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全文阅读 > 第2章 中国缺什么:优质的服务(2)

第2章 中国缺什么:优质的服务(2)


  “因为你要是生气的话,就是自讨苦吃。”表兄的话说完还没过一个小时,我就理解了其中的深意。从机场到市区,我们要换好几次公交车,而且每次都是破破烂烂的车。不仅如此,途中,公交车还陷进了路面上的坑里。这个时候,司机竟然转过身,向车里的乘客喊道:“赶快下车,一起推车!”面对此情此景,刚刚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我顿时瞠目结舌--本应该享受服务的乘客竟然要去干活儿!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在日本发生!当然,公交车抛锚之类的情况,我在日本也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知道日本的司机会如何处理。

  后来,我们换乘了另一辆公交车。途中,那位司机来了个急刹车,停车之后,大摇大摆走了下去。谁知车内的乘客竟然一点都没有生气,所有人都耐心地等着司机。耐不住性子的我对会说中文的表兄说:“问问他们,司机去哪了?”表兄问了问周围的人,然后告诉我说:“好像司机说他饿了,下去吃个饭再回来!”

  虽然刚到北京不到一个小时,可是我已经快气疯了。后来我才知道,在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服务”这个概念。那一次,完全不会中文的我在北京停留了一周。回日本的时候,我仅仅记住了两个中文单词--“没有”和“不知道”。在北京的餐馆里,点菜单上写着的菜,服务员回答:“没有!”在长安街上,向十字路口附近的店老板问路,对方回答:“不知道!”无论去哪里,无论问什么,身边的中国人都会回答我说“没有”、“不知道”,所以即使不用表兄翻译,我也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直到今天,我还能经常回想起在北京停留的那一周时间里,我是怎样一边叹气,一边抱怨:“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样!”

  北京竟然成了我的工作地

  近20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从2009年的夏天开始,我成为了我所任职的日本出版社驻中国北京代表。北京,竟然成了我的工作地!

  到北京之后的第二天下午,我去了一趟书店--北京最大的书店。我乘坐地铁到达了距离书店最近的车站。刚准备从自动检票口出站,红灯随着警报声亮起,挡板将我拦在了里面,试了好几次都无法出站,于是我开始向站内的一位女站员抱怨了起来。“这张卡用不了,假的吧?”她要过我的公交卡看了两眼,向我投来了怀疑的目光,然后将卡扔还给了我。“这是我半个小时以前才买的公交卡,里面刚存了一百啊,怎么可能是假的呢?”--虽然我做出了解释,但是她似乎决定装聋作哑,对我的话充耳不闻。

  这是何等的没有服务意识啊?要是东京地铁站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情况,一定会立即晕倒。万般无奈之下,我跟在一个乘客的身后,趁他出站后检票机的挡板还没有关上的间隙,冲了出去。

  在书店里粗略地看了一圈,我最终挑选了十多本书。走到一楼入口处旁边的收银台准备结账时,我发现这里俨然就是一个战场--很多人挤在收银台前,把各自购买的书码放在收银员的面前,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轮到我了!轮到我了!”

  挤了半天,终于轮到我了。当我递上信用卡,收银员竟然说了一句和刚才地铁站里的女站员一模一样的话:“这张卡用不了,假的吧?”然后把卡扔给了我。我弯腰捡起了被扔在地上的信用卡,并把它和另一张卡再次递了过去。结果,另一张卡还是无法使用。于是,收银员把卡再次扔了回来,然后开始给下一位顾客结账。我赶紧在一旁解释道:“刚才我在宾馆用过这张卡,没有任何问题。”“不行就是不行!”对方吼了一句。

  无计可施的我只好用身上仅有的现金结了账。之后,对方用绳子把我购买的书捆成了一捆,“砰”的一声重重地扔到了我的面前。

  “没有袋子吗?”“给你,5毛一个。”

  收银员又一次“扔”出了一个塑料袋。我一边把书装进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弄坏了的塑料袋里,一边想念起与这个书店有着天壤之别的东京的书店。

  在东京的书店,店员一定会询问顾客说:“应该怎样为您把书包起来呢?”自明治时代开始,“书籍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这个意识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买书的时候,习惯于把每一本书都仔仔细细地用“包书纸”包裹起来。当然,如果买好几本书的话,书店会免费为顾客提供手提袋。下雨的时候,为了不让书淋湿,店员还会在手提袋外面再罩上一个塑料袋。

  1989年大学毕业之后,我一直在出版社工作。刚开始上班的第一个月,我被派到一家书店当实习店员。那家书店每天早上9点开始营业,但是所有店员必须7点上班。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每位店员都要一张一张地准备好几百张“包书纸”。书店的店长教导我们说:“书,首先承载着作者的灵魂,其次承载着读者的灵魂。所以必须精心对待!”因此,我们会特别认真地包好每一本书,然后再交给顾客。

