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日恩怨两千年2全文阅读 > 第26章 朝鲜告急,大明出兵(1)

第26章 朝鲜告急,大明出兵(1)


  二世祖军团的正式出发日期是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四月十二日。

  两天后,大军正式登陆釜山。

  两个小时后,釜山被攻克。

  之后,日军全面出击,对朝鲜进行了如同汹涌波涛一般的侵略,面对如此虎狼之势,朝鲜的处境只有四个字——举国崩溃。

  五月初二,朝鲜首都汉城被攻陷,国王李昖奔逃至平壤。

  接着,不依不饶的日本人又于五月二十七日攻破了平壤的门户开城,眼看着平壤也待不下去了,李昖于六月中旬再次出逃。

  这一次,他眼光放得很远,逃也逃得很远,一口气到了中朝边界,鸭绿江南岸的义州,并且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明王朝发去了求救信。

  而在此同时,包括平壤在内的几乎所有朝鲜国土都被日本占领,基本上算是亡国了。

  平心而论,远征军在这两个月里,并没有超常发挥,之前怎么打仗,现在还是怎么打仗。比如以话痨而着称的小早川隆景,在攻打已经摇摇欲坠,城里士兵都几乎逃了个精光的汉城之前,还发扬了当年在毛利家的传统爱好——开了个把小时的会。

  虽说经过百年战乱的锤炼,日军的兵员作战素质确实相当过硬,但这次的大胜主要原因还是朝鲜太弱。

  而另一方面,明帝国的内阁,也收到了来自朝鲜方面的求救信,以及国王李昖的个人请求:希望来明朝躲躲,避避风头。

  阁老们第一个反应是不可思议。

  这好歹也是我们大中华带了好几百年的小弟,怎么说灭就灭了?

  接着就是怀疑:莫非,朝鲜跟日本合伙来要蒙骗我天朝?

  在阁老们看来,朝鲜向来是小而彪悍的代表国家,这次短短两个月八道被占了七道半,实在有些难以置信,仔细想想,非常有可能跟日本方面联了手,假装引诱明军驰援朝鲜,再在朝鲜境内将其歼灭。

  听到这种声音后,李昖快疯了。

  心急如焚的他一边哭丧着脸四处解释,一边派使者到处联系明王朝的内阁阁老以及六部机要官员,请求他们帮忙通路子,早日派出援军帮助自己复国,以便结束这难民生活。

  不仅如此,李昖还拿出了早些时候丰臣秀吉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说,自己将要假道朝鲜攻打明国,所以希望朝鲜王李昖届时能行个方便。

  这封信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是劝说朝鲜投降的劝降信,然而李昖却将其作为秀吉要攻打明朝的证据递交给了大明内阁,其目的不言而喻,希望庞大的明帝国与朝鲜同舟共济,完成自己的复国大业。

  当然,内阁的大臣们是断然没可能上这个当的。因为大家都看过《三国志》,当年曹操说要来东吴打猎,其最终目的不是打猎,而是东吴,现在秀吉要过朝鲜打明国,很明显,他的目的是朝鲜。

  拉我上船?还早了几百年呢。

  于是,在朝堂之上,以往那种吵成一团的景象不复存在,大臣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攻入我天朝境内,那就打得他们不敢再犯,可若只是在朝鲜闹腾,那就让他闹腾去。

  不过反对的声音终究还是响了起来:“我们得出兵。”

  此言一出,无人反对。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最终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决定了三个国家之后几十年的历史走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历之所以决定出兵援朝,至少决断的那一瞬间,其实应该并没有做什么过多的深思熟虑,他的想法很简单,几个日本强盗而已,出兵赶走了不就是了?也省得李昖这家伙天天在边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转悠。

  不管在哪个朝代,中国对日本的了解总不如日本对中国的了解。

  当年七月,大明王朝的第一波援军出发,带队将领为副总兵祖承训,目标是平壤。

  一个月后他恼羞成怒地战败归来。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这仗没法打。

  这不能怪他。

  首先,祖承训只带了五千不到的兵马,而日军总人数在十五万左右。即便是直接和他面对面的小西行长,军队也在将近两万。

  虽说明朝的兵马调动起来比较麻烦,大军开赴前线需要花时间,但也不至于拿着五千人往那十五万人的阵地里砸,再怎么说万把人还是拿得出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全都要归功于朝鲜同志们出色的情报工作。

  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祖副总,平壤日军总数在一千左右。

  祖承训还真信了。于是他带着五千骑兵向着平壤开拔。这天正赶着下雨,道路泥泞,走着异常艰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打到平壤城下,日本人都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抵抗,连城门口都没见几个活人。

  祖副总也毫不在意,毕竟对方只有一千人,一定是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也没多想就下令入城。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正确,日军确实全部都窝在了城内,但是并非一千人,而是将近二十个一千人,并且还配有了大量的铁炮。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比较熟悉了,无非就是一声令下枪炮大作,打得明军晕头转向很长时间都分不出东南西北。

  此战中,副将游击史儒战死,祖承训孤身率残兵数人侥幸逃出。

  被人打得都亡国了,却连敌人的大致人数都不知道,怎叫人不光火?

