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外宣传到公共外交
尽管在约瑟夫·奈的著作中,“公共外交”指将观念劝说这种软实力手段和军事胁迫这种硬实力手段有效结合起来的手段——“巧实力”,但这个术语经常与“软实力”交换使用。和纯粹宣传不同,公共外交旨在建立长期关系,为实现政府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和软实力一样,公共外交也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2009年中国外交部设立公共外交办公室;201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中国首个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中国公共外交主要有四个政策目标,在许多方面都与软实力的议程重叠:(1)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2)发表文章驳斥外国歪曲事实的对华报道;(3)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4)影响他国的政策。下面几个章节将着重分析前三个政策目标。针对第四个目标——影响他国的政策——中国也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其中一个高调的举动就是积极参与地区安全组织活动。比如在东盟,中国试图通过“微笑外交”缓和外界对其崛起的担忧,并不断增强政治互信,加深经济文化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此举已帮助中国成为东南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样,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为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联合打击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协调石油及天然气供应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交平台。此外,上海合作组织也已经成为中国保障边疆安全、增强自身在中亚影响力的重要机制。中国担心的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阿富汗战争会使中亚地区受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总的来说,中国公共外交已经从“对外宣传”升级为中国软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世界相信中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国内经常谈论需要利用软实力来维持执政党的地位,赢得56个民族的拥护。为此,政府不仅需要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为少数民族提供增强其民族认同感的文化方式。在第7章我们会讲到,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2%。中国通过推广软实力,弘扬汉族文化,少数民族将更愿意接受汉族文化,也会更愿意接纳汉族人成为他们群体的一部分。除了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软实力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提高道德水准、治理贪污腐败、发展创新型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应有之义,因此中国国内政策的讨论也常常涉及软实力。
尽管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主要来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文化应成为政府魅力攻势的主要方式这一理念。国际关系领域的权威学者阎学通认为,中国应该通过政治手段,施行良政,建立和谐社会,为他国树立起公平正义的榜样,这样的政治软实力对他国更有吸引力。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中国应该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可靠制度,更加全面地开展多边外交、对外援助项目以及维和行动。然而,无论倡导文化软实力还是强调政治软实力,双方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即他们都认为,保持国内稳定,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视发展软实力与振兴民族文化的关系,也是对其他国家软实力的回应。举例来说,许多中国经典故事被改编为外国电视剧和电影。这些故事经过包装又输出给中国,以至于一些家长担心,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会以为《花木兰》(现为迪士尼影片)这一电影的原型来自美国,或者《西游记》的原型来自日本。在一些家长看来,弘扬民族文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人们担心,中国孩子通过国外资源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将会丧失民族认同感。因此,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本土的卡通文化。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提升软实力都离不开强大的财政支撑。据财新杂志报道,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值为9000亿元(合1320亿美元),到2015年年底还有望翻番。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中国将采取更多措施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2009年7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该基金将支持演艺娱乐、动漫、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会展甚至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划》还提出要将非营利的文化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文化部还将支持组建文化信贷担保公司,争取建立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机制,还将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文件企业上市融资。
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简称天创公司)是一家成立较早的营利性文化企业。该公司在2010年收购了密苏里州布兰森市的白宫剧院。布兰森市位于美国中西部,是美国颇受欢迎的度假胜地。尽管剧院一直亏损,但天创公司希望通过再投资策略扭亏为盈。该剧院第一场上演的是中国的品牌剧目《功夫传奇》,该作品将传统武术同空中芭蕾、杂技等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其艺术性独树一帜。这个例子表明,国内软实力和国际软实力是相互交织的:在中国国内,振兴文化需要对文化产业进行新的投资,这样营利性公司就可以走出去,为外国观众呈献中国的文化节目。
中国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共产党领导人研究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最后,他们得出了一条结论:苏联共产党未能充分重视软实力建设的作用,相对美国而言更是如此。有了前车之鉴,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大力开展形象工程,力图提升其国际形象,实现国内政策的合法化。换句话说,中国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领导人巩固了政权。
中国领导层重视软实力建设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第一,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一脉相承——君王怀德而轻武。中国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有潜力发展软实力是因为“软实力的最高境界,是以德服人,不是以智服人,更不是以力服人……这些,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发展软实力能够改善中国软硬实力发展不对称的现状,并且是综合国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指综合计算各种定量指标并得出一个数字,从而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另外,分析家们也强调,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实现国家目标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驳斥外媒对中国的不实报道,希望借此树立更好的国家形象,防止西方思想对国人的恶意渗透。也就是说,中国提升软实力的目标之一就是驳斥前一章提到的“中国威胁论”,说服世界相信中国热爱和平。怀抱着这种希望的中国分析家相信,世界越了解中国,就会越喜欢中国。但也许有人会怀疑这种逻辑是否成立,因为一个国家越强大,就有越多的人受它影响,就会引起越多的关注,也会招来越多的批评,反而会事与愿违。中国的策略是通过下文我们将会探讨的措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更加喜欢中国。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也试图施展软攻势,维持其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以及与邻国的和平友好关系。友好关系能够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给中国公司提供发展机会,进而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试图利用软实力来维持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说服他国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即在外交上孤立台湾地区。就这方面而言,中国在拉丁美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地区过去一直受美国影响而支持台湾地区。2004年,多米尼加共和国在得到中国1.12亿美元的援助承诺后称将与台湾“断交”,由此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年后,格林纳达也与台湾“断交”。几个月后,在台湾当局申请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投票中,它的几个盟友并没有表示支持。2007年,哥斯达黎加放弃了与台湾地区的盟友关系,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尽管拉美绝大多数地区受美国影响很深,但中国在该地区打出了文化和经济的组合拳,这些例子证明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辅相成的特性。这样中国就赢得了外交胜利,有助于它在自家后院顺利推行政治议程。
结论
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受益于硬实力的增强,但并不是其必然结果。事实上,中国重视软实力是出于国内外的双重考虑。中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积极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是因为中国希望拥有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提升发展潜力。同样,重新定义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振兴传统的价值观,有利于缓和潜在的国内动荡,加强各代人之间的身份认同。总之,中国的软实力既关注自身也面向世界。了解中国软实力的双重作用,有助于理解下面几章中的具体例子背后的动机。中国发挥软实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两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