  离开了北京的书店,我感觉肚子有点饿了,于是走进了书店隔壁的一家面馆。我点了一碗韩式泡菜拉面,可是等了十分钟之后,服务员端上来的竟然是一碗牛肉拉面!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碗里的面都不是韩式泡菜拉面。我对服务员说“上错了”,不料得到了一句硬生生的回答--“等一下!”之后,我虽然望眼欲穿,却再也没有看到那个服务员的影子。因为半天都没有被撤下去,所以这碗牛肉拉面在我的眼皮底下一点一点地泡发了。于是,我向另一个服务员抱怨了几句,结果,他冷冰冰地回了我一句:“这事儿不归我管,我不知道。”

  口里嚼着已经完全泡发了的牛肉拉面,我想起了前一天晚上见到的那位中国摄影师朋友说的话。

  2009年7月,“禁止中国人个人赴日旅游”的禁令被解除,我的这位喜好新鲜事物的摄影师朋友立即来到东京游玩。我问他:“对东京的印象怎么样?”他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要说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深夜里,日本面馆里的服务了。虽然已经到了深夜,但是面馆里依然坐满了客人。在店门口才等了一会儿,一位服务员就走了出来。他对我说‘您里边请’,然后把我带到一张比较靠里的桌子边。还没等我坐下,另外三个服务员就立即从不同的方向走了过来,把前一位客人用过的盘子收走,并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你们日本可真称得上是服务业大国啊!”

  听到这样的评价,我感到十分吃惊--我的中国朋友竟然对这种理所当然的、琐碎的事情感到惊讶!

  因为手上拎着的十多本书实在很重,所以吃完面之后,我决定打车回家。不巧的是,出租车都停在了马路的对面,于是我战战兢兢地横穿过这条没有信号灯的马路,走到了一辆出租车旁,告诉司机我的目的地。“我不知道地方!”司机回答道。“从国贸向东开500米左右……”我刚开始解释,司机就立即打断了我的话:“我只往西走!”“您这车不是北京市市内正常营运的出租车吗?为什么不往东走呢?”“不去就是不去,你另找辆往东走的车吧!”“在这儿不是不好打车嘛,麻烦您啦。”“这我可管不了!”“麻烦您跑一趟吧。”“不去!”“麻烦您跑一趟吧。”“不去!”……最终,我还是眼巴巴地目送着这辆空车扬长而去。

  后来,我举着胳膊在路边等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有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的面前。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客刚一下车,我就迅速地钻进了后座。“我去国贸附近的……”还没等我说完,司机就冷冰冰地给出了一句相同的回答:“不去!”接下来,我们又陷入了无尽的“轮回”,“麻烦您跑一趟吧。”“不去!”“麻烦您跑一趟吧。”“不去!”……最后,我只好摆出了一副无赖的架势--“您要是不去,我就不下车!”

  车内一下子安静了。过了一会儿,司机狠狠地抱怨了几句,然后发动了车子。一路上,他嘴里一直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那个时候,我真是特别后悔--要是我没有学过中文,该有多好啊!听不懂中文,我就能当他在哼歌,自己也不必生气了。

  我们的车刚开过国贸,司机就一脚急刹车,把车停在了路边。“再往前走,不好掉头,你就在这儿下吧!”“可是从这儿到我的目的地起码还有1公里吧?”“不能再往前开了!”“您再往前开点儿吧。”“开不了了!”“您再往前开点儿吧。”“开不了了!”……经过了又一轮讨价还价,我再次拿出了杀手锏--“您要是不往前开,我就不下车!”

  无奈之下,司机再次妥协了。只是这次他一边开车,一边故意提高了嗓门继续抱怨。到了目的地之后,他竟然要求我额外多付10块钱。我没有理会他的话,只是按照计价器上显示的金额付了钱,然后一言不发地下了车。哎呀,我本来只是想对北京的出租车发“几句”牢骚,不料一不留神就写了这么多。其实,我重点想说的是,在那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在北京的地铁站、书店、面馆,还有出租车里,竟然遭遇了如此令人不愉快的“服务”!难道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已经不再追求成为“服务业大国”了吗?

  最引以为豪的“日式服务”

  在来北京工作之前,我已经在日本学习了一定的中文以及中国文化。但是,从我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开始,我就感受到了如此强烈的“文化差异”。

  于是,我开始担心,要是那些根本不懂中文、一点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日本人突然来到中国,他们该如何应对呢?

