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77章 文化篇——史海一样需钩沉(5)

第77章 文化篇——史海一样需钩沉(5)


  胡笳就是胡地的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笳”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胡笳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强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在汉魏历史上流传有不少运用笳声作战的故事。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关笳的文章,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更为笳添加了一种感伤而诱人的神韵。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现代学者郭沫若对《胡笳十八拍》中歌词加以考证也断言非蔡琰莫属,并称赞说“这实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然而,自唐以来,有学者对蔡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提出质疑,认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琴师董庭兰。唐代进士刘商《胡笳曲序》(《乐府诗集》卷五十九转引)序文曰:

  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邕有旧,遣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序文中有“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以是推断:《胡笳十八拍》乃唐代琴家董庭兰(即董生)所作。

  琴歌《胡笳十八拍》作者是谁?这一问题的讨论自唐代至今文学界见仁见智,音乐学界也未有定论。但无论作者是蔡文姬还是董庭兰,抑或其他人,都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喜爱和推崇。

  ●诸葛亮写过《后出师表》吗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能够呼风唤雨,扭转乾坤,简直是神仙的化身。尤其是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大摆“空城计”,三气周瑜的故事更是被世代传颂,所以,诸葛亮在民间被奉为古今第一智慧人物。古往今来,有关诸葛亮的谜题数不胜数,其中,“诸葛亮是否著《后出师表》”的争论最为激烈。

  经过多年辩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相信《后出师表》是他人所作,且理由相当充分。

  首先,作品中最大的硬伤是“赵云之死”。《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中明确记载赵云死于建兴七年,但《后出师表》却说赵云死在建兴六年。赵云身为蜀国大将军,其死于哪年,蜀国宰相应比他人更了解。何况诸葛亮一向谨慎行事,他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所以,《后出师表》为他人所作。

  其次,通过分析《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判若两人。在《前出师表》里:“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原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出诸葛亮壮志雄心、敢于承担责任的品格。而《后出师表》里却记载:“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仿佛北伐之事实属无奈之举,对此一战诸葛亮充满担优,丝毫看不见胜利的曙光。两篇作品时间间隔仅有一年,难道说,原先充满自信、雄心勃勃的诸葛亮在一年里就变得意志消沉、逃避责任了吗?再说此时的蜀国仍有一定实力,并非像文章所描写的那么悲观。

  再者,刘备死后,虽有刘禅继位,但事实上诸葛亮独揽大权,管理一切国家大事。当他提出再次北伐时,没有人会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说“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国当时的情况。另外,据《吴志·诸葛恪传》记载:“恪遂有轻敌之心,以十二月战克,明年春,复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格,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恪乃著论谕众意。”这段描述与“议者所谓非计”所写相吻合。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后出师表》为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所著。只不过他假托诸葛亮之口,希望说服众人。而且,诸葛亮已死,“死无对证”,不能不令他人信服。

  时隔千年,《后出师表》的作者是谁?是诸葛亮还是诸葛恪,或者其他人?现在没有统一定论。或许某一天的考古挖掘能带来新的论据,揭开这一千古之谜。

  ●《兰亭集序》真伪之谜

  《兰亭序》也称《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等,是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为朋友的诗作所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28行324个字,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160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三月三日,绍兴西南兰渚山下,一座充满兰花幽雅香气的古典园林中,一群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在玩一个“曲水流觞”的游戏。这是一个属于文人的游戏,他们围坐在曲水之畔,将酒杯放在水中,任其顺水漂游,酒杯到了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一会儿的时间,已经有了37首诗,有人提议将这些诗出版成集,以作纪念,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并推举王羲之写序。王羲之也正处于酒酣兴浓之时,遂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兰亭序》。因是乘兴挥笔,一气呵成,所以,《兰亭序》可以说是王羲之书法最高境界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酒醒以后,对于自己的这幅作品也倍感惊奇,他又尝试了很多次,最终也没有再达到那个高度。他知道,《兰亭序》把自己的艺术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再也无法超越了。因此,王羲之对这幅作品非常珍爱,把它当成了世代相承的传家宝。

  然而,《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写,历来颇有争议。20世纪60年代,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讨论,争论双方代表为郭沫若和高二适。1965年6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该文列举诸理由,推断《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的原作。

  这篇文章发表后,被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看到,不以为然,于是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文章,坚持《兰亭序》仍为晋代王羲之手笔,并非后人之伪作,其论点与郭文针锋相对。

  高二适的文章写好后,寄到报社投稿却都被退回,没有哪家报刊敢登载。后来,高二适只好求助于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章看了高二适的文章,表示愿意为他帮忙,并在高二适将文章改好之后,写信给毛泽东,向他推荐该文,信中还介绍了高二适的情况,希望能够得到发表。

  毛泽东看过章士钊的来信和所附高二适的文章后,次日即复函给章士钊说:“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之于世。”于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而郭沫若即针对高文发表了《驳议的商讨》和《<兰亭序>与老庄思想》两文,与之辩论。尔后,高二适也再次写了《〈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一文,回敬郭沫若。