  其次,祖承训原本压根就不想在这鬼天气进攻平壤。

  前面我们说过,他的五千人马是骑兵,骑兵走泥泞道儿,那是兵家的大忌。事实上多亏是小西行长太谨慎,才在城内设伏,如果他要真的出城搞圈套,在这样的天气里估计也是一打一个准。

  这些兵法常识祖副总兵当然是具备的,可问题是朝鲜却是一窍不通。一窍不通也就算了,还偏偏爱专权,他们很擅自地表示,即便是天朝来的兵马,在朝鲜的土地上,那也该听朝鲜的指挥。

  面对这种胡闹,祖承训自然没去搭理他们一下。可接下来,朝鲜人就开始反复催促祖承训出兵攻打平壤,估计是给弄烦了,祖副总头脑一热,就干了傻事儿。

  这还不是最让人光火的。

  在攻打平壤之前,朝鲜方面为了表现出和天朝士兵同甘苦共奋斗的热情,特地凑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协同作战。祖承训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可当两国联军开进平壤城,日军出现的瞬间,这五百朝鲜人就逃走了四百多,剩下的倒也干脆不逃,直接投降。

  别急,这还不是最让人恼火的。

  在混战中,祖承训发现,很多身边的将士都是被射来的弓箭所杀伤。这本来没什么,但事后仔细甄别,发现了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这弓箭是朝鲜制造。

  这和明军已知的情报相吻合,那就是小西行长军的远程武器里,没有弓箭,只有铁炮。

  说白了,这些中国人去救朝鲜人,结果却被朝鲜人杀死了。

  真的过分了。

  面对大明举朝的愤怒,李昖忙不迭地解释道,朝鲜的军事过于落后,无法进行有效的侦察反侦察;士兵逃走那也是因为两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过习惯了,一下子不能适应现在的战争生活;至于“鲜奸”的问题,他一口咬定,自己的国民个个淳朴善良忠勇老实,这一定是日本人的胁迫才让他们迫不得已,将罪恶之箭射向明朝军队。

  朱翊钧终于明白,这仗如果还想接着再打下去,朝鲜人是肯定指望不上了,于是他找来了兵部侍郎宋应昌,表示自己这次是认真要跟日本打上一两个回合了,你怎么看?

  宋应昌很明确地表示,皇上你再认真也没用,得等。

  具体等的是两样东西:第一是火炮,第二就是得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人马。

  好在祖承训的埋伏没被白打,他上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那就是日军的火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程度了,不客气地说,已经在大明之上了。

  这应该算是托了王直的福吧。

  所以,宋应昌决定从南方调来大明帝国专门的火枪部队,以此来和日本人抗衡。

  至于人数,明朝方面到底还是没敢相信朝鲜人的情报,在一番调查计算后,最终决定派遣总数为四万余的军队作为援军,并且对外号称十万,带队大将叫做李如松。

  一切工作搞定后,大军就准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了。

  与此同时,明朝派出了一个特使来义州面见李昖,他的名字叫做薛潘。

  薛特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朝鲜方面准备军粮。

  这倒也是情理之中,我帮着你打仗,你不给钱,饭总得管吧?

  然而,大明帝国就是大明帝国,虽说管饭是分内事,但薛特使非常高姿态地表示,我们明国军队是自愿来朝鲜帮助你们的,不求任何回报,这次要你们出粮实在是因为运输方面太耗时间和成本,也不白拿,你们给我们多少粮食,我们就按照现价折算金银还给你们。

  面对如此够义气的盟友,李昖却脸色异常难看地支支吾吾了一阵,接着告诉薛潘,自己国家的老百姓都是未开化的土民,所以大家都不认识什么黄金白银,也不知道这些玩意儿比粮食宝贵,所以应该都不会换粮给明军。史书上的原话是:“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认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

  薛潘当场就傻了,一再追问下,李昖不得不道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朝鲜境内,能够由自己人掌握的军粮全部加起来,只够得上一万军队消耗一个月,至于一个月过后怎么办,还没想过。

  得了,那就自带军粮吧。

  估计万历帝也挺无奈的,摊上这么个倒霉藩国。不过好在大明朝地大物博,几万人的军粮那是绰绰有余,最多也就是南粮北调、西米东输费些日子。况且,李如松虽然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立刻从西北开拔出发,但毕竟路途遥远,还是需要花费相当时日才能到达。

  在此之前,怎么办呢?

  朝鲜还差一口气就要被全灭了,日军自然不会安静地等待明朝援军的到来,所以就需要拖延时间,而在战争中最好的拖时间的办法,就是和谈。

  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兵部尚书石星。

  不过石部长到底是当惯了领导,人脉极广,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他认为非常适合这次谈判的人——沈惟敬。

  沈惟敬,祖籍浙江,家中经商,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搞国际贸易的。

  他的出生地,是在堺(现大阪府),自幼跟随其父往来于中日两国,所以说着一口不错的日语。而且此人生性油滑,兴趣爱好是钱,擅长且习惯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