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71章 城坊篇——倾城倾国非传说(2)

第71章 城坊篇——倾城倾国非传说(2)


  以上一段文字选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现代人对明教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知晓的。金庸将明教写进其小说之中,先前必然会对明教的历史面貌做一番仔细的研读和分析。然而小说毕竟还是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作者的想象和发挥。所以,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明教,还应该追寻史料记载以及实际考察。

  明教从何而来?

  明教又名摩尼教,或称牟尼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它源自古代波斯袄教,是一种将基督教与伊朗马兹达教义混合而成的宗教。摩尼教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是指黑暗与光明、善与恶,即世界的两个本原;三际是指世界发展的三个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摩尼教的二元论思想对于基督教的异端、诺斯替教派以及希腊、罗马的哲学都有影响。它认为世界原来是黑暗与光明互不干扰,但是后来由于黑暗侵入光明,两者相混,天下开始不太平。因此摩尼教的理想就是最终使黑暗与光明再次隔离,实现和谐乐园。

  那么明教的源头摩尼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相传,公元694年,波斯的一名僧侣带着摩尼教的经典《二宗经》来到中国,后来摩尼教在中国经过与佛教、道教的相融相合,逐渐成长。然而此教在兴盛一段时间后,于唐开元年间被朝廷下令禁止,原因是官方认为这个教派有偏于邪教的倾向,它的流传会将百姓误导。摩尼教在中国的流传一直是起起伏伏,之后又有几次兴起与没落,然而其最终却没能逃脱消亡的结局。由于“会昌灭佛”,摩尼教在中国最终以“明教”代替了其原名。

  明教向来以白衣素食为其风俗礼仪,不知其清心寡欲的教义是否能够安慰明教教派的没落。如今的明教遗迹,选真寺、明教寺以及浅光院等都显露出一种备受冷落的荒凉之气,明教在中国的没落令人疑惑。其实说起明教的消失,就不能不提及佛道二教。摩尼教在其建立之初就吸收了佛教的一些教义,在传入中国后更是与佛教相依相守,难分难舍。由于摩尼教本身就比较简单,再加上它对佛、道二教的依附和融合,使得明教在中国民间的传播很广泛。虽然到了元代官府明令禁止明教的传播,但是明教依旧没有断了根源,而是转入江浙沿海一带秘密发展。但是到了明代初期,由于在温州一带的明教活动比较明显,暴露了其踪迹,官府发现之后立即将其禁止。同时禁止的还有白云宗会等等。明教最终销声匿迹。

  也许是混入了佛道二教,也许是真的沉寂了,明教的结局与其开端一样,都与佛、道有着不解之缘。明教在中国的命运拴在佛、道二教之上,随之兴起,又因其没落。

  ●项羽魂归东城

  相传,项羽死于东城。

  《汉书·陈涉项籍传赞》中太史公司马迁在讲到项羽时评价道:“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猝于公元前202年。他是秦朝末年率领农民推翻暴秦的领袖,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率楚军将秦军歼灭。其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然而他最终由于自己的不可一世而败于刘邦之手,自刎乌江。

  那么,太史公所讲的东城究竟在哪里?

  说法一:

  “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寄老之区,在于汤泉。实为历阳,东城之域。”“大江之滨,东城之野,有泉出焉”。这三句诗词分别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北宋词人贺铸以及诗人秦观所作,它们都是描写东城的所在地是于乌江附近的江苏境内。

  太史公所讲的东城真的就是在江苏吗?

