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华姓氏大典全文阅读 > 第358章 匡

第358章 匡


  匡

  拼音:kuāng

  繁体:匡

  图腾:

  匡氏来源

  1,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2, 上古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

  3, 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4, 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雎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匡氏迁徙分布

  匡姓发祥于山东。

  先秦之际,匡姓已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地。

  汉魏三国及其以后,匡姓逐渐播迁河北、陕西等黄河中下游诸省。

  匡姓南迁甚早,南北朝时已有匡姓落籍于今江西省境。唐末五代十国至宋元间,匡姓由于避难、仕宦、谋生、逃荒等原因渐散布于今湖北、湖南、浙江、四川、广东、福建、广西等南方诸省。

  明初,山西匡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

  历民国而今,匡姓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匡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

  匡氏历史名人

  匡衡(?-约前32):西汉臣、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承县(今山东峄城)人。出身农家,少年好学,世传其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识,为众学者佩服。

  匡源(1815-1881):清臣、学者。字木如,号鹤泉,胶州郭家庄人。清道光进士,咸丰帝病危后,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图注:匡衡凿壁偷光(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