当幕府惶惶不可终日之时,美国等西方列强大举入侵日本,更令人民群众的怒火达到了顶点。

  一边是幕府的黑暗统治,一边是外国侵略者的盘剥,日本人民受到双重的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一场推翻封建幕府,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