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必须指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分明,两个概念经常相互交织。然而,利用软实力来实现经济目的(比如通过推广国家形象宣传片以期增加出口)和将经济援助等同于软实力(经济援助并不是软实力)是有区别的。利用资源以期实现某个目标和真正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提过,就是途径谬误。
误读中国软实力
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引发了诸多议论。然而,对软实力的分析很容易把硬实力牵扯进来。例如,美国记者乔舒亚·库兰茨克就写道:“软实力已经变味了……对中国人来说,软实力指除军事和安全领域以外的所有事物,不仅包括流行文化和公共外交,还包括援助和投资等更具有强迫性的经济外交手段。”库兰茨克认为,中国极大地扩展了软实力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奈给出的原本定义。实际上,他的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原因有两个。第一,尽管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软实力的中文著作(下一章我们将会看到),但库兰茨克在做出上述论断时并没有引用参考文献。在中国,几乎每一领域都在广泛使用软实力,因此软实力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果说中国人把具有强迫性的经济措施纳入软实力范畴,从而重新定义了软实力,那就有点儿过激了。第二,从更抽象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人试图将硬实力和软实力归为一类,将强迫视为软实力的一部分,那么软实力这个概念就会严重受损,以至于没有研究分析的价值。那我们就不禁要问:把权力进行分类还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库兰茨克并不是唯一持这种观点的人。一份美国国会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主要源自它的对外援助、贸易和投资”。“中国在东南亚不断施展软实力——文化、外交、对外援助、贸易和投资等非军事收买手段——已经对美国外交政策构成了新的挑战。”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软实力的含义被修改了——收买成为软实力的一种方式。基于这个扩展了的新定义,这些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他们试图证明,北京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靠山”,并针对中国不断扩张的软实力为美国出谋划策。中国政府大规模的对外援助和投资的确令人震撼,但严格来说,这些都不属于软实力的范畴。
同样,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也发表了一份关于中国软实力的研究报告,用大量篇幅讨论贸易和投资作为软实力策略的重要性。报告提到:“中国往往以非常优惠的利率向国外提供贷款,而且不会明确规定借款国必须何时或者以何种方式偿还贷款,合同中也没有严格限定贷款的用途。”这当然是事实。中国确实经常承诺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然而却经常规定贷款需要购买中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其中许多是国有企业。然而,基于以上原因,这还不能算是软实力的例子。
无独有偶,并非只有北美这样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德国《明镜》周刊2010年7月刊登的一篇文章称:
然而,中国正在征服世界。它对西方制定积极的贸易政策,向非洲和拉美提供低息贷款,向伙伴国施加外交压力,发起近似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运动来反对我们视为普世价值的人权,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最大规模的士兵,这使它步步为营……换句话说,它是通过软实力而非硬实力取得了成功。事实上,中国正向所有大洲发起战争。
由此可见,对中国入侵的恐惧不单单引起了美国对已逝盛世的忧虑,其他国家也有此忧虑。然而客观地说,也有许多专家认为中国的软实力仅局限于文化和价值观;甚至有许多人相信,中国的魅力攻势不是在“发起战争”或者“征服世界”,实际上它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认为,中国提倡的和谐与和平的价值观与它对政治异见者的态度之间有很大差距。后文我们将会看到他们针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此外他们也注意到,中国软实力的推广主要由政府担任推手,民间或私营机构较少参与,因此其发展相对受限。
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人不会考虑得这样细致入微。那为什么还会这么困惑呢?为什么人们要超越软实力的本来含义——大多数观察家仍然坚持这一含义——来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应该首先回顾一下中国威胁论者的论调。持这种观点的人遍布世界各地,但主要是在西方国家。
双赢还是双输?