  《元和郡县志》载:“项羽自阴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江亭,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于东城。”

  《文献通考》载:“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临江郡,后周乌江郡,隋改为县。有项亭。”

  《和州志·补沿革》载:“夏书曰:淮海维扬州。孔氏传曰:北据淮,南距海,淮海之间,其地广矣。和处江北,而实介于淮海之间。故扬州域内也。春秋战国皆属楚地。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县之乌江亭地,历阳为都尉所治,汉高帝更九江郡为淮南国,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

  以上的诗文和古籍都说明了东城确实位于乌江附近的江苏境内。这么说来,项羽“身死东城”,这个东城就在江苏。

  说法二:

  《水经注》载:“淮水又东,池水注之。”池水“径东城县故城南”。

  《隋书·地理志》载:“南梁改东城为定远县,属临滚郡。”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东城县:秦置。汉高帝五年,项羽兵败,自阴陵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文帝封淮南历王子良为侯邑。东晋后县废。故城在今安徽定远东南。”

  另有《括地志》载:“东城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

  按照以上史料的意思所讲,东城位于滁河以北的安徽省定远县。

  一说东城位于滁河以南的江苏,一说东城是在滁河以北的安徽,为何史料的记载会有矛盾?项羽究竟生死何方?中国人民大学的冯其庸在《项羽不死乌江考》中认为,所谓项羽乌江自刎之说不具备历史真实性,它只是在民间流传的说法而已。

  关于东城的真实位置,目前还在不断争论之中。是江苏还是安徽,也许最终会有定论,抑或许,将会永远成为千古之谜。

  ●“龙城”在何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一首为“龙城飞将”打响了名气。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龙城飞将”就是指声名显赫的大将军李广。其实不然。所谓“龙城飞将”,并不是单指李广一人,还包括数击匈奴的卫青,甚至是指代多位抗击匈奴的英雄豪杰。

  我们的疑问是,这个“龙城”指的是哪里?

  有两种说法:一说龙城是当年匈奴拜祭祖先的地方,位于现今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二说龙城是指卢龙城,是汉朝右北平郡所在地,位于今天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除此之外,现今的中国大地上共有七座城市被称为龙城,它们分别是:濮阳、天水、诸城、太原、常州、柳州、朝阳。

  诸多的“龙城”,我们从何入手?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龙城”、“飞将”以及匈奴,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又根据匈奴民族的栖息地位置,除了人们对龙城的两种说法外,上面提及的七个城市中的天水也可以进入“龙城”的范围来做探讨。

  以飞将推龙城。很多人认为对龙城的解释中,卢龙城一说较为合理。根据《史记·李将军传》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意思是:李广将军住在右北平,匈奴听说李广被称为汉朝的飞将,于是躲避了他好多年,不敢进入右北平。这种说法其实是按照飞将来解释龙城,认为“龙城飞将”中的龙城是指飞将的居住地,而且这个飞将就是李广。这么说来,河北喜峰口一带的右北平就是龙城。然而,又有人认为飞将不是指李广,而是卫青。按照卫青的故居来判,他是今天山西临汾人。难道龙城是指临汾?这一说法非常不流行。此外,在甘肃天水有李广墓,那天水又是不是我们所讲的龙城呢?这样看来,想要以飞将推出龙城的所在地,难于一致。

  以匈奴推龙城。既然龙城与飞将的链条没有搭成功,那么只好把龙城与匈奴相接。很多人认为龙城是匈奴的著名城堡。由于匈奴族把龙作为至高皇权的象征,因此在城中祭祀龙神,因此将此城称为龙城,位于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卫青将军抗击匈奴的龙城大捷也应该指的是这里。然而此说是否成立,或许今后会有更多的资料来证明。

  另外,除了右北平和蒙古国境内之说,还有一种说法,即:龙城不是指地方,而是人物。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将原来“龙城飞将”的注释做了修改:“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止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看来,“龙城”究竟在哪?依旧是众说纷纭,今无定论。

  ●寻找西夏后裔

  “殄灭无遗,以灭之、以死之”。西夏人由于成吉思汗的一句遗言而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西夏王朝从此覆灭。那么,西夏人是否真的被灭绝了呢?如今在中国还残存有西夏后裔吗?

