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华姓氏大典全文阅读 > 第13章 郑

第13章 郑


  郑 (新排序21)

  拼音:zhèng。

  繁体:鄭。

  郑氏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

  2,出自少数民族。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郑氏迁徙分布。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新郑。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

  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

  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郑姓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郑姓开基祖先。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

  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

  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

  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郑氏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郑氏历史名人。

  郑桓公(?-前771):春秋时郑国建立者。即姬友,郑姓得姓始祖。周宣王之弟。前806-前771年在位。宣王十二年(前806)被封于郑。幽王时,任司徒,为政惠能,“百姓皆便爱之”。“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悦)。河洛之间,人便思之”(《史记·郑世家》)。见西周将亡,率族人迁居郐、东虢之间,为后来郑国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西周为申侯及犬戎所灭,他与幽王同时被杀。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弟子至数百千人。后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今通行本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

  郑和(1371-1433):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或作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因从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见郑和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在印尼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这些名称都是对郑和出使该地的纪念。中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礁,也是为了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清顺治三年募兵抗清,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败退厦门。永历十五年率军自金门出发,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镇)长期围困。击败荷兰援军,迫使殖民总督揆一签字投降,撤离台湾。郑成功废除荷兰在台湾的殖民体制,建立行政机构,为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收复台湾五个月后卒。子郑经嗣位。

  郑成功。

  郑氏起名规则。

  1, 郑(Zheng),最好不用声母是z、c、s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zh声母、eng韵母或去声字。

  2, 起名示例:郑晶罗、郑迪腾、郑贻议、郑睦伦、郑义桓、郑筠娣、郑量励、郑茹曦、郑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