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所反映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万物和谐有序,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人合一,和谐一体。宇宙天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人只有自觉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才能造福人类。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相互敌对,相互征服的关系。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战国)荀子《荀子·天论》
注释
天行,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常,常规;为,因为;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号陶唐氏,与舜一起被称为最早的圣贤君主;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被认为是昏君的代表。
大意
天体运行有其本来的客观规律,它不会仅仅因为贤明的尧帝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昏暴的夏桀而消失。顺应其规律,井然有序就吉利;违背其规律,扰乱其秩序,就会面临凶险。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一说今新絳县)。战国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和先秦思想集大成者。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
法,学习,效法。三国王弼认为:“法,谓法则也”。“天”,是指天文学上的天体之天。“自”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道法自然”,道的运行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王弼认为:“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大意
人类的行为取法于大地,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以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一说安徽亳州涡阳)人。有《老子》存世,又名《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的演变。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3.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
(春秋)管子《管子·形势》
注释
易,变。
大意
日月有不明的时候,但天没有改变;高山有看不见的时候,但地也没有改变。
管子(约公元前723或725——公元前645),姬姓,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安徽省颖上)人,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任为上卿(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推行各项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4.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春秋)《易经·彖传·乾》
注释
元,元气之始,乾元,意为天德之大始(朱熹注);资,凭借;统,领;天,天体,以天为形象的整个宇宙。
大意
何等伟大啊,天德之大始,万物由此获得生机,并统领着整个宇宙。
《易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因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共含六十四卦,由八卦相迭演易而成,相传为伏羲所作。《周易·系辞》中解释“易”说:“生生之谓易”。“生生”,就是生命永远不息的运动。
5.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春秋)《易经·文言·乾》
大意
具备象天地一样的品德,虚怀若谷,包容万物,奋发图强;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普照无私;像一年四季一样周而复始,运转有序;像神灵一样不偏不倚,降灾赐福。
《文言》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卦爻辞的,分别称为“乾文言”与“坤文言”旧经学家曾认为是孔子所作,此说已遭质疑。
6.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春秋)《诗经·小雅·天保》
注释
恒,gèng,上弦月渐趋盈满。
大意
如新月澄澈,如旭日东升。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7.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春秋)《诗经·小雅·何人斯》
注释
愧,愧疚;畏,畏惧。
大意
对人没有愧疚,就不担心天的惩罚。另解为:难道你对人心里无愧?难道你不怕天报应?
《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作。小雅中有部分民歌。
8.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春秋)《尚书·泰誓上》
注释
万物父母,古人认为天地生成万物,故为万物父母;灵,灵物,灵性。
大意
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部分。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五经之一。为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相传为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内容是后代人添加进去的。
9.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春秋)《尚书·太甲中》
注释
孽,邪恶,灾祸;违,避免,远离。不可活,原为“不可逭”;逭,音huàn,意为逃避。
大意
老天爷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避免;自己造下的罪孽,则逃不脱惩罚。
10.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
大意
顺应天道者生存,违背天道者灭亡。强调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挫折和灭亡。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鲁国邹城(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继承与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11.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战国)庄子《庄子·齐物论》
大意
天地与我共同存在,万物与我融为一体。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市民权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说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12.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战国)列子《列子·说符》
注释
时,时势,天时。这段话旨在说明客观时势不可违背。
大意
顺应时势就昌盛。不符合时势就灭亡。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圃田乡圃田村)人,与郑缪公同时。贵虚尚玄,主张清静无为。《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13.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注释
兮,语气词,表示停顿或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大意
像天地一样长寿不老,像日月一样光辉灿烂。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立楚辞这一文体。因受谗言,被流放,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即为纪念他而设。
14.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战国至秦汉)《礼记·孔子闲居》
注释
覆,盖;
大意
上天无私,覆盖大地;大地无私,承载一切;日月无私,普照万物。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15.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董仲舒《天人三策》
注释
“大一统”思想首见于《春秋公羊传》,强调天人一统,夷夏一统,人人一统,强调国家的政治统一。《春秋公羊传》作者公羊高为孔子弟子子夏的弟子。
大意《春秋公羊传》一书中提出的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间的客观规律,古往今来的通行法则。
董仲舒(前191——前106),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人,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经学大师。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1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注释
迥,远。
大意
看到天高地远,才领略到宇宙的无穷无尽。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隋末大儒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省父时,溺水而死,年仅27岁。
17.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注释
代谢,变化交替。
大意
人事不断新陈代谢,古往今来,时序交替,构成人类的历史。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隐居家乡鹿门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18.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宋)文天祥《正气歌》
注释
杂然,充盈的样子;赋,体现于;流形,万物形体。文天祥在《正气歌》的序文中说他领军抗金被虏后,囚于污秽,狭窄,幽暗,闷气的土牢中,有七种邪气侵害着他,他之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坚持了两年多就是因为他有浩然之气,一气抵七气。
大意
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它充盈宇宙,赋予万物以灵魂与生命。在下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表现为日月星辰。
文天祥(1236.6.6-1283.1.9),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号文山。官至丞相。孤军奋战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与陆秀夫、张世杰一起被称为“宋末三杰”。
19.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
注释
偏,片面,偏向;易,变化;庸,常;正道,正确、纯正、公正的理念和准则;定理,确定不移,永恒不变的道理。中庸,儒家的一种道德标准,强调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大意
守正不偏称作中,守恒不变称作庸。中是天下最公正的法则,庸是天下确定不移、永恒不变的道理。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儒学大师,世称朱子,撰有《四书集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