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华姓氏大典全文阅读 > 第96章 余

第96章 余


  余(新排序40)

  拼音:yú。

  繁体:餘。

  图腾:

  余氏来源。

  1,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 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

  余氏迁徙分布。

  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

  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

  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

  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余氏历史名人。

  余阙: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监察御史(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省),曾任都元帅,与红巾军相拒数年,著有《青阳集》。

  余子俊:四川省青神人,明成化年间管至兵部尚书负责督修九边长城,多次击败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他是党项羌的后人。

  余怀:福建省莆田人,清代文学家,诗文为王士祯等推许,有《味外轩文集》、《研山堂集》、《秋雪词》及笔记《板桥杂记》。

  余集: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画家。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善写山水,兼长画卉禽鸟,无不入妙,尤工仕女,有《秋室集》。

  余昂霄: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画家,举人出身,居官廉洁,善绘事,山水临文征明,有《健松堂集》。

  余氏起名规则。

  1, 余(Yu),双字名应避免全用u韵母或阳平调的字。首字最好不用零声字母或拼音是y、w开头的字。

  2, 注意名的意义与“余”字的“剩下”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

  3, 起名示例:余品啸、余芝瑶、余柔牡、余虹频、余宣辰、余侣录、余品洁、余杞柳、余泰达、余秉睿、余乐楠、余芝频、余虹澈、余周诸、余雁先、余崇华、余丽竹、余思妥、余长乐、余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