  一时间,学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也都刊登了有关《兰亭序》真伪的论文。以郭沫若、高二适为首的两派展开了一场持续半年之久的争论,但因双方都没有充足证据,这场争论最终无分对错。另外,有人根据史书记载说,《兰亭序》真迹应该在唐太宗的昭陵或者武则天的乾陵。然而,不论《兰亭序》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羲之,这篇序文在书法上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可取代的。

  ●唐朝已有“老公”、“老婆”之称

  老公老婆是近年来对丈夫妻子的流行叫法。很多人以为,老公老婆最初是我国港台的叫法,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港台片的热播流行起来的。实际上,老公老婆这个称呼在唐朝时就已经有了。

  据说,唐朝时有一个叫麦爱新的读书人,考中功名后就开始嫌弃妻子年老色衰,想再纳新欢。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到后,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于是,这个故事很快流传开来,并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老婆”的说法。

  那么,除此“老公”与“老婆”外,夫妻之间还常有哪些称呼呢?

  1.妻子与丈夫

  母系氏族时期,女尊男卑。男女结为夫妻后,男人怕女人被其他男人抢走,就天天跟在女人后面一丈之远。故男人被人称之为“丈夫”。

  另外,中国古代有些部落有抢婚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而“妻子”一词的来历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在古代,妻子一词并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妻子”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2.爱人

  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于英国。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语单词“sweetheart”含有了“爱人”之意。

  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一生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随身携带,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

  ●皇后为什么被叫做“梓童”

  在我国的戏曲、评述及通俗演义里,皇后常常自称或被皇帝称为“梓童”。“梓童”原作“子童”,最早出现在《全相平话五种》:

  “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武王伐纣平话》)

  “吕后:‘子童领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下,斩讫韩信也’。”(《前汉书平话》)

  “高祖圣旨言:‘寡人去游云梦,交子童权为皇帝,把三人赚入宫中,害其性命’。”(《三国志平话》)

  多年来,许多学者都在探究“子童”起源,研究其寓意。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这个谜题终于被解开了。

  据有关专家考证,“子童”由“小童”衍化而来。“小童”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虽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成为“皇帝”,其正室妻子虽然也称“皇后”,但有时仍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称呼,自称“小童”。直到宋元时期,这个称呼才有些许变化,“小童”演变为“子童”。

  为什么“小童”在宋元时期变成“子童”呢?原来这与宋朝的程朱理学有关。宋元时期,程朱理学盛行,封建伦理纲常被奉为永恒不变的真理,与之相应,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循规蹈矩”。因此,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出于用“小”称呼皇后有不敬之意,由于“子”也有“小”的意思,遂用“子”代替“小”,“小童”就变成了“子童”。又因为“子”与“梓”同音,其且“梓”有以下诸训:《尚书大传》引商子曰:“梓者,子道也。”《诗·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疏〕陆机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正字通》:梓,百木之长,一名木工,罗愿曰:室屋间有此木,余材不复震。”梓为木中之贵者,古人以梓为有子的象征,皇帝立皇后,不仅是为了母仪天下,更重要的是为了建子嗣,承大统,以延续和维持王朝的长久统治。历代帝王十分重视子嗣的传承,把建储称作立国本。所以把皇后称“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这种心理。

  ●为什么百家姓以“赵”姓开头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的次序不是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

  为什么《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呢?经考证,主要有两个原因:

  1.“赵”姓由来已久,且是大姓

  根据《姓纂》记载,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驭,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今甘肃、河南、江苏一带,这是赵姓的由来。而这个家族,从一开始便十分显赫,在春秋时代,自从赵衰辅佐晋文公称霸,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时候,赵家的权势更大。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就是赵家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而分别自立为一个诸侯。

  后来,赵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都城设在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县的北面。可见,现在所有姓赵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后来才逐渐移居他处,“五百年前是一家”,以赵姓人来说,如果认真的推溯,又岂止是500年而已?

  2.宋朝的皇帝姓“赵”

  自从赵匡胤建立宋朝,“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作者将“赵”姓列在首位,不免有拍皇帝马屁之嫌;但实际上,作者不把“赵”姓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招致杀身之祸。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不过,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姓氏何止百家,就仅是汉族也不止这个数。据说,有记载或有据可查的姓氏,可达5600个之多。这其中有单姓、复姓、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有的民族,比如傣族,就有名无姓。

  ●《满江红》作者之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满江红》的作者是宋代爱国将领岳飞,他在写这首词时,正值中原遭受女真铁骑蹂躏的岁月,岳飞怀着一腔热血,矢志抗金,而这首词真实、充分地反映出岳飞尽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对此,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但是,近些年来,有关专家对这首词的作者产生了疑问。

  坚持《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主要根据是,宋代人陈郁在其《藏一话腴》中涉及到岳飞时,记载有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说明在当时的著作中已有《满江红》的记载;其次,在湖南省汤阴县的岳飞庙碑林中有一碑刻,碑上刻有《满江红》全词,碑刻于明天顺二年,即1458年,由岳飞的同县庠生王熙所书。王熙世代居住汤阴,想来是不敢做伪证的。另外,就词中一些具体句子,一些学者也回答了持否定说的人的质疑。如台湾学者李安1980年著文,根据史实同《满江红》中的词相考证得出结论:《满江红》词乃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

  认为它并非岳飞所作的根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