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华智谋故事精编全文阅读 > 第25章 制胜篇(9)

第25章 制胜篇(9)


第二天,朱元璋派常遇春率领五翼军埋伏在石灰山,徐达率军埋伏在南门外,杨璟屯兵大胜港,张德胜带领舰船水军出龙江关,他自己则扎营卢龙山,亲自指挥。吩咐持旗帜的人把黄旗放倒在山右侧,红旗放倒在山左侧,规定道:“敌人来到就举起红旗,听见鼓声则举起黄旗,这时伏兵全部出动。”

不久,陈友谅果然渡舟来到大胜港,见岸上有重兵把守,就向江东桥驶去。距桥不远,望见“江东桥”三字,但并不是木桥,而是石头砌成。陈友谅怀疑降书有假,来到桥边,连声呼喊“老康”,没人答应,陈友谅知道中了计。

他马上分出一千多水军开向龙江,先派遣一万人上岸竖立栅栏,来势凶猛。当时天气酷热,朱元璋料定会下雨,就命令诸军先吃饭。忽然之间从西北方刮来一阵大风,大雨滂沱。红旗举起,各军都争着向前拔除栅栏,陈友谅也指挥军队前来争夺。

恰好在两军交战之际,雨停了,朱元璋命令击鼓,鼓声响起,伏兵举起黄旗出动。徐达的军队也到达,水军也同时汇集,内外夹击,陈友谅的军队大败。诸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

智谋点评:兵不厌诈,两军交战要真真假假,随机应变,把握战机,迅速行动。

沐英计败达里麻

明朝初年,天下大部分已经统一,唯有云南还有一股元朝势力盘踞着。于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派遣右副将军沐英、征南将军傅友德率领十万大军开进云南。

云南的元朝梁王听说后,立即派遣平章达里麻率军十万守曲靖,以抗明军。

面对敌兵严阵以待的形势,沐英和傅友德一起商议对策。沐英说:“敌人还未料到我军深入,如果全军急速前进,出其不意,一定能将元军打败。”傅友德也同意这么做。

于是明军全部加速行军,日夜兼程。在离曲靖不远处,遇上天降大雾,但大军仍然冒雾前行。

如此,全军很快就来到了白石江边,而江对岸就是达里麻的军营。达里麻突然看见明军前来,大惊失色,以为是神兵天降。

这时,傅友德想马上下令渡江攻击,沐英劝阻说:“我军远道而来,出敌意料之外,的确应该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然而立即渡江,恐怕要被达里麻阻扼,反挫我军锐气。”

此后他又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傅友德,傅友德连连称是。

于是,明军整顿军队,安营扎寨,打灶造船,一片忙碌,造成将要渡江的假象。

达里麻一见,就率领精锐军队扼守江面,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

然而,沐英却另派数千精兵从下游偷偷渡江,绕到达里麻军的背后击鼓树旗。元军大惊,阵营骚动,一片混乱。

沐英见时机已到,就立即下令渡江,挥兵进战,前后夹攻,元军由此大败。达里麻也被沐英生擒了。

智谋点评:沐英这场渡江之战智计频出,招招占先。既有出其不意,还有制造假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兵如此,焉能不胜。

明成祖设套溃敌

靖难之役中,明成祖朱棣率军驻扎在楼子营,南军将领吴杰等率兵从真定出发,欲与另一南军将领盛庸会合,共同谋攻楼子营。

吴杰在行军途中,听说盛庸兵败,连忙率军返回真定。

明成祖了解这一情况后,与部将分析说:“吴杰如果固守真定城池,不轻举妄动,这是他的上策;如果已经出兵,但为避我之锋,又挥师回城,这是他的中策;如果主动前来向我挑战,这是他的下策。没想到他真的走了这一下策,前来向我挑战,我一定会打败他。”

部将们都说:“俗语有云,吃一堑,长一智,吴杰知道盛庸兵败,定会胆战心惊,肯定不会再来挑战的了。”

明成祖摇头说道:“不然,吴杰领军十多万,军势浩荡,他之所以出兵又回,没有与盛庸会合,是因为我军把他们隔开了。他是不想逗留不出的。而且这个吴杰嫉妒心很强。现在盛庸兵败,他正想借此时机大显身手,因此,他一定会出战。所以我们只要暂时解散军士,就说是让士兵取粮。他听说我军解散兵士而去取粮,一定会乘虚而来。我军士兵故意走开不远,等吴杰军队到的时候就回来,严阵以待,那时必将大败吴杰。”

