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古典 > 重生鱼米水乡全文阅读 > 第18章 绣制荷包

第18章 绣制荷包


于蕙岚没觉得有什么,催了哥哥赶紧出去,就给阿娘搬了凳子盛了老大一晚地瓜粥,堆上些咸菜咸鱼条低下再藏个鸡蛋。

自己也端了小碗,挨着阿娘坐了,同阿娘说说话。

“阿娘,你地里种了生姜了么?”

柳春花端着碗地瓜粥,咕噜咕噜的喝得飞快,她一早翻了半亩地,出了力气,这会儿饿了。

“嗯,留了一亩地,姜种还在晒着。等六月初的时候再种下去,这会子在翻地准备栽苕。”原本三亩地都是要栽苕的,苕好种结多,还顶饿。

于蕙岚笑得眼睛眯了眯,阿娘同意种就好。她已经做了两手准备,若是这生姜卖不出价钱来,荷包香囊也能稍稍顶上一阵子。

这几个月她再想想能不能找到什么法子挣银子。不行的话,她就去大户人家当丫鬟去。等阿娘什么时候病好了,她再回来。如此一想着,于蕙岚总算是觉得眼前不再是一片昏暗了。

“怎么又给阿娘煮蛋了,来,吃了。”柳春花很快就一碗粥见底,底下藏着的那个鸡蛋自然是露了出来,柳春花挑出来,就要塞到小闺女的碗里。

于蕙岚自然是不肯的,把碗抱在怀里,不让阿娘得逞。

灶房正闹着的时候,于常谦端着碗就走了进来。

“阿娘,你如今正病着,要补一补。”说完又盛了碗地瓜粥,临出门的时候,扭头。

“岚儿,那咸鱼条,石坚很喜欢吃。阿爹叫你装一些给他带回去。”

于蕙岚“哦”了一声把最后一块地瓜吃了,就把碗搁下来,去找个小罐子,给那个小少爷装一些咸鱼条。

等到好不容易把这尊大佛给送走了,于蕙岚也终于得空了,麻溜的回房去,就是为得这包布头,她先是受了杨氏的鄙夷又付出了一顿地瓜粥的代价犒劳了送过来的石坚小少爷。

打开一看,于蕙岚眼前一亮。这里面的布头大部分都是鲜艳漂亮的颜色,虽然都是些边角料,而且质地只能算得上是中等,于蕙岚挑了挑还是找出了好几块上乘质地的布头。

丝线也买了不少,绑在一起,绣上二十来没问题。

于蕙岚把布头能用的都挑出来,一一的分类系好,待会儿还是要先清洗一遍。然后再裁剪模子,描花样的。至于那几个特别好的,就先收着。好马需配好鞍,这几个香囊用的线都不一样。

光是挑拣清洗,于蕙岚就用了整整一日,除了烧饭,几乎所有的空闲都用了进去。

“你这是要做什么?这些碎步还有用处?”于常谦瞧见妹妹在后院里晾晒这些布头,搁下怀里的一抱片儿菜,有些不明所以的问道。

于蕙岚笑笑,她的香囊荷包还没影子呢,早早的说那些大话做什么。

“都是做做荷包的,哥哥,这些片菜都是要焯了做腌菜的吗?”于蕙岚指着地上堆着的一小堆片儿菜问道。

于常谦把怀里的粗壮的片儿菜放下,用手背蹭了下鼻尖的汗珠。

“嗯,阿娘说多腌些,省的浪费了。我来帮你晾吧,这么多布头。”于常谦说完,就洗手过来帮忙了。

于蕙岚也没拦着,实在是这布头真有些多。她的五百钱买了重重的一大包。怪不得杨伯要让那个石坚小少爷骑马送过来呢。

真希望她的荷包能卖出去,能挣到银钱给阿娘看病。

因为时间短暂,四个月后阿娘的药金就用完了,于蕙岚也没想绣什么繁复精致的花纹,主要在配色和花样上下功夫。要得就是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效果。因此一个荷包的配色,多半是用的三色,不混色。

香囊就要复杂的多,于蕙岚也只能走清雅的风格了。梅兰竹菊四君子,桃梨芍药****花。连样式没多做精致,用的都是花瓣状,拼上一块做收口。

杨醇香迷蒙的盯着胖丫手里的布头,就瞧见她右手拿着剪刀,左手将布头按在桌上,左一转,右一拉,然后荷包的样式就出来了,两片花瓣面子和一片收口的二指宽的长布条,布面就裁好了。

于蕙岚将裁好的面子随意的订了一针,放在了针线萝里,接着又是下一个。

杨醇香好奇的翻了翻,针线萝里已经裁好了六个这样的荷包面子。

“胖丫,你怎么不绣香囊,都是荷包。”

