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病”的本质其实就是由“逃避责任”这个日本民族最大的弱点发展而来的公司组织结构僵硬化、保守化和内向化。“病症”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司日趋衰弱,并最终倒闭。作为一个一直在中国北京从事与日中商务往来相关工作的日本人,三年的亲身感受让我可以断言一点--如今,为数众多的日本企业都已身患严重的“日本病”。
花很长时间决定一件事,好还是不好?
“你们日本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决定一件事?你们到底有没有一点责任感?是不是真的打算重建公司?”
2012年8月30日下午,位于大阪府市的夏普公司市工厂里传出了阵阵愤怒的声音。3年前,夏普投入了4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0亿元)的资金,建成了这间具有每年生产600万块以上60寸液晶显示器能力的世界级高尖端工厂。此时此刻,在这间大型工厂的特别接待室里响彻着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怒吼声。鸿海精密集团--中国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精密仪器生产商,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富士康”为名为美国苹果公司代工iPhone与iPad等电子通信产品。如今,该集团在中国范围内拥有120多万员工,年产值高达10兆日元(约合人民币8000亿元),是日本夏普公司的四倍。
面对郭台铭董事长的斥责,夏普总裁奥田隆司及其下属管理团队就像被老师训斥的小学生一样低着头,默默不语。
“我最后再说一遍!接不接受我们的要求,你们最好负起责任,赶快考虑清楚!”
说完这句话,郭董事长立即动身前往关西国际机场,搭乘私人飞机离开了日本。对于他的突然离去,等候在工厂会见室内的100多位媒体记者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在那之前的两周,也就是2012年8月中旬,日本东京的市谷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搬迁。
听到“市谷”这个地名,东京人一般会想到两个地方:一个是统领了25万自卫队的日本防务省,另一个就是位于防卫省东侧,好像一直窥视着防卫省一举一动的夏普公司总部大楼。8月中旬,夏普总部里的工作人员低调地陆续搬出了大楼。夏普原本计划于今年9月在这幢大楼里举行庆祝公司成立100周年的大型庆典活动,但是由于赤字的不断增加,别说是举行庆典活动了,就连这幢价值高达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的总部大楼也难逃变卖的厄运。不仅如此,夏普在售楼抵债的同时,还发布了涉及5000余名员工的大规模公司重组方案。
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电机生产商,夏普在2012年3月的财政决算(日本公司的会计年度为每年4月至次年3月)中曝出了37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0亿元)的营业赤字。这一数字无情地证明了一点--继2012年第一季度出现138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0亿元)的赤字之后,夏普的业绩仍在加速下滑。虽然夏普的股价一度攀升至每股2600日元,但是如今已经暴跌至160日元。再加上1兆25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的有息债务,夏普必将在一年之内面临破产。
回想起来,夏普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辉煌之路。20世纪初,日本人开始“弃穿传统和服,改穿西装”,从而使能够固定西裤的皮带的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在1912年的9月15日,年仅19岁的见习金属工匠早川德次审时度势,与两位好友在东京本所区创立了一家制作“皮带头”的公司。而这个公司就是夏普公司的前身。
后来,早川德次于1915年发明了一种可以自动出笔芯的“早川式自动铅笔”(也就是在这一年,早川德次开始使用“夏普”作为自己公司的名称和产品的牌名);1925年完成了日本第一台国产收音机的生产;1953年制成了日本第一台国产电视;1962年推出了日本第一代国产微波炉;1964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1973年将“液晶”由理论变为了实物;1980年完成了录像电视的研发;1982年完成了电子电视的研发;1987年推出“电子记事本”;1992年推出液晶摄像机;2001年推出液晶电视“AUQOS”……一个个高新技术产品的相继问世让夏普公司的产品销量直线增长。5年前,夏普曾自豪地向世人宣布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3兆日元(约合人民币2400亿元)。但是,经历了辉煌之后,夏普仿佛掉入了深渊一般,产品销售额急转直下。液晶制品、手机终端以及太阳能电池被誉为“夏普三大王牌事业”,然而这三大曾经占夏普总销售额七成左右的王牌事业竟然全部背负上了巨额赤字--由于受到亚洲各国的技术追赶和成本竞争力低迷的影响,夏普公司的液晶制品和太阳能电池两大事业的赤字分别达到了42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和21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手机终端事业也因对智能手机的研发进度缓慢而出现了6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的赤字。其中,在液晶电视方面,夏普的世界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80.5%跌至2012年的5.1%;2006年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夏普太阳能电池事业如今几乎要在国际市场上销声匿迹;2011年第一季度销量达到210万台的夏普手机也在2012年同期下降到了77万台;2004年依靠世界最高尖端工厂“夏普龟山工厂”的带动而繁荣起来的三重县龟山市,如今俨然变成了一座空城。
