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47章 悬案篇——疑窦重重史海沉(2)

第47章 悬案篇——疑窦重重史海沉(2)


  还有人认为李广利之所以败降于匈奴,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当年宫廷里发生的巫蛊事件的影响。当年李广利与匈奴厮杀于沙场时,京城长安发生了巫蛊事件,汉武帝被人诅咒。武帝为此专门查访,若发现必斩首。因为此事,宫中人人自危,彼此以巫蛊进行陷害,丞相刘屈髦和李广利也被卷入其中,被密告共同向神祝祷,希望昌邑哀王刘髆将来做皇帝。最终,刘屈髦被处以腰斩,其妻儿也牵连被斩首,李广利的妻儿们被逮捕囚禁。战场上的李广利听到家中妻儿被捕的消息,忧患重重,最后试图通过戴罪立功拯救妻儿。过于冒进,警觉减少,犯了兵家之大忌,最终导致惨败投降。

  ●“三顾茅庐”是真是假

  “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在中国千古流传,至今已是耳熟能详。罗贯中在其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这段故事进行过大笔墨的渲染,刘备礼贤下士、广纳贤才的仁君风范和诸葛亮雄才大略、韬光养晦的卧龙形象得此也更加深入人心,为世人所称颂。然而,当年刘备有没有“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今天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疑案。

  正方认为历史上刘备的确曾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帝业,理由有二。其一是此事被史料记载下来,有史可考,证据确凿。陈寿的《三国志》有记载:“凡三往,乃见”。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也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对于此事,诸葛亮不可能冒欺君之死罪的风险,无中生有。其二是从当时的局势来考虑,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确实急需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辅佐他走出困境。

  反方的观点是刘备“三顾茅庐”是假,诸葛亮“毛遂自荐”才是真。依《魏略》来看,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下一步计划是攻击荆州。诸葛亮带着自己的预测,北行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见时,看诸葛亮年纪轻轻,没有重视他,以诸生对待之。后来,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自己的冷淡态度。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换个角度思考,当年天子刘备三顾于茅庐之中,应算是轰动之举,各家史书理应争相记载和“爆料”。事实上,纵览整个三国史料以及相关历史人物,除陈寿一家外,竟无一人提及刘备三顾于诸葛亮茅庐之事,这在现在看来是无法想象的。还需要指出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准确来说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再说,当时的诸葛亮只不过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正为满腹才略无用武之地忧愁。与其说刘备需要诸葛亮,还不如说诸葛亮更需要刘备。相反,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天下谁人不识君”。刘备不可能去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自我推荐倒很有可能,这符合他积极进取的性格:寒窗苦读,剖析天下之大势,待时机成熟,主动求见刘备。

  《三国演义》之所以对“三顾茅庐”予以浓墨重彩,无非是为增加小说的精彩度,更多地占领市场份额罢了。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教材书本里是不朽的经典,在民间百姓口里是不老的传说。不论“三顾茅庐”真假性如何,“三顾茅庐”的精神是永远不可能被否定的,故事本身也会因此永放光芒。

  ●曹操杀杨修不是因为妒才

  三国鼎立时代,有一位才子名叫杨修,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学识超群,曾得到一代枭雄——曹操的赏识和重用,被任命“总知外内”的主簿,成为曹操身边的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级谋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才,却因为小小“鸡肋事件”,最终被曹操杀掉。显然,区区“鸡肋事件”不足以解释杨修被杀的原因,理由不充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曹操当年草草除掉杨修,是因为妒忌杨修的才能,还是别有他因呢?

  第一种观点认为杨修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其主公曹操生性凶残,心胸狭隘自私,总爱嫉妒,忌讳自己下属的才能与自己相当,甚至超越自己。罗贯中在嘉靖本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中的话:“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己”可以证明这一点。除杨修之外,曹操嫉贤妒能性情下的冤死鬼,还有孔融,不是吗?

  第二种观点认为杨修之死恰恰印证那句话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丢了自家卿卿性命。他总是自作聪明,恃才放旷,举止轻狂,导致曹操心中对其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拿“鸡肋事件”来说吧。当年曹操作战失利,正为是否退兵之事举棋不定时,随口说了“鸡肋”二字。二字一出,杨修竟擅自根据曹操的以往行事规律,推断出主公必定决心退兵,并在军中泄露和散布退兵言论,私自命士兵收拾行囊,开始做撤退的准备。杨修这一举动涣散了军心,动摇了将士们的斗志,无论放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事都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最终,曹操为了严肃军纪,秉公办事,杀了杨修。

  第三种观点认为杨修的死与他参与到曹操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中有关。杨修为了让自己的好朋友曹植当上曹氏接班人,竟全然不顾及曹操的感受,千方百计地帮助曹植,曹植与曹丕间的矛盾也因此不断被激化。这破坏了曹操希望儿子们团结亲近的美好愿望,也引来了杀身之祸。

  第四种观点认为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怕养虎为患,于是借“鸡肋”事件将他斩草除根,以解后患之优。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杨修之死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与知识分子之间、主人与奴仆之间的关系本质,是人们的个性活力在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下的悲剧。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但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杨修“恃才放旷”不过为表面现象,内在的关键是他冲撞了固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等级秩序,最终酿成悲剧。

