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62章 考古篇——千年疑云物中藏(3)

第62章 考古篇——千年疑云物中藏(3)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的一首《短歌行》让我们知道了杜康是酒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也认为,杜康便是中国酿酒的祖先。关于杜康的身世,民间有很多的说法,一说认为杜康为禹的后代,是夏朝的第五位皇帝,其母亲在政变中带着尚未出世的杜康逃亡到了虞,生下之后,取名为少康。儿时的杜康常年放牧,经常把带的米饭挂在树上而忘了吃。有一次,杜康无意间发现久挂在树上的饭竟然流出了汁,他忍不住舔了舔,竟然异常的美味,于是他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了发酵的原理,并且创造出了一套酿酒的工艺技巧,因此人们尊崇他为酿酒始祖。

  另一说杜康是黄帝管理粮食的部下,为了使粮食不至于霉坏,他掏空枯树的树干,把粮食藏于其中。一段时间过后,粮食便发酵了。他在一次查粮时,发现一些山羊和野兔低着头在储粮的树旁吮吸着什么,一会又跌跌撞撞地走开了,走了不远便躺倒在路边。杜康十分好奇,凑近枯树,发现树裂开了一条缝,从里面不断地冒出水来,他忍不住地尝了一口,便被这醇美的味道吸引住,于是他报告黄帝,大臣仓颉为此造字“酒”,而杜康也从此走上了酿酒之路。也有说杜康生于陕西省东北部的白水县,《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

  有人认为在仪狄、杜康之前就有酒的存在,而他们两人只能算是酿酒技术的革新者,并不是酿酒的发明者,称不上是酿酒的始祖。

  ●秦始皇陵墓九大谜团

  一代帝王秦始皇的万世皇帝梦虽然只存在了15年,但是由他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始皇陵寝也因众多未解之谜而备受世人关注。

  近年,考古学家们已经对秦始皇陵地宫外进行发掘,但那幽深莫测的地下宫殿却是谜团重重,千百年来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猜测与遐想。地宫到底是怎样的结构?地宫内藏有多少奇器珍宝?始皇帝是铜棺石椁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谜团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

  谜团一:地宫到底有多深?

  秦陵地宫为竖穴式构建,那么幽深而宏大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到不能再挖的地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其深度也进行了研究探索,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而得,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的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有几道门?

  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史记》中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这里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那么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辩驳。2002年,考古学家通过在地宫中放入机器人来探测地宫内部空间。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因此这一工程只好搁浅。

  谜团三:“上具天文”是什么意思?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其含义是什么呢?夏鼐先生推断“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的“天文”“地理”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学者们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

  谁团四:地宫为何埋有“水银”?

  《史记》、《汉书》曾记载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地质学专家曾先后两次到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其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有“汞异常”,而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等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那么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谁团五:地宫有多少珍宝?

  司马迁曾说秦陵地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他之前的大学者刘向也曾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外发掘出了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准确,装饰精美,有的马饰件是金、银、铜铸造而成,举世罕见。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的棺是铜的?木的?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有学者根据司马迁留下的“下铜而致椁”记录,推测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是《史记》、《汉书》中有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漆涂其外。

  谜团七:地宫里还有没有空间?

  秦代李斯曾对秦始皇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根据李斯的这段话,地宫明显有个外壳。因为李斯曾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应该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按理他的话不会有假。虽然如此,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如果记载属实的话,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几千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就成为一个大谜团。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让人们开始质疑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若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和秦代相距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存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但秦始皇却是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直到回到咸阳才下葬,中间隔近两个月。想必秦始皇的遗体在途中就开始腐败了,尸体运回咸阳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九个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中的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秦始皇陵坐西朝东之谜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以东5公里处,南靠骊山,北临渭水。秦始皇13岁继承王位,就开始为自己营造陵墓,历时36年,耗费很甚,高耸的丘家被视为皇权显赫的象征,更开创了统治者厚葬之先河。