在政治学专业杂志上,很多学者就中国是一个维持现状国家还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展开了争论。有些人认为中国遵守国际规范,愿意和平解决许多边界争端,遵守国际贸易体制并在多边组织机构中开展广泛合作。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他们强调中国崛起对西方利益构成的“威胁”。国际关系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巴瑞·布赞(Barry Buzan)称中国是“改革修正主义国家”:出于计算和工具性的考虑,中国只接受国际社会中的某些制度(如市场、联合国),但是抵制甚至希望改变其他一些制度(如民主、人权)。在任何时候,中国既可能是一种主动进攻的姿态(例如与日本的岛屿争端),也可能是一种消极抵抗的姿态(例如与美国的汇率争端),还可能是一种外交斡旋的姿态(例如2003年促使朝鲜重返六方会谈)。
因此,无论将中国界定为维持现状国家还是修正主义国家都过于简单。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而是一个双重可能的命题,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直到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坚持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争策略,这种做法本身不也是修正主义的表现吗?然而,不管中国到底是不是修正主义国家,在西方眼里,它将一直是修正主义的靶子。或许,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如果中国对外援助的策略是双赢的(不干涉其内政、不附带政治条件),那么在向西方谋求认可的时候必定会落个两败俱伤的双输局面。
换句话说,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接受国际规范。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含了许多华盛顿共识的因素。胡锡进是一位直言不讳、有影响力的编辑,他写道:“尽管规则是西方人自己制定的,但由于中国人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生产的产品也更加便宜,因此中国人能够在西方人主导的游戏里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简而言之,西方害怕面对这个现实:它正在失去对中国的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否进行民主改革根本无关紧要。即使中国真的走上了民主化道路,仍然会有人指责中国偷走了工作机会、操纵汇率、盗取非洲资源、污染环境、坚持本国领土完整却践踏他国权利等。
要是中国不遵守西方人制定的规则,那中国必定是众矢之的。这不仅是因为它违反了西方认定的共同规范,也因为与西方有冲突的问题本质上都是西方国家自己也很头疼的问题。中国似乎触动了西方的敏感神经,不是因为所谓的中国模式对他国具有吸引力,而是因为中国的举动反映了西方对现代性的矛盾心理,以及对自身合理性和政府权力范围的不确定性。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9年的一篇社论中写道:
一党专政固然有其缺陷,但是,当它是由一个相对开明的群体领导时——比如现在的中国——一党专政同样具备强大的优势。单一政党能够强力推行那些在政治上存在难度但的确有利于社会在21世纪向前发展的重要政策。
如今,弗里德曼因为这个评论而备受指责(发表评论时,美国两党正就医疗改革展开激烈辩论)。无疑,他掩盖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纷繁复杂的矛盾分歧。但问题的关键是,弗里德曼敏锐地捕捉到了弥漫在自由主义政治中的普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似乎不利于他们就紧迫问题采取有效行动。
并不是弗里德曼一个人这样认为。自由撰稿人萨拉·莱茜谈起她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经历时说,中国高效的“办事”能力是他们这些外籍人士在会议上反复讨论的主题。
在西方,太过亲华会被鄙视,所以人们不太愿意公开地表示自己亲华。但有很多商人,他们羡慕中国的办事效率,就在他们的领导层还在为医疗改革争论不休、玩党派斗争游戏、进行没完没了的选举活动并浪费时间装腔作势时,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
这里的重点不在于这些见解是否正确。它们的存在说明了民主理想的现状。对政府合理角色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甚至可能永远存在。自由主义总是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攻击;公开透明既是它最大的优点也是它的弱点。问题的关键是,在西方举棋不定之际,一个看起来可行的替代模式——中国模式——以其辉煌的成就极其自信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可以说,西方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经验会影响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或许从他们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缺乏安全感而且在文化上存在分歧。西方对中国态度不一致甚至害怕中国,这实际上都是自身道德困惑的表现。
可以说,西方把经济影响力和收买都看作中国软实力与其自身缺乏安全感有关。这些人的逻辑是,中国软实力这一概念的外延越大,中国拥有的权力就越大,对美国的威胁也就越大。一些分析家把硬实力和软实力混在一起,其实就相当于把餐后支付小费和下次就餐时得到想要的优质服务混为一谈。但中国崛起在多大程度上依靠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而非更“硬”的权力和影响力,这仍然值得商榷。但这并不是说,中国软实力的存在没有对西方构成挑战——确实是个挑战。然而,它只是存在而已,并不意味着它已经产生了预期的影响力。
那些与中国威胁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评论家认为,中国的策略旨在维持发展而非出口观念。而且,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中国正系统性地推广其治理体系,因此,很难判断专制国家政府是被中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所吸引,还是仅仅被中国巨大的贸易利益所吸引。也就是说,很难判断它们是被中国的观念所折服,还是仅仅为了得到一大笔“小费”。
结论
对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混淆不仅体现在含义上。我说过,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混淆是因为,拔高中国软实力有助于创造和维持中国正在崛起且具有威胁性的大国形象。这不是阴谋,而是政治文化的必然结果,是可以理解的。在政治文化中,恐惧是提高自身价值、赢得选举的利器,更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工具。
虽然中国软实力并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会看到,为了使其他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产生兴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虽然文化的对外推广工作还处于萌芽阶段,中国的目标还远未实现,但足以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反应。换句话说,虽然许多人曲解中国软实力,但它仍然会构成挑战,并深刻地影响外界对中国的看法。进一步说,中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更深层次的,甚至是心理层面的。在所有关于就业和石油能源的讨论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们对自身、自身价值观和历史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