  杨修死因究竟如何,可能连他自己至死也没有弄得十分清楚。古人已经远去,身后唯有留下团团迷雾。

  ●周瑜不曾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中国千古流传的歇后语,早已人尽皆知。经常有人在类似的情境中,将施害于人者视为周瑜,将甘愿受苦者视为黄盖,并评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歇后语背后的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三国时期,曹操百万大军挥师南下,锐不可当,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大败曹军于赤壁,即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这次战争过程中,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合,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借口怠慢军心下令将黄盖斩首,众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答刑,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这“苦肉戏”是演给诈降吴营的蔡瑁、张允看的,阚泽还为黄盖献诈降书,蔡瑁、张允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等黄盖来曹营诈降时,曹操便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惨败。

  然而,历史上周瑜却不曾打过黄盖,黄盖也不曾设什么苦肉计。依《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来看,赤壁之战开始后,经周瑜同意,黄盖借用十多艘轻便的战舰,将其全部装满柴草,浇上膏油,裹上帷幕,树起牙旗,且在大船后系上小船。随后,派人送投降书至曹营,说要向曹操投降,然后浩浩荡荡驾船北上而去。曹操的军吏、士兵纷纷从营房里伸出头来观望,都以为是黄盖投降来了。在离曹营还有二里时,黄盖放开大船,同时发火,当时东南风正急,一时往船如箭,火烈风猛,不但烧了曹操的水营船只,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烧了岸上的营落。随后周瑜率轻锐之军快速进击,曹兵只好大败而退。

  《江表传》还记载了当时黄盖的诈降书。诈降书大意是说,黄盖受孙氏厚恩,经常为将帅,待遇并不薄。但从天下大势看,江东六郡人马抵挡中原百万大军,实在寡不敌众,这是海内所共见的。江东的将吏,不论愚智,都知道这一点,只有周瑜、鲁肃忠厚沙薄,固执己见。从现实考虑,实在只有投降。到交锋之日,我黄盖便为前部,当随机行事,为曹公效命。《江表传》记载,曹操得到书信,还特地召见了送信的人,秘密盘问了许久,说:“只怕其中有诈,黄盖如果真的投降,建立大功,来日封爵受赏,一定在众人之上。”曹操虽有怀疑,但还是相信了黄盖,最终引“火”上身。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乾陵无头石像之谜

  乾陵,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与中国古代很多帝王的陵墓一样,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无比。不同的是,在乾陵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西两侧,整齐地排列着61尊石像,其中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些石像身高在1.5米至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大多体形健壮,肚子都被刻意地突出来。他们双足并立,两手前拱,身上的装束却不尽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足蹬皮靴的。更加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的头颅却统统不见踪迹。

  乾陵61尊无头的石像无不让人心生疑虑:这些石像是谁,来自哪里,为什么会伫立在乾陵墓前,他们为何没有头颅?以上谜团无时不刻在促使后人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发现。

  相关专家曾对61尊石像的装束进行过研究,这些石像大多身穿圆领紧袖的右衽或左衽武士袍,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不同。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叫左衽,汉人绝对不会弄左衽。由此可推断,这些石像当中大多是唐代周边的少数民族。另外从这些石像们双手所持的“笏板”(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在上面可以记载上朝要察报的事。)和部分石像佩戴的“玉袋”(玉袋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都督、刺史随身携带的装官印的袋子)可猜测,他们是唐朝的重要官员。这就意味着,这些石像很可能就是在唐朝为官的少数民族大臣。

  那这些少数民族大臣为何而来呢?据《陕西通治》记载,乾陵石人群像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特使。葬礼过后,武则天为纪念这件事,命人刻石像立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两侧,象征着唐王朝的国威以及和这些边境民族的睦邻友好关系。

  至于石像为什么会没有头颅,今天也存在多种猜测和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的群像,觉得有辱自己的尊严,就把石人的头砍掉了。

  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一个外国使节后代到乾陵发现他的祖先在给大唐的皇帝守灵,有失国格,所以造谣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粮食都糟蹋光了,实际是他自己所为。要保护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人的头敲掉。当地农民一气之下把石像的脑袋都打碎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部分石像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次震惊世界的关中大地震中被毁,其余的很可能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之中。

  时至今日,乾陵前的无头石像依然赫然伫立在那里,仿佛正在向世人诉说些什么,可惜已经没有人能真正完全理解它们了。

  ●“泥马渡康王”真假说

  象棋中有一类残局叫做“泥马残局”,其中也有以“卧槽泥马”为名的杀法。此类残局来源于“泥马渡康王”的传奇故事。

  “泥马渡康王”故事梗概大概是这样的:北宋末年,康王赵构被金人扣为人质,在金兵押着赵构北上的途中,赵构侥幸脱逃。当逃到磁州时,夜色已深,于是便在附近一座名叫崔府君的庙中夜宿。令人奇怪的是,当他睡觉时,有神人托梦给他说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跑到庙外看见有一匹马,遂乘马狂奔而去。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了黄河,过河后,立即化为了泥塑之马。

  “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明显具有传奇色彩,是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编撰和发挥而成的,但它又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历史上确有其事。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经攻至开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方可退兵,宋钦宗命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接下来的事情就与传说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了。

  在金营拘禁期间,赵构毫无畏惧的表现与一般人迥然不同。金人借此怀疑赵构不是亲王,软禁他20余天后将其遗返故国,而并不是像“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中那样,押着赵构北上,所以赵构根本无须逃跑,更不会借助“泥马”渡江。宋钦宗只好命赵构兄长肃王赵枢代替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在宋钦宗答应割地、赔款等要求后,金人暂时撤军,肃王却没有被放还,而是被掳北去,当了赵构的替死鬼。

  ●八贤王不是赵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