于是,明成祖让士兵四处取粮,兵营大空,在各条大道上都是来往取粮的士兵。明成祖还命令一些士兵扮作逃避兵灾的百姓,逃入真定城中,散布谣言说,楼子营士兵都外出取粮了,营内守备异常空虚。

吴杰探听到这些情况后大喜,于是出兵袭击,没想到落入明成祖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两军在滹沱河大战,吴杰大败,仅以身免。

智谋点评:斗争的智慧常常表现在准确把握和利用别人的弱点上。战争中常常要用到诈,明成祖之所以能取胜,正是把握住了吴杰的弱点。

朱棣一举克沧州

明初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扬言要攻打沧州,等大军开出后,他又下令军队改攻定州。当命令下达以后,很多将士都显得很不情愿,大军迟迟不肯进发。

朱棣见大军如此也不多加管束。这时,军中抓住一个南军的奸细来献给朱棣。朱棣问明情况后,对那名奸细说:“要是放在前些日子,我一定会把你杀掉,可是我现在不打算攻打沧州了,而你又是沧州方面派来的,我杀你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于是传令将这个奸细绑了起来,派人仔细看守。朱棣帐下大将张玉觉得很疑惑,就对朱棣说:“这个人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既然不杀他,那就放了吧,又何必要绑着他呢?”

朱棣笑了笑,并不答话。命令军队就地休息,明日向定州进发。

当天晚上,朱棣吩咐看守奸细的士兵:“把他放了,但要让他知道不是故意放他的。”

士兵回去后,就假装喝醉了酒大睡,奸细见有机可乘,就偷偷地逃跑了。

次日一早,朱棣就吩咐将士们道:“快马加鞭,直取沧州。”

张玉说道:“这样朝令夕改,会让军中将士认为您没有主见吧。”

朱棣笑道:“定州城城墙坚固,守卫严密,短时间内很难攻下。只有沧州是土城,但日前听说我要攻取它,也做好了严密的准备。昨天我故意放了那个奸细,他必然会回去告诉守城将领,说我率大军去定州了。这样,他们的防守就会松懈,兼且又是土城,我军一到,肯定很快就能攻下。”

张玉听完后,十分佩服朱棣的算无遗策。果然,朱棣大军一到,守卫沧州的南军将领徐凯仓促应战,很快就被朱棣攻了下来。

智谋点评:朱棣这里用的“反间计”非常巧妙,他首先能料事于前,知道敌方必会派间谍来刺探军情,然后将计就计,让对方奸细递假情报,最后出其不意,一举攻克了沧州。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毫无破绽。

明宣宗一举平叛

明宣宗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一时朝廷哗然,众大臣纷纷请缨,要求出征剿平乱党。

当时,宣宗皇帝刚刚登基,很想一显身手,于是宣布御驾亲征。

在出征的路上,宣宗皇帝问大臣们道:“你们想一想,汉王会用什么计策和手段来对付我们呢?”

于是,众大臣议论开了。有大臣说:“乐安城太小,以汉王的野心,他一定会占据济南以作自己的根据地。”

又有大臣说:“汉王一直眷恋南京,他肯定会想方设法夺取南京。”

宣宗说道:“你们都说错了。汉王离济南虽近,但济南不容易攻克。况且听说我大军到来,他哪还有时间攻城。南京虽好却太远,而汉王的护卫军士及家小都在乐安,他又怎么能够很快去南京呢?”

“汉王外表虽然傲慢,但内心却非常怯懦,处理事情常常优柔寡断,自己作不了决断。他之所以敢造反,还不是欺负朕年纪幼小,又是新登大宝,很容易煽动臣民的心思,因此他才敢胡来。而且,他以为我不会亲征,一定会派别的将领去讨伐他,这样他就能够侥幸达到谋反的目的。现在听说朕亲自讨伐,早已经吓破苦胆了。恐怕大军一到,就可擒获他。大家走着瞧吧。”

宣宗果然料对了。当初,汉王造反时,听说朝廷派武阳侯薛禄为将,很高兴,说:“此人容易对付。”

等后来听说是宣宗皇帝御驾亲征,他变得恐惧不已,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还没等大军来到,他就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御驾亲临时,他就举白旗投降了。

智谋点评:穿透现象可以看到本质,穿透现象可以看到未来。明宣宗正是通过智慧的穿透力作用,看透了汉王这个人。

先佯后真克天险

山云是明初一位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军事统帅。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广西柳州、庆远地区的苗族、瑶族发生叛乱,他们一路攻城破府,烧杀抢掠,锐不可当。明廷深感恐慌,就任命山云率兵平叛。山云一到前方就大败叛军,稳定了局势。后来叛军遭到山云攻击后就退守山巅巢穴,负隅顽抗。

