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华姓氏大典全文阅读 > 第196章 吉

第196章 吉


  吉

  拼音:jí

  繁体:吉

  图腾:

  吉氏来源

  1,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在今河南延津县境),赐姓始。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世代相传姓吉;

  2,上古周宣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他的后代以王父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

  吉氏迁徙分布

  中华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

  汉唐时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布于陕、豫、晋、鄂等地,并从中涌现出冯翊、洛阳等吉氏郡望。其间,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后,随着中原吉氏族人的迁徙,冀、苏、鲁、皖、甘等地已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赣、川、湘等地也已成为吉氏族人的活动领域。

  五代宋元时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常因战乱或其它原因从原聚居地南渡,多次迁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粤、桂、闽等地又成为吉氏族人的新迁居地。

  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陕、冀、鲁、豫、皖、苏等地;而苏、皖吉氏族人中则有随军而迁云、贵者。

  到了明代中叶,吉氏族人开始迁入台、琼等地。

  到了清代,一些满族旗人改而姓吉,中华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员。

  清康雍乾以后,冀、鲁、豫等地的吉氏汉族人中有因闯关东而定居于东北者。清咸同年间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吉氏族人中则有因避战乱而迁居江北者。

  如今,中华吉氏族群在时空上“多元并行”分布的特征更为显著,除了汉族和满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为姓的。

  吉氏历史名人

  吉茂:字叔畅,东汉、三国魏时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好书不耻,建安初年(196)隐处武功南山,被州里举为茂才,后任临汾令,拜议郎,为官清静,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

  吉士瞻:字梁容,冯翊莲勺(今陕西)人,南朝梁武帝时(502-549)为太子卫率,迁任南阳、武昌太守,以功历巴东相、建平太守,后为梁、秦二州刺史,为官清廉,家无余积。其谥号曰“胡”。

  吉子:隋开皇十三年时(593)冯翊(今陕西)人,为汉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后代,才高学博。

  吉皎(757-847):唐代冯翊郡大荔县(今陕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御尉卿之职致仕后居洛阳香山,与白居易、胡杲、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一说李元爽)、卢贞(一说禅僧如满)等人一同宴游,名列“九老会”,被后人称为“香山九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阳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诗”、绘“九老图”。

  吉祥:宋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人,工画人物、佛像、星辰,笔墨轻清,布景多在山水中,后人罕及,山水亦佳。

  吉坦然:明末江宁(今南京)人,曾仿西洋钟原理制作“通天塔”自鸣钟,形如西域浮屠,置架上自以银块填之,塔之下层,中藏铜轮,互相带动,外不得见,中层前开一门,有时盘如圆桶,颇具中国风味。此系最早的南京钟,故被奉为南京钟的鼻祖。

  吉廷镒(1704-1765):字裕民,号楚堂,丹阳吉氏17世。邑增广生,刻有《棣晴书屋文稿》、《楚堂诗草》、《裕民先生续刻文稿》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