  “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样!”这样的描述,对于很多误以为“狭长的日本就是地球的全部”的日本人来说,绝不是夸大其词。那么,对于日本人来说,“服务”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日本,“便利店”可谓是服务业的表率。下面我们就通过日本最大的便利店连锁企业--7-11(7-Eleven)来了解一下日本服务业的精神。

  7-11这个品牌名称于1946年确立,原本属于美国南方公司。1974年,日本零售业经营者伊藤洋华堂将7-11引入日本,并于当年在日本东京都江东区开设了“7-11一号店”。

  在1974年之前,日本超市的营业时间仅为早上10点至晚上7点。后来,7-11考虑到普通工薪阶层和公司白领的上下班时间,将营业时间调整为早上7点至夜里11点,这也成为了7-11品牌名称的来源。在那个年代,我住在位于东京北郊的埼玉县浦和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7-11二号店”竟然就开在我家附近。不过,对于这家店,当时包括我母亲在内的附近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这家店一直营业到深夜,一定会成为不良少年逗留的场所,破坏附近街道的风纪。另外,店门口摆放着很多已经做好了的“便当”,这就省去了家庭主妇们亲自下厨的工作,造成“不良主妇”日益增多。

  当大家得知,从法律的角度无法关闭这家7-11时,附近的家庭主妇们就立即行动了起来--轮番站在店门口,呼吁顾客不要进店购物。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家庭主妇缺乏“服务”这个概念,不知道“服务”即将让世界变得更加便捷而已。

  虽然大人们极力反对,但是,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们都站在7-11的一边。无论什么时候去7-11,我们都能站在店里免费看漫画杂志。而且,在开店之初,7-11还免费提供孩子们最喜欢喝的可口可乐或是雪碧。所以,我们这些小学生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放学后去7-11。

  在7-11里,不光有漫画杂志,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具和点心,而且品种和类型都在不断增加。虽然店铺的面积不大,但是里面摆满了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店长还经常一边分给我们杯装可乐,一边问我们:“小家伙,你们觉得这里还要增加点什么比较好呢?”我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道:“我想要饭团!”“我想要自动铅笔!”……之后,没过几天,我们说的这些东西,全都出现在了货架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称呼我这一代人为“便利店第一代”。虽然,当时便利店的主要顾客都是些孩子,但是每家便利店都一丝不苟地践行着一种精神--服务,就是让顾客得到满足!

  后来,7-11发展速度之快,可以用“奇迹”二字来形容。从1975年开始,逐渐推行“二十四小时营业”;两年后的1976年,店铺数量达到100家,1980年达到1000家,1984年增加至2000家,1987年3000家,1990年4000家,1993年5000家……2003年一举突破10000家。

  2004年,7-11终于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东直门附近开设了“北京一号店”。

  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日本7-11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对美国7-11总公司的品牌收购。

  截至2012年9月,7-11在日本国内拥有店铺14783家,中国大陆1881家,在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的店铺数量已经达到了48097家。营业额从1974年的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00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3兆280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00亿元)。当年我想要的“饭团”,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年销量已经超过了15亿个。

  作为7-11招牌商品的“饭团”在初进中国的时候,还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饭团”起源于16世纪的日本战国时代。在交战的过程中,日本人为了能够随时都能吃上东西,就把米饭捏成圆形,在上面放上梅干或是咸菜,撒上盐,然后用海苔包裹起来带在身边。所以,作为“应急食品”的饭团本来就应该直接凉着吃,不需要加热。

  但是,中国人除了吃凉菜之外,基本上都是吃温热的食物。于是,“是否要在中国卖饭团”就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但中国人就是聪明,想到了把饭团放到微波炉里加热之后再出售的好办法。于是,问题迎刃而解。当然啦,要是看到中国7-11里的店员把顾客的饭团塞进微波炉里加热这一幕,估计所有不明就里的日本人都会大吃一惊。不过,这就是所谓的“入乡随俗”嘛。

  当您走进日本的7-11,您就会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才叫作“服务”。狭小的店内摆放着4000多种商品,不但各种日常必需品一应俱全,而且所有的商品都出现在了最为合适的位置。

  比如,所有的7-11都把报刊杂志架摆放在了最靠门口的位置--根据顾客数据统计,来7-11里买杂志的人往往就只买杂志,所以这种设计能够让来买杂志的顾客无须进入店铺中央,进门之后就能立即买走杂志。再比如,为了不让每天都来买便当的顾客吃腻,7-11每周都会更换便当的种类。在老年人居多的地区,为了便于老年人的咀嚼,7-11专门出售菜品相对较软的便当,而不出售饼干之类的坚硬食品。如果突然下雨的话,7-11就会立即从仓库里搬出500日元一把的低价雨伞,摆在门口出售……在收银台,店员会用心关注所有顾客的性别和大致年纪。什么年龄的顾客在几点左右买了什么东西,在他们心中一清二楚。根据这些记忆,他们就会知道,比起饭团和瓶装的茶,清早急匆匆赶来的上班族更喜欢三明治和听装的咖啡。于是,为了提升营业额,他们在一大清早就会准备好多种多样的三明治和大量的听装咖啡。

  另外,除了出售一般商品,日本便利店的服务项目还涉及到了其他很多领域。比如,店内安放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受理快递及邮政业务,代缴水电煤气费,代购电影票、音乐会门票,受理书籍更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