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文阅读 > 第49章 孙武与《孙子兵法》

第49章 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武,齐国人,生卒年代不可考,大约与孔子同时,活动于春秋末期。他出身贵族,后流亡到南方的吴国,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着他著的兵法进见吴王,得到吴王的赞赏,任他为将。他曾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楚国二十万大军,攻入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从此,吴国强盛起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武是先秦兵家的始祖。兵家的出现,适应了春秋中后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激烈阶级斗争的需要。一些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势辅时”,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纷纷研究如何“擒敌立胜”的军事理论而著书立说。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就是兵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兵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优秀军事著作。它不仅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约六千多字。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残简,除十三篇外,还有《孙子兵法》佚文《吴问》等五篇,为研究孙武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孙子兵法》是孙武总结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子兵法》对战争观、战略战术和治军原则等问题,都有系统精辟的论述。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简单介绍这本书。

  《孙子兵法》反映了孙武的战争观。他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重视。”他直观地看到了战争的重要性,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保全自己,又使战争获得完全胜利”,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待战争的积极态度。这种理论是为新兴地主阶级用武力推翻奴隶主阶级政权服务的。孙武看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他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里的“道”,就是指地主阶级的政治。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得到士卒和百姓的支持。孙武把政治列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各种条件的首位。这在军事思想史上是一个贡献。先秦兵家吴起、孙膑都继承了这一思想。

  在战略战术方面,他主张在战略上要有“大勇”,藐视一切敌人,而在具体指导作战时,则要谨慎小心。重视战争的准备,注意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在作战方式上,他重视战略进攻,主张速战速决;主张用假象迷惑敌人,用小利引诱敌人,从而伏兵歼灭之;认为作战要集中优势兵力,要“避实而击虚”。在战争指导上,他强调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强调灵活机动,主张“因敌变化而取胜”,用不同的战法,对付不同的战况。还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原则。这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所遵循。

  《孙子兵法》十分重视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就是从战争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的。对战争谁胜谁负的问题,是从作战双方的政治(“道”)、天时(“天”)、地利(“地”)、将帅(“将”)、法制(“法”)等方面的客观实际的比较来判断的。对敌方情况的了解,认为不能用迷信和占卜的方法,而必须从知道敌情的人那儿去取得。这些都反映了《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孙子兵法》重视战争的客观实际,同时也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还认识到“治乱”、“勇怯”、“强弱”、“劳逸”等等矛盾对立的现象,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在总结前人的战争经验中,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战争规律。比如;《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代,危险);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即是说:了解敌军,又了解我军,就能首战百胜;不了解敌军,只了解我军,只能胜负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军,又不了解我军,这样,每次都必然要打败仗。这是对战争规律的科学认识。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又比如,《军争篇》所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避开敌人初来士气旺盛之时,攻击敌人于疲劳怠惰的归途之中。这也是对战争规律的正确认识,为以后的军事家所经常运用。

  在治军原则上,《孙子兵法》强调以法治军,主张“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即注意政治教育,又有严格的军队纪律和法令来约束士兵。并主张赏罚适当。这些都是历代兵家治军的准则。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孙子兵法》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认为“将帅掌握着老百姓的命运,也主宰着国家的安危”。这就片面地夸大了将帅的作用,贬低了士卒和人民对战争的作用,陷入了将帅决定一切的英雄史观。因此,对于士卒不能信任,实行愚兵政策,使士卒耳目闭塞,什么也不知道,只要他们盲目地服从将帅的指挥。还有关于“正在向其本国撤退的敌军,不要阻拦”、“陷入绝境的敌军,不要追逼”等主张,也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虽然如此,《孙子兵法》仍不失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