如此的大起大落真是令人大跌眼镜。那么,作为支撑起日本这个被称作技术大国的国家长达100年之久的支柱型企业--夏普,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的一位记者同事就夏普的现状采访了该公司原副总裁佐佐木正。现年97岁高龄的佐佐木先生是夏普公司资格最老的前辈,早年与夏普创始人、原总裁早川德次先生齐心协力奋斗多年。同时,他是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先生的父亲的小学同学,又因为他慧眼识珠,发掘了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孙正义(现为日本软银公司总裁),并资助其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00万元)而备受世人瞩目。
据佐佐木先生回忆,1980年夏普创始人早川德次先生在弥留之际把他叫到病床前嘱咐说:“我希望夏普能够不断开发出让竞争对手争相模仿的商品。”对于这句临终遗言,佐佐木先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多年来,夏普不断地推出诸如收音机、电视机、微波炉之类的‘首个’同时代最高尖端的产品。虽然过不了多久,这些产品就被以松下为代表的竞争对手所模仿,致使夏普产品的销量大幅下滑,但是在早川总裁看来,被他人模仿恰恰证明了夏普产品的优质,所以这应该是夏普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即使某一个产品被模仿,夏普可以马上推出更优质的新产品,而就是依靠着这样不停的‘推新’,公司才有可能获得持续发展。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液晶制品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夏普的经营团队却不以为然,甚至将经营方针调整为‘以第一无二为目标’。‘独一无二’意味着夏普将集中力量专攻当时被誉为世界最高尖端的液晶技术。不言而喻,这种做法恰恰与夏普创始人早川德次先生的理念背道而驰--无论当时夏普的液晶技术有多么先进,但是迫于众多竞争对手的争相模仿,夏普产品被超越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时的夏普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但安于现状,而且放慢了开发多种新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前进脚步。因此,今时今日的夏普沦落到了如此悲惨的地步。”
对于公司的现状,佐佐木正先生的话语显得格外沉重。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夏普患上了典型的“日本病”。更为准确地说,不仅是夏普,松下、索尼等等众多日本企业都是严重的“日本病”患者。
“我公司2012财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最终损益为‘负76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这是我公司继上一财年亏损772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5亿元)之后,第二年出现大幅亏损。”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数码家电产品的销售状况极为不佳。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数码家电这一领域,我们输得一败涂地。这不是正常的状态。现在,我们必须首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并不是一家处于正常状态的公司,然后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下去。“2012年10月31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津贺一宏带着一脸刚刚痛哭完的表情,出席了公司”9月决算记者见面会“。
新财年最终损益结果一经公布,松下电器公司的股票价格立即出现了波动。11月1日,该公司股价跌至414日元(约合人民币33元)每股,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100日元(约合人民币8元)。同时,这一价格也成为了松下电器公司在近37年零8个月之内的最低股价。如果您现在掏40元人民币购买一股松下的股票的话,那您还能拿到找回的零钱。这在过去根本无法想象。
2011年,松下电器公司的年销售额高达7兆3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40亿元),公司员工总数多达321896人。可是,到了2012年,这个曾经被誉为”日本最大的家电制造商“的松下电器已经沦落到了在死亡边缘苟延残喘的地步--公司的支柱产品”太阳能电池“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销售业绩都十分”低迷“;”锂离子电池“也因为不具备与外国企业相匹敌的竞争力,背负了巨额的赤字。2010年,松下电器公司以8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0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三洋电机。但是事与愿违,这一项收购并没有为公司带来任何的收益,反而为公司加上了另一个沉重的负担。
“新财年最终损益为负7650亿日元,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津贺一宏泪洒记者见面会”--当这个消息迅速地传遍日本大街小巷的时候,我正在位于东京六本木的中国大使馆,和一位中国的外交官朋友谈笑风生。对于松下的现状,他感慨良深:
“一提起‘松下’两个字,我就会立即想起那个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鼎力支援中国经济建设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在那个年代,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国迫切地需要像松下那样深受人民喜欢的日本企业的帮助。可是转眼间,松下这样的企业也已经步入了垂暮之年,我们不得不感叹时代发展的迅速啊。”
1978年10月23日,当时的中国国家副总理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
仪式结束之后,邓小平亲自视察了日产汽车公司位于座间的工厂以及新日本制铁公司位于君津的工厂。之后,他又专程乘坐新干线前往大阪,视察松下电器公司位于茨木的工厂。
在工厂内,邓小平诚恳地对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董事长说:“我们希望贵公司能够协助我国一并发展经济。”随后他又保证将会在靠近北京市市中心的东北部地区为松下准备一块厂房用地。后来,在这块土地上建成的就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境内的第一家工厂、专门制作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的松下(北京)工厂。中国好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全面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
有一次,我和松下电器公司中国地区总负责人(副总裁)聊天。他对我说:
“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将会出现如今这么多的大宗商务贸易。我们只是觉得,既然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向我们寻求支持了,那我们就在中国开工厂吧。当然,开工厂不求盈利,只要能把投资的本钱赚回来就行。可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工厂刚刚开设不久,我们就收回了初期投资。所以,后来我们毫不犹豫地继续追加投资,扩大生意。现在,我们派往中国大陆的日本员工已经超过了1000人,同时我们从中国市场获得的利润已经达到了公司总利润的14%。”
2008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时,也专程拜访了松下电器公司总部,并再次对松下电器公司表达了谢意:“俗话说‘喝水不忘掘井人’,松下电器公司就曾帮助我们中国‘掘井’,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2011年,我也去参观了那个被誉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境内的第一家工厂”的松下(北京)工厂的旧址。可是到达之后,我看到的却是一片凋敝的景象--昔日的大厂房被分割成了好几个独立的空间,几家中国的小企业在各自的空间里毫无生气地运作着。此情此景,让我不禁联想起了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2012年10月31日举行的“9月决算记者见面会”上,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津贺一宏做出了这样的总结:
“我公司将全面停止在捷克和马来西亚的电视机生产制造。明年4月,公司将把原有的88个部门缩减为56个,同时裁撤女子羽毛球部和男子篮球部。我们将会为了迎接2018年公司创立100周年而全力奋斗!”
屈指算来,松下电器在公司创立100周年的节骨眼上,仅仅两年的时间就背负了1兆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0亿元)的赤字!我想,要是已故的松下幸之助先生得知这个消息,估计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息吧。
时隔一天的2012年11月1日,夏普公司召开了记者见面会,发布9月决算。见面会上,夏普公司总裁奥田隆司带着一脸的愁容对外宣布:“根据今年3月期的决算,我公司在上一个财年内出现37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0亿元)赤字。我们已经制定了计划,准备在今期将这一数额减少至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亿元)。但是,到明年3月的决算期,我公司预计还将背负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50亿元)的赤字。”
这就意味着,在原有的1兆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40亿元)有息债务的基础上,夏普公司还将在两年内背负高达8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40亿元)的赤字。但是,夏普公司的自有资本比例仅为9.9%到10%,也就是说夏普拥有的资本仅仅为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0亿元),大致等同于公司一个月的营业额。所以,夏普真的已经到了“无论何时破产都不足为奇”的危险时刻了。
在2012年11月1日的记者见面会上,媒体对夏普公司总裁奥田隆司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
记者:是“拖延问题”的企业体制导致夏普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吧?奥田:我们已经多次对目标业绩额做出了下方调整,但是仍然无法实现目标。辜负了大家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正在做深刻的反省。
记者:昨天,松下电器公司总裁指出,松下现在是一家“处于非正常状态”的公司,那么夏普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