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文阅读 > 第264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264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字明俨,号大木,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北)人。他是抗击清朝军队、驱逐荷兰殖民军、收复我台湾领土的伟大民族英雄。

  1624年,郑成功出生于日本。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读书,苦练武艺,后来,又研习兵法,关心天下兴亡大事,立志尽全力报效祖国。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了北京城,郑成功也随父亲郑芝龙到南京读书。他对在扬州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明朝将领史可法非常钦佩。南京的这段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感。

  但郑成功的父亲却是一个心怀鄙薄、唯利是图的人。清军入关后,明朝灭亡了。郑芝龙决定投降清朝,他听不进郑成功的劝告,向敌人进了降表。郑成功非常悲愤,他痛恨父亲的行为,毅然与父亲决裂。在家乡的孔庙前,郑成功焚烧了曾经穿过的儒生服装,决心弃文从武,效命沙场。从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装斗争的道路,这一年他才24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就把他曾经焚烧过青衣、投笔从戎的孔庙改名为“焚衣亭”。

  郑成功高举义旗,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拥护,他礼贤下士,在各地招纳贤才。1659年,郑成功又与另一著名抗清将领张煌言的部队联合,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率17万水陆大军,从舟山出发,攻克长江的重要门户镇江,围困了南京。但后来他却因中了清军的诈降诡计,骄兵轻敌,延误战机达两个月之久。清军趁郑成功意志松弛之际,突然攻城,打得郑成功措手不及,战机转胜为败,郑成功被迫退回福建海上。清军难以渡海作战,于是封锁海疆,发布了“迁界令”,命令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这样就给郑成功的义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时,清朝在北方已经形成统一的局面,南方的抗倭斗争已经转入低潮,而此时的台湾正被荷兰殖民者霸占着,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郑成功便酝酿收复海岛台湾,作为积蓄力量、继续抗清的基地。

  1661年4月。郑成功命儿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自己率领350多艘战船、二万五千大军向台湾进发。郑成功的船队渡过了险要的台湾海峡,来到鹿耳门港外。在台湾人民的协助下,郑成功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荷兰人盘踞的赤嵌城。荷兰殖民者非常惊慌,仓皇带兵迎战。中国军队斗志旺盛,奋不顾身,用长枪、大刀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荷兰军队死伤惨重。荷兰守军见孤城无援,无法再守,被迫投降。

  接着,郑成功又指挥部队围攻台湾城。荷兰总督见赤嵌城已经失守,就派人与郑成功议和,要求他放弃台湾,他们愿意年年进贡,并送十万两白银,作为撤兵之用。郑成功义正词严地回绝道:“台湾一向属于中国,收复台湾是理所当然的事。荷兰人必须离开台湾,如果继续霸占,我们就坚决进攻,把你们驱逐出去。”围城八个月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进攻,荷兰总督见大势已去,终于挂起了白旗。1666年2月,荷兰总督在投降书上签了字。从此,被荷兰殖民者统治了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置府立机构,制定法律,安定社会秩序;他又派士兵垦荒,向当地居民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台湾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在收复台湾后不久,由于积劳成疾,郑成功于1662年5月病逝。逝世前夕,他还登上将台,拿着望远镜,隔江遥望他无限热爱的祖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