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通史:春秋·战国全文阅读 > 第46章 蔺相如完璧归赵

第46章 蔺相如完璧归赵


  时间:前283

  秦昭襄王假意给赵国15座城池来换无价之宝和氏璧,赵惠文王不知允诺是否有诈,又不敢拒绝。蔺相如怀璧使秦,得知秦本无诚意,当庭据理力争,保全了玉璧,也避免了战争。

  楚厉王时,楚人卞和从山中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厉王,厉王的玉匠认为不过是石头一块,厉王以为卞和欺君,把卞和的左脚给砍了。楚武王继位后,卞和把宝玉献给武王,结果武王也认为石头一块,又把卞和的右脚砍了。楚文王时,卞和抱着宝玉在荆山下哭泣,文王知道后,派人把石头剖开,得到了宝玉,名为和氏璧。此后世代相传,直至楚宣王,近400年时间。楚威王为了嘉奖相国昭和,将和氏璧赏赐给他,当夜昭和大宴群臣,结果传赏过程中,和氏璧不翼而飞。数十年之后,赵国的宦官缪贤得到了和氏璧,赵王知道后,将它占为己有。

  蔺相如被荐

  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轰动各国。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后,心生妒忌,也想占为己有,于是派使者来到赵国,说秦国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取这块和氏璧。赵惠文王召来众大臣商议此事。

  赵王问道:“秦国提出拿15座城池来换和氏璧,但是秦王素以狡诈出名,如果答应秦国,害怕秦国和氏璧到手,就会言而无信,仗着国势强于赵国,不给我们城池;但是如果不答应秦国,又担心秦国大军来犯,这可如何是好呢?不管怎么样,我们先派个使者去秦国应付秦王。各位大臣,有谁愿意出使秦国呢?”

  下面鸦雀无声,大家都畏惧秦王,知道此去凶多吉少。这时候,缪贤上前禀告:“在下的舍人蔺相如是难得的辩才,可以出使秦国。”赵王失望地说:“满朝大臣无人可往,一个舍人又能做什么呢?”缪贤回答:“大王,小人曾经得罪过大王,害怕大王降罪,想投奔燕国。蔺相如拦住臣,问臣怎么认识燕王的,臣说:‘一次我随大王在边境会见燕王,私下燕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交个朋友。我们就这样认识了,现在我有难,他应该会收留我的。’蔺相如笑着说:‘不对,赵国与燕国相比,明显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得赵王宠幸,燕王才要结识您,现在您要跑去燕国避难,燕王畏惧赵王,一定不敢收留您,说不定还会把您送回来向赵王请功呢。您不如向赵王请罪,赵王仁厚,就会宽恕您的。’我听了他的建议,大王果然赦免了臣。蔺相如是个难得的人才,有勇有谋,大王可以派他出使秦国。”

  请缨使秦

  赵惠文王听了,半信半疑,就召蔺相如进宫,问道:“秦王要拿15座城池换我们的和氏璧,你认为我们是答应呢,还是拒绝呢?”蔺相如回答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我们不答应就会给秦国发兵的借口,不能不答应。”

  赵王接着问:“道理是这么讲的,但是如果秦国拿了和氏璧不给城池,我们怎么办呢?”蔺相如说:“如果我们不答应,错在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送给秦国,秦不给我们城池,错在秦国。我们宁可答应给秦国和氏璧,也绝不能给秦国发兵的借口,就让秦国来承担这个不讲理的责任。”

  赵王点头称是说:“那您觉得由谁来出使秦国呢?”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在下愿意试一试。秦国如果守信,把城池交给我们,我就把和氏璧献给秦王;如果秦国食言,我一定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来。”于是赵惠文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智斗秦王

  蔺相如到了秦国,将和氏璧呈给秦昭襄王。秦王手捧美玉,爱不释手,传给嫔妃们看完之后又传给左右大臣看,都夸赞和氏璧世所罕见。但是就是不提给赵国15座城池的事情,看来根本没有打算用城池换美玉。

  蔺相如走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美玉虽好,却有一处瑕疵,请让在下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大殿柱子旁,倚靠着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这玉璧并没有瑕疵,只是我见大王只看玉璧,不提正事,才这么说的。想当初大王派使者送信给赵王,想拿15座城池来换这块美玉。赵国的臣民都说千万不要相信秦国,赵王举棋不定。我劝赵王说百姓们还知道信义是多么重要,秦王一国之君,不会拿信义开玩笑的。赵王这才答应把和氏璧送给秦王。但是大王拿到美玉,只顾着欣赏,却不提15座城池的事情,看来大王真的没有诚信啊。现在美玉在我手中,大王如果硬要抢夺的话,我就撞死在这根柱子上,连美玉一起摔碎。”说着作势就要撞柱子。

  秦王看蔺相如的样子不像开玩笑,就命手下拿地图过来,对蔺相如说:“你太着急了。我们现在就商量城池的事情。”秦王指着地图说:“这些地方靠近赵国边境,就把这15个城池给你们吧。”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耍诡计,就对秦王说:“这些城池本是我国土地,但是被贵国占了,现在归还也是应该的。只是这美玉天下无二,我带着它来秦国之前,赵王斋戒了五日,还举行了隆重的送玉仪式。现在大王也应该举行一个迎玉的仪式吧,也应该斋戒五日才是。”秦王想,你在我的地盘上,怎么也跑不了,就答应了蔺相如的条件。

  完璧归赵

  蔺相如早料到秦王不怀好意,回到驿站,就让自己的随从穿上普通百姓的服装,怀藏玉璧,偷偷从小道回赵国去了。

  五天之后,秦昭襄王斋戒完毕,举行了盛大的迎宝仪式。到了献宝的时刻,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国君从穆公起,到今天已经二十多位君主了,但是没有一个守信用的。请大王原谅,我太多虑了,害怕今天又上当,对不起赵王。所以我已经派人把玉璧送回赵国了。大王不要着急,如果大王诚心拿城池换玉璧,那么请大王先把15座城池划给赵国。天下人都知道,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您把城池划给了赵国,赵国怎么敢不给大王玉璧呢?我知道我犯了欺君之罪,请大王处置我吧。”

  秦昭襄王一时愕然,他左右纷纷拔剑欲刺蔺相如,秦王叹息了一声:“罢了罢了。杀了蔺相如,我们还是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有损两国的友谊。不如放了他,也显得秦国大度。”于是放蔺相如回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出使秦国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既保全了和氏璧又没有伤两国的和气,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从没有想过拿15座城池去换一块玉璧,不过想乘机探探赵国对秦国的态度。事情过去了,也就结束了,秦、赵两国都没有再提这件事。蔺相如依靠自己的胆魄和智慧,保住了赵国的珍宝,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成语“完璧归赵”就是从这段历史来的,后人用“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