  可令人奇怪的是,我国历代帝王之陵大部分坐北朝南,以示死后也要君临天下,可始皇陵却坐西向东,这是为什么?史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三个。

  第一,秦始皇陵之所以朝东,与秦始皇的雄心壮志有关。泰国在“战国七雄”中处于西部,秦王嬴政为了表示自己一定要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在初建陵墓时就决定朝东建造。后来秦统一了六国,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永葆千秋万代子孙,防止六国的颠覆,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的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是东西朝向,显示着这位君王无限的霸主野心。

  第二,秦始皇陵之所以朝东,与他生前无法觅到不死之方、死后也要闭着双目隋瞩东溟,以求神仙引渡天国有关。众人皆知,秦王好道。纵观秦始皇一生,他为了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派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他还曾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流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是,徐福一去不返,自己多次东巡也无法到达日夜思念的仙境,秦始皇的愿望终成泡影。于是秦始皇决定生前虽不能如愿,但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仙境。基于暮年的秦始皇这一最大的愿望,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以偿夙愿了。

  第三,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内容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礼仪·土冠礼》云:“认主人东西(面向东)答拜,乃宿宾”;《史记》中《项羽本纪》在记载鸿门宴时,也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些都是当时主人面向东坐的礼仪实例。这样看来,秦始皇生前是天下之主,天下唯其独尊,为了保持“尊位”,死后的陵墓理所当然地也要坐西向东了。

  秦始皇陵为什么坐西向东,对后世来说一直是个谜。而根据考察,人们发现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中,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的。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坐西向东似乎是秦人葬式的一个特点。但是秦人陵墓为什么要坐西向东?秦始皇陵墓与之有没有什么联系?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历代帝王追求的甘露是什么

  甘露是中国文化传说中的一种非常神圣的物质,被尊为天酒、神浆,“其凝如脂,其甘如怡”,据说食用了甘露能使人活到八百岁。“天降甘露”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据说“天下升平则甘露降”,这些传说中晶莹剔透的珠状物,竟然是与麒麟、龙、凤等并驾齐驱的祥瑞。

  历代帝工无一不追求长命百岁,对甘露情有独钟。现代人往往是通过历史故事知晓甘露的大名。

  唐文宗时,宦官控制朝政,其中以王守澄势力最大。文宗不甘心将江山落在一个宦官手里,暗暗谋划除掉王守澄。文宗发现右领军将军仇士良与王守澄不合,就提升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他还重用李训、郑注等人培植自己的势力。等到势力壮大一些后,他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此举为明升暗降,夺了王守澄的军权。之后文宗又用毒酒毒死了王守澄,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王守澄虽死,宦官势力仍是朝廷大患。这位皇帝遂定了一个诱捕计划,诱饵就是传说中的吉样之物甘露。

  一天上朝时,文武百官刚刚站好,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就急急忙忙赶来报告,说左金吾厅后院石榴树上发现了甘露。这可是千古稀有的吉祥之兆,文武百官下拜称贺。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甘露,这是文帝与韩约提前设计好的谎言。

  文帝假装亲自去看这“天之祥瑞”,并让想要除掉的宦官仇士良先去探看。仇士良非常机警,进入金吾厅后,他看到韩约神色紧张,就提高了警觉。随后偏偏起了一阵大风,刮起了院子里的帐幕,让仇士良看到了手执兵器全副武装的士兵。仇士良见势不好,带着一批宦官慌忙逃回大殿。此时,金吾卫已经登上大殿,与宦官们开始了拼杀。宦官们召集来军队,挟持皇帝逃入后宫,杀败金吾卫。这个事件史称“甘露之变”。

  与甘露有关的故事,较为有名的还有“甘露寺”。刘备向孙权借了荆州不想归还,周瑜就设计以孙权嫁妹为诱饵,骗刘备上钩,扣为人质,逼迫其归还荆州。周瑜选取的实施计划的地点就是甘露寺。故事的结局人们耳熟能详,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下,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而“甘露寺”真的成就了刘备的姻缘。

  甘露寺不仅名字与甘露有关联,其建寺时间亦是“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

  甘露吉祥、神秘,被历代帝王尊崇。以甘露为年号的并非东吴一家,汉宣帝刘询、昊国归命侯孙皓、西晋前秦符坚等都曾经使用甘露作为年号。

  甘露到底是什么东西?世界上真的有甘露这种物质吗?

