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全文阅读 > 第3章 推荐序二

第3章 推荐序二


  “软实力威胁”、“中国恐惧”和西方的脆弱

  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这本书让“我们”(中国人)了解“他们”(西方人)为什么会有“中国恐惧”。这里姑且不说“中国”到底指的是什么。

  前几年,西方对中国主要是“关切”,现在则上升为“恐惧”。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演化,值得注意。据大公网报道,某中国部级官员在与一些欧洲部长会谈时了解到:“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欧洲对中国的感觉‘并非仅是疑虑,而是恐惧’。”

  为什么恐惧中国?恐惧中国什么?这些可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难以简单回答。

  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中国恐惧”这一现象值得观察和分析。一位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生活过的英国学者以“中国恐惧”为主题,从“软实力”的角度出发,写了《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一书,回答西方世界(主要是英美国家)存在的“中国恐惧”现象。应该说,这是截至目前,我看到的比较独特的研究“中国恐惧”的专著。

  西方恐惧中国,仍然是一种从西方出发、以西方为中心的看法。西方有着关于“恐惧”的文化。美国立国的理由之一是为了“免于恐惧”。免除了恐惧被叫作“自由”的一种。也即,有了恐惧,就不自由了。“二战”期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1年1月6日发表声明,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的四大基本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从中国人的角度观察西方对中国的恐惧也许会很有意思,也值得推荐给各位。这里我仅想指出一点,即西方的对华恐惧心理也许反映了西方的内在脆弱性。

  曾做过美国国务院短期高级外交官的谢淑丽教授在2007年出版了她关于中国的厚重之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这本书中,谢淑丽的核心观点是,“崛起的中国”即使可以看作美国之后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却是“很脆弱的”。

  受到《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的启发,我认为,“中国恐惧”,包括对“中国软实力”的恐惧,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西方的脆弱性。这是我在这里要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的作者说,西方对中国的恐惧发生在两大几乎同时发生的世界事件之后:“中国崛起”和“西方危机”。后者指的是“西方深陷哲学和政治质疑”——西方人“怀疑自身制度,开始质疑其长期持有的普遍价值观以及自身政府体系的优越性”。

  这本书指出,“恐惧反映出一个人、一种文化,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这种脆弱性”;西方“通过对华恐惧来表达其自身的道德困惑和文化分歧”。

  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人总是高估西方,而往往低估西方的脆弱性,甚至根本想不到。在我看来,“中国恐惧”反映的正是西方的脆弱性。

  有一些东西似乎确实能够支持西方的“中国恐惧”,比如“中国软实力”对西方的威胁。“中国软实力”最近成为多位西方作者热衷的议题。

  当然,西方谈论中国的主流论著强调的仍是中国的船坚炮利,即经济和军事的高速增长,而非发展模式、文化和认同等只能意会的非经济、非军事的东西。这位作者指出:“在本书中,我强调对华态度背后的文化因素而非政治经济因素,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仅仅关注硬实力威胁的趋势。”从这个方面看,该书的论述角度的确与众不同。

  关于西方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研究甚至恐惧,我在这里要说几句。

  并非只有“软实力”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而是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加重要的实力。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国强民富、船坚炮利的崛起本身代表的不仅是“硬实力”,而且是“软实力”,但是,暴富,尤其是一夜暴富,走捷径的“有水快流”带来的“发展”,即使在“硬实力”的意义上,也充满了问题,其背后更是缺少“软实力”的基础,无法持久。所以,“软实力”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

  “软实力”是西方(美国)概念,已成为西方衡量中国之力的一种流行方法。

  西方关注中国的“软实力”,也不过是近10年的事情。一开始,西方并没有注意到“中国软实力”问题。原因很简单,除了西方的过度自信外,主要是因为西方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在“软实力”方面与其竞争。被中国人广泛引用的已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就是这方面的明证。这位“铁娘子”说过,“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在过去10年,西方的代表性学术机构多次邀请我专门谈“中国软实力”,包括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北欧亚洲研究协会等。从与西方学术交流的角度看,当前和未来的“中国软实力”确实是西方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焦虑所在,因为“中国软实力”事关未来世界秩序的历史性转换。

  关于“中国软实力”,西方存在两大学派。一派是夸大“中国软实力”,并将其上升到对有关国家(如美国)的“威胁”的战略高度。这本书提到的“中国发展模式”就是这一派论述的中心议题之一。另一派则是藐视“中国软实力”,认为中国尚且不知什么是真正的“软实力”以及如何培养真正的“软实力”。

  耐人寻味的是,中西方到底如何在“软实力”问题上对话。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有的西方人想批评中国,但批评不到点子上,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所以,西方应该首先更新关于中国的知识,然后再谈论“中国软实力”及其影响。

  难道本书作者真的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看看他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中国恐惧”是西方的症状,而不是中国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个症状与中国有关,因此中国无法置身事外。我的建议是,即使我们认为这样的西方反应有点儿可笑,也不应该简单化处理。反驳和否定西方并非最好的回应方式,因为这可能适得其反,加剧西方的“中国恐惧”,加剧中西关系的某种“恶性循环”。

  “中国恐惧”也许是多余的、神经质的,最终会发现只是虚惊一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这本身会令我们恐惧,因为“中国恐惧”的消极后果很多,中国和中国人有可能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国际代价。西方可能会限制中国人进入,拿到西方国家签证可能变得更加困难。那些恐惧中国的外国政府和人民可能本能地、粗暴地抵制中国的一切。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也许需要改变应对的方法和内容。一再向西方保证“中国不称霸”或者“中国崛起有利于西方”,几乎是继续助长西方的脾气。害怕西方,因为西方“恐惧”“中国软实力”而不敢全面发展“中国软实力”,相当于迁就西方的弱点。

  总之,假如中国作为医生来治疗西方的恐惧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症”,然后才是“下药”。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对症”,也有助于我们“下药”。

  2013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