  《辽史·西夏外记》有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拓跋赤辞是党项族拓跋部落的首领,他投降于唐朝,并被皇帝赐予李姓,后带领族人迁徙至庆州,也就是今天的宁夏。后来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朝廷为了表彰于他又赐李姓,之后党项族就以夏国为其栖息之地。

  党项族于唐代初期逐渐强大起来,夏国是其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王朝,于公元1038年成立。因为位于西方,所以宋人将其称为西夏。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都在其统治范围之内。之后西夏与南宋、金成三国鼎立之局势,直至公元1227年,西夏才被蒙古所灭。

  党项族本是游牧民族,其性格刚烈。蒙古大军在进攻西夏军队之时遭到了强烈的抵抗,成吉思汗也因此而命丧黄泉。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击,他在临死前发出命令:“殄灭无遗,以灭之、以死之”。因为这句话,蒙古士兵对西夏王朝进行了疯狂的杀戮,西夏人就此倒在了血泊之中。不仅如此,蒙古族对西夏的文化也进行了扫荡,包括史籍、文字、历史、皇家陵园等。西夏文明告别于此。

  然而,多年来致力于西夏学的学者李范文将他的研究成果透露于世。他说西夏人其实并没有遭到全部灭绝,一些西夏人逃过了死劫,流亡到尼泊尔或是中原及以南的地方繁衍生息。他们在与汉民族的相处中逐渐融合,一部分人入了汉族,还有的人成为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另外在四川和东南沿海的浙江也有西夏人的足迹。

  经过李范文的实地考证,他认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美人谷”的嘉绒藏族就是西夏人的后裔。还有河南濮阳地区也有一支姓杨的西夏后裔。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在宁夏有一个叫南长滩村的小村子中,保留有非常完整的西夏族谱,村众人全部姓拓,自称是西夏后裔。

  此外,于2叨0年7月拜祭西夏王陵的李培业,其家中留有多达十部的西夏皇族家谱,分别是:《皇族李氏家谱》《湟郡李氏家谱》《李氏家乘》《海敦李氏家谱》《西夏李氏世谱》《李氏历代世袭图考》《李氏家乘》《海东李氏家乘》《李氏世系表》和《鲜卑族源流通考》。学者李范文在考察完家谱之后认为,李培业有可能就是西夏末代皇族的后裔。

  李培业等人是否就是西夏的皇族后裔还有待考证。然而,西夏人并没有遭到全部毁灭这一点是肯定的,西夏后裔仍旧存在。

  ●契丹为何在历史上消失

  像是斩断了原本一望无际的青草原,黄水和土河静静地躺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养育着刚毅而又细腻的北方儿女。有一日,一位来自黄水那边的美丽女子和一位来自土河那边的男子,他们分别骑着青牛和白马,仙衣飘飘地走向两河的交汇之处。相识相恋,融为一体,繁衍生息。

  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讲的是1400年前契丹族起源。后来经过专家的分析和史料的记载,才对这个传说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女子和男子分别代表的是生存于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他们的图腾分别是青牛和白马,之后这两个部落逐渐迁徙到两河的交汇之处,并且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契丹。

  契丹原意为“镔铁”,坚固而不可摧毁。公元628年,契丹归附于唐朝,进贡纳税,期间也不乏争斗。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辽国疆土广大,是当时宋朝的两倍之多。东部延伸至海,南部跨越长城,北部濒及大漠,西部触之流沙。国强民盛,显露一时之威。契丹王国历经九代帝王之后,公元1125年被金所灭,终于沉寂于世。

  契丹王朝拥有200多年的辉煌历史,曾经叱咤风云,声名远和。宋军的杨家将就曾经和契丹军队拼死沙场。俄文中的“中国”就是“契丹”,马可·波罗的游记之中也是以“契丹”来代替中国。可见当年契丹声势之浩大,让外国人都认为中国就是由契丹所统治。契丹人创立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小字之分。契丹国佛教盛行,在山西应县木塔中就发现了佛经、佛画等瑰宝。契丹人的服装显示出其族类的特色,长袍窄袖,圆领左衽。总之,除了拥有强大国力之外,契丹民族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

  然而这么一个骁勇善战的钢钉之族,为何在亡国后就悄无声息了呢?契丹族裔奔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