叛军居高临险,把野藤条挂到树上,一头拴住大石头和大圆木,等官军攻到半山腰,就斩断藤条,石木纷纷滚下。官军将士伤亡惨重,没有人再敢向前靠近了。于是山云命将士停止硬攻,让他们找来许多牛羊,到了半夜,他让部下又在每头牛羊角上绑了一树火把,然后击鼓鸣锣,驱之上山。牛羊被惊得一齐撒开四蹄向上奔跑。

叛军看见满山火把飞奔而来,以为是官兵发动了进攻,赶忙斩断藤条,滚下木石。这样连续佯攻几次,叛军也是每每中计,接连滚下石木。快天明时,山云见时机已到,就命令战士们发起冲击。叛军看到官军杀来,再要滚下木石,这时一看已是所剩无几了,叛军作战斗志全无,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山云很快就平息了广西叛乱。

智谋点评:与对手抗衡不可固执一法,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先用假象迷惑住对方,等到敌人弹尽粮绝的时候,继而对其发起实实在在的进攻。

杨一清智除奸臣

明武宗时,杨一清与宦官张永一同带兵讨伐安化王。杨一清在军中对张永说:“藩宗有乱容易清除,朝廷内有乱不能马上清除,如何是好呢?”张永听后很受震动。

杨一清看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接着从袖中出示二封奏书。一封写的是有关平定贼乱的事,一封写的是朝廷发生政变的事。

杨一清嘱咐张永说:“你率军胜利回京去见皇帝时,先把有关宁夏的奏书递上,这时皇上一定公开问你一些问题,你就请皇上屏退左右侍官再说,然后交上揭露政变的奏书。”

张永问:“倘若事情办不成,怎么办?”

杨一清说:“他人奏请,成不成不敢肯定,你的奏请没有不成的。在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有头绪,要考虑周到,万一皇上不信您,您可以叩头请皇上立即召来刘瑾,没收他身上的武器并劝皇上登上城门观察考验刘瑾。接着您可对皇上说,刘若没有反叛的念头可以杀掉我去喂狗。然后再叩首哭泣,这样皇上对刘瑾反叛的事肯定会相信,并会大为愤怒。杀了刘瑾,您就会被重用,那时您就可以把刘瑾的错误及其后果通通矫正过来。吕强、张承业和您是千年来才出现的三个大德人才之人。只盼望您立即行事,行事切勿延缓。”

张永十分振奋地说:“老奴要报答皇上的恩德,又何惜什么残年余生呢?”

回京后,张永去禀见皇上,他照着杨一清的计策去做,事情果然很顺利。刘瑾刚被抓时,得到皇帝的旨令要被带到南京执行死刑。但刘瑾趁机回一个白帖,乞求得到一两件破旧衣盖尸体。皇上看了顿起怜悯之心,命令给他一百件旧衣服。

张永听说后十分担心,与内阁中几个好友谋划,命令科道向上弹劾刘瑾,但弹劾中波及到刘瑾下面的几个大臣。张永持此奏书来到左顺门,对几个进谏的官说:“刘瑾掌权时,我们都不敢说话,何况你们两班的官员呢?现在只刘瑾一人治罪,不涉及旁人,千万不要伤众官员的感情。你们把此奏书拿回修改,急换一个,只弹劾刘瑾一人,然后送上。”

皇上看到奏书后,刘瑾很快就被正法了。只牵连了文官大臣张彩,武官大臣杨玉等七人。

智谋点评: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人发动进攻,势必能夺去敌人的心志,从而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沈希仪施计讨叛敌

明代时,归顺州土官岑璋,足智多谋,善于养士。田州土官岑猛是他的女婿。公元1528年,岑猛谋反,明世宗下诏,能俘获岑猛的,赐升一级官,赏给田州的一半土地;和岑猛勾结的人,捕获后一齐杀死。

都御史姚镆将要发兵,但考虑到岑璋可能会与岑猛合谋,因此犹疑,他同都指挥沈希仪商量。沈希仪听说后,胸有成竹地说道:“岑猛与岑璋虽然是翁婿关系,但二人感情长期不合,我有一计可除掉岑猛,您就放心吧。”

沈希仪知道他的部下千户赵臣跟岑璋很要好,就召来赵臣,让他前往归顺州说服岑璋,然后伺机除掉岑猛。赵臣答应了。

赵臣绕道到岑璋那里,装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岑璋问他为什么这样,他也不说。第二天,岑璋备下酒席款待赵臣,坚持问他说:“沈军门要追查我的过失吗?我岑璋受了邻近仇敌的欺侮,打算逮捕我去审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