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春秋)《易经·象传·乾》
注释
健,刚健有力,有生命力。天行健,是指天体有规律地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具有永恒性,刚健性。
大意
大自然的运动刚健强劲,道德高尚的人同样应该自我激励,奋发图强,永不松懈。
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春秋)《易经·文言·乾》
注释
乾,健而不息;乾乾,自强不息的样子。偕,共同。
大意
每日每时自强不息,与时代一起进步。
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注释
自胜,战胜自己,指能克制自己,克服自身弱点。
大意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表现,能克服自身弱点才是真正的强者。
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春秋)《尚书·旅獒》
注释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九仞,极言其高;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大意
堆造九仞高山,因为差最后一筐土而功败垂成。
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
注释
大任,重大使命;斯人,这个人;空乏,空缺贫乏;拂乱,扰乱。
大意
老天爷要将重大使命赋予一个人时,必定会首先使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内心受到煎熬,筋骨受到劳累,忍受饥饿的折磨,身上一贫如洗,行动处处受到干扰。这是为了磨励他的意志,培养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增长他的才干,提高他超凡的素质。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
注释
暴,残害,糟蹋;
大意
对自我糟蹋的人,跟他们没有什么道理好讲;对自我放弃的人,跟他们很难一起有所作为。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注释
跬步,半步,迈一次腿的距离。骐骥,良马;驽马,劣等马。
大意
如果不能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如果不能汇集起每一条小溪,就不能形成汪洋大海。骏马纵身一跳,超不过十步远;劣马拉车,坚持不懈,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持之以恒,决不放弃。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注释
锲,qiè,镂刻。
大意
镂刻,如果半途而废,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镂刻成艺术品。引申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注释
漫漫,无边无际,长远的样子;修,长;求索,寻找,探索。
大意
真理的道路遥远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哪怕上天下地,也要不懈地追求和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作于屈原放逐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屈原《离骚》
注释
余,我;善,爱好,美好;九死,泛指死亡多次。
大意
修身洁行是我之爱好,为此九死而不悔。或,为了我心中所追求的美德与理想,纵然死上千百次我也决不后悔。
11.器满则倾,志满则覆。
(战国至秦汉)《礼记·曲礼上》
注释
器,器皿;倾,倒;覆,反,翻转。
大意
容器装得太满就要翻倒,人得意过头就要摔跤。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短歌行》
注释
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趴在马槽旁。烈士,志士,有志建功立业之士。
大意
年老的宝马虽然趴卧在马槽旁边,但仍然胸怀千里驰骋的大志;有作为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也不会放弃他的理想抱负。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立魏国,后世称魏武帝。
13.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滕王阁序》
注释
白首,白头,年老的代称;宁知,岂知;青云,喻志向高远。
大意
人到老年身体愈加健壮,怎知白发老人雄心依旧;越是贫苦,意志越发坚定,决不放弃高远的志向。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初唐诗人。为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之首。溺水而死,年仅27岁。
14.天生我材必有用。
(唐)李白《将进酒》
注释
材,人材。
大意
每个人的才能都必然会有用武之地。(都会给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后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诗仙”、“诗侠”之称。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注释
会当,一定要;凌,攀登。
大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那时,放眼望去,一座座山峰就会显得分外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尊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1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注释
桑榆,太阳余晖照在桑榆树间,指日暮时,比喻晚年。
大意
不要叹息太阳就要落山了,满天的晚霞依然灿烂。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自称汉中山靖王后裔,中唐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风雄浑爽朗,有“诗豪”之称。
1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北宋)苏轼《晁错论》
大意
古代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超群的才干,而且必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开创湖州画派。
18.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注释
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大意
只要功夫到家,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引申做事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祝穆(?一1256),初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自号樟隐,南宋建阳人。宋代名儒。祖籍为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与朱熹同籍;徙居崇安(今属福建)。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大意
积以时日,绳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滴水也可将石头穿透。
罗大经(1196—1252后),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著有《易解》十卷,笔记《鹤林玉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