  其实平时我们生活中也能吃到甘露,是一种外表似田螺的植物根茎,常被制作成酱菜,亦可供药用。这种甘露虽然与帝王们的爱物名字一样,但显然此物非彼物。

  据史料载,甘露是“天酒神浆”,会于晨曦初现在植物上。明代学者杜镐经过研究下结论说:“此多虫之所,叶下必多露,味甘,及是虫之尿也。”杜镐认为,被传的玄之又玄的甘露,不过是小虫的尿!植物上多生蚜虫、地蚤、母虱、油虫等小虫,小虫排泄物晶莹剔透,状若明珠。而且蚜虫尿液本身带有甜味,一些蚂蚁种群甚至会专门饲养蚜虫,食用味道甘美的排泄物,如同人类饲养奶牛一般。

  如果哪些植物上小虫较多,排泄物汇聚在一起,在晨光中看起来就像是晶莹剔透的露水一般。有人好奇品尝,发现味道甘甜,于是“甘露”之名就传开了。

  帝王们追求了几百年的祥瑞、灵药,真容竟然是虫子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想想当年,汉武帝曾经专门在建章宫内建造了高达七米的铜仙承露盘,倘若汉武帝知道真相,又当作何感想呢?真相往往是不会被人轻易接受的。杜镐早在明代就破解了谜团,可是甘露的传说依然被人们一厢情愿地相信着。今天去北海公园琼岛西北半山上,依然能看到乾隆帝建造的铜仙承露盘。

  ●汗血马之谜

  “汗血马”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大宛列传》里。史书记载汗血马“日行千里”,又名“大宛马”、“天马”,汉武帝为争夺汗血马种,曾与当时的大宛发生过两次大的血腥战争。

  汗血马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传说它前脖部位流出的汗是血色的。那么,汗血马真的存在吗?为何“流汗如血”?是否真的“日行千里”?

  近日,一位日本专家宜称,他在中国新疆天山发现了汗血马的踪迹,并拍下此马“汗如鲜血”的照片,将在东京马匹研究会上向世人公布这一发现。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中国专家的反应。

  对于日本人的发现,我国专家回应“汗血宝马并没有消失,一直存在”,目前在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还有上千匹汗血宝马,只不过在当地汗血马被称为阿哈马。

  纯种阿哈马都是有登记的,但在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一带存在不少无登记的“土种”和“原科”阿哈马,在新疆马术队和内蒙古的牧场就饲养有百余匹。因此日本人发现的汗血马可能是流入我国的“土种”阿哈马或杂种阿哈马。

  1.“流汗如血”,是伤气,是寄生虫,还是视觉误差?

  传说中,汗血马颈部上方流的汗就如同鲜血一样,可这是为什么?

  一般马在高速奔跑时体内血液温度可以达到45℃到46℃,但它头部温度却恒定在正常的40℃左右。因此有学者认为,汗血马毛细而密,毛细血管非常发达,在高速奔跑之后,头部的温度随着血液增加5℃左右,少量红色血浆从细小的毛孔中渗出来,就有了“流汗如血”的可能。

  还有学者认为汗血马“汗血”是受到寄生虫的影响。清朝人德效骞在《班固所修前汉书》一书中就有解释:这只不过是马病所致,即一种钻入马皮内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尤其喜欢寄生于马的臀部和背部,马皮在两个小时之内就会出现往外渗血的小包。传说,土库曼斯坦有一条神秘的河,凡是喝过这里河水的马在疾速奔跑之后都会流汗如血,如今这条河却无从寻找。这种“寄生虫”到底是何方神圣现在也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