香囊价高,相应的布面丝线用的都是上好的,费工也多。她这会儿子要赶工,做不来那样慢工细活。

“嗯,以后再绣。”于蕙岚手上没停的应道。没去解释,醇香对女红一窍不通,不知道要解释多久才能让她听明白。

一口气裁了十个荷包的面子,于蕙岚才开始描花样。拿了从醇香那儿借的撑子,把布面撑起来,于蕙岚就把早在纸上描好的三个花样用针钻孔。

杨醇香双手托腮的看着胖丫的动作,看了一会儿就觉得有些无趣了。找些新奇的话来说。

“胖丫,我表哥可厉害了,昨儿还用箭射了两只兔子呢。”

于蕙岚聚精会神一针一孔,力道控制的极好,沿着花样,密密麻麻的蔓延开去。

“嗯,你什么时候有表哥了。”随口回道。

杨醇香重重的哼一声,她上回就同胖丫说表哥的事情了,胖丫居然都不知道。

“就是那日在我房前的那个,你见过的。”表哥长得老好看了,比胖丫还好看!

好看不好看,这等事,于蕙岚没空去想。原来,那日,在村子中心帮着斥责杨树棍那些油赖子,同时也讽刺阿爹的与在杨家刺激哥哥都是醇香的表哥石坚呐。

于蕙岚倒也没对这个小少爷有多大怨恨,说出了她不敢说的事情,在心底还有点儿小小的窃喜呢。

“哦。”扎出个蟹爪兰的花瓣儿,于蕙岚挪挪手上的纸片,换到另一朵上。

杨醇香倒是毫不介意,反正以前她同胖丫说话也是这样的,她早就习惯了。

“表哥他是临京的呢,胖丫你知道临京吗?听说临京那儿街上都铺了锦帛呢,吃饭用的都是银碗……”杨醇香打小就生活在杨柳村,去得最远的就是方林镇上。对于城里,只能靠着想象。

纸醉金迷?于蕙岚手上的动作不停,郡城里的金碧辉煌,郡城里挥金如土,郡城里珍馐佳肴,这些她都见识过,但是她也清楚的知道,这些都不是她的。临京号称小京城,想必更是奢靡辉煌了。

于蕙岚听着杨醇香的那些对临京的幻想,敛去了眼里夹杂着回忆与嘲讽的复杂神色。未经人事的小姑娘对这样美好的东西总是心生出无限向往的。杨氏那样的母亲会把醇香教育的很好,让她少走弯路。

又是一朵蟹爪兰扎好,于蕙岚换上最后的那一朵。她早已头破血流付出惨痛的代价去空中楼阁的渴求那些不属于她的东西。

“胖丫,你知道临京长得什么模样的吗?”杨醇香双手托腮的臆想了许久都没能得到于蕙岚的回应,扁着嘴的问道。

好了,扎好一个花样子,放在布面子上,刷上一层薄薄的火油,就能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痕迹了。

于蕙岚又拿起另一个芍药的花样,就着着边缘又开始扎孔。

“你去问问你表哥,让她同你讲。我又没有看过,哪里知道临京是什么模样。”

好吧,胖丫说的也是,她也没去过。可是很想知道啊,很想去看看,去摸摸那样铺着锦帛的地舒不舒服,摔着疼不疼。

“表哥他忙着呢,才不同我说话。”闷闷的嘟着嘴,杨醇香往后靠了靠,脸上露出些不高兴的神色来。

难得醇香会安静沉闷下来,她总是叽叽喳喳的哪怕今天早饭噎着了,在她眼里也是顶顶好玩儿的事情。

于蕙岚扎完了一朵芍药,正欲拿第三张描花样的纸片的时候,瞥了杨醇香一眼,瞧见了她委屈的小模样。

心底叹了口气,这个幸福的小丫头,无忧无虑的,连这样的事情都要生一回气来。

“我是不知那临京是何等好看的模样的,可是你阿娘知道啊。或许,你阿娘年轻的时候去过。”于蕙岚哄了哄,又开始扎玉兰了。

闻言杨醇香眼前一亮,可不是吗?阿娘什么都知道,临京长什么模样,阿娘肯定也知道!想到这儿,杨醇香匆匆的跳起来就小跑的出去了,连道别都没得及说一句。

于蕙岚也不介意,继续手指扎的飞快,她要一口气把这个花样子都做好。刷了火油印上去了,就要开始绣了。

哪怕是荷包,绣起来也是非常麻烦的,她把底子都描好,以防火油印子两天就没了。

新麦收回来后,家里出了这么多事情,别说是新馍馍了,就是面粉都还没磨呢把地里的红苕生姜都种下了,柳春花就趁着空闲扛了新麦去磨粉。

于蕙岚帮着哥哥一道把用水淖过,又晾干了几日的片儿菜,切了,放些茱萸盐巴,结结实实的塞了一个半人高的罐子里做咸菜。

“我们今日做甜饼吃,我记得上回还留了好些蜂蜜是不是?”柳春花依旧声如洪钟,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背上的几十斤面粉好像没有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