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11章 文臣篇——谈笑间玩转天下(4)

第11章 文臣篇——谈笑间玩转天下(4)


  至于刘伯温的死因,同样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生病在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视,还给他送了补药。刘伯温吃过补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益严重,不久之后病逝。刘伯温与胡惟庸,当时早已是死对头,朱元璋眼看着两虎相争而不动声色,尽显帝王权谋。虽然“下毒谋害刘伯温”也是后来胡惟庸的罪状之一,但以胡惟庸当时的权势和处境,实难如此嚣张跋扈,这不得不让人猜想,他是受了朱元璋的默许,甚至这就是朱元璋的本意——借他人之手,除心头大患。

  以上种种,也许不过是笼罩在阴霾之下的臆测。事实如何,恐怕再难考量,就留待有心之人的无限遐思吧。

  ●抬棺上疏的海瑞为何没有被嘉靖所杀

  嘉靖年间,海瑞抬棺上疏,直言进谏。“抬棺上疏”是后人对海瑞冒死进谏的叹服之词,虽有些许夸张,但也不算过分。

  历代王朝,多的是直言进谏之忠臣良将,为何独海瑞上疏而名声大噪?不得不从嘉靖皇帝的独断专横说起。

  嘉靖皇帝朱厚熜,本为藩王长子。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染病身亡,膝下无子,也无兄弟,于是身为武宗堂弟的朱厚熜被群臣迎接至京师,登基为帝。即位后,嘉靖皇帝想追封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帝,而众大臣却坚持认为嘉靖皇帝应过继到明孝宗膝下,以保证嫡系即位的正统不受歪曲。一边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边是维护正统的群臣,谁也不肯作出让步。嘉靖三年,吏部侍郎何梦春、修撰杨慎带领200余名朝臣冒死进谏,长跪左顺门下嚎哭不起。嘉靖皇帝不仅不为所动,反而令侍卫将群臣逮捕,施以廷杖之刑,更将18人杖死,毫不留情。

  嘉靖在位期间,直谏敢言之臣不是被杀就是被贬,剩下的,尽是敢怒不敢言之辈。如此一来,海瑞的大胆进谏就成了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事。

  嘉靖四十三年,海瑞任户部主事。他对嘉靖时期的“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深感忧虑。当时的嘉靖皇帝已经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深居西苑不出,斋醮玄修,妄求长生不老。海瑞忧国忧民,眼看国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向皇帝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讳地批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兴土木,竭尽民脂民膏;不事朝政,以至法纪废弛;听信道士妖言,不与皇子们相见,以至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宫城,导致夫妇之情淡漠;正是这些荒唐的举止,导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海瑞果然胆识过人。面对如此蛮横的皇帝,语气稍重都得提心吊胆,更何况句句铿锵,言之凿凿,直指皇帝的为政弊端?就连海瑞自己也预计到上疏之后难逃一死,事先安排好了后事。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

  虽然嘉靖皇帝看后勃然大怒,命随侍的宦官“趣执之,无使得遁”,然而在得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之后,嘉靖皇帝沉默良久,拿起奏疏反复阅读。最终只将海瑞关押入狱,并未执行死决。

  对于嘉靖皇帝没有立斩海瑞的原因,后人做出了不少推测。一说海瑞官职虽小,却有清正刚直之名。其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救济黎民,有“海青天”之称,深得百姓尊敬与爱戴。若杀海瑞,则天下震动。二说嘉靖皇帝欣赏海瑞,认为可以“以作治贪之利器”。三说嘉靖为向天下人展示其虚怀纳谏、宽宏大量帝王气量,故放海瑞一条生路。

  当然,也有人另辟蹊径,从《治安疏》中寻找答案。海瑞上疏,开篇即将嘉靖皇帝比为汉文帝,更言“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在此前提下,才开始列举当今朝政之弊端,并将弊端之源归于“陛下误举之,而诸侯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诌之甚也”。尽显“皇帝英明”而罪在他人之意。尤其是奏疏的结尾,海瑞又将嘉靖皇帝与“尧、舜、禹、汤、文、武”并列,只要“陛下一振作间而已”,则“天下何优不治”?如斯谏言,只要有机会让皇帝静心细读,便能体会其中的用心良苦,可免杀身之祸。这正是海瑞的过人之处。

  上疏之事,让海瑞天下闻名,流芳千古。史说“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也”。值得一提的是,海瑞入狱不到两个月,嘉靖皇帝驾崩,新君即位后便下诏释放海瑞。若非如此,恐怕海瑞躲得过阎罗王的召见,也逃不过不见天日的牢狱之灾了。

  ●权臣年羹尧不得不死的原因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为太保、一等公。年羹尧曾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入京,深得雍正帝的特殊宠遇,位极人臣。然而短短一年时间,惊涛骇浪迭起,92条大罪,一丈白绫,断送了这个曾集高官显爵于一身的大清功臣。究其原因,众说纷纭。

  1.恃功自傲,引火烧身

  有人认为,年羹尧自恃功高盖世,不把天子和朝臣放在眼里。在一次庆功宴上,雍正出于爱将之心,多次要求将领们将恺甲卸下,却无人敢动。唯等年羹尧发话之后,众人才敢卸下铠甲。年羹尧俨然将国之将领训练成了家之兵丁。

  年羹尧还把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当作奴仆使唤,对雍正的恩诏不行三脆九叩之礼,甚至在知道雍正打算亲笔为《陆宣公奏议》撰序的情况下,都敢以不愿烦扰圣驾为由,自拟序言,更要求雍正公诸于天下。如此飞扬跋扈,雍正岂能容他?

  对于雍正大力整顿吏治一事,年羹尧处处干预,诸多阻挠。其贪敛财富,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便是被贬职上任,仍大运财产,更带数千亲兵同往。此时的雍正,严惩贪官及违法乱纪者是势在必行,行之必厉。而年羹尧可谓是雍正的宠臣,位高权重,以其开刀,对于彰显雍正彻底改革的决心,再适合不过了。年龚尧不知收敛地撞在这风口浪尖之上,正好给了雍正帝杀一儆百的机会。

  2.高鸟尽而良弓藏,国已定而谋臣亡

  亦有人认为,年羹尧参与了雍正夺位之事,他的死正是一代帝王为巩固帝位而上演的“鸟尽弓藏”的悲剧。据说康熙帝原本指定皇十四子允禵继位,而雍正帝篡改诏书夺取帝位,并且得到当时任川督的年羹尧助其一臂之力,牵制了拥兵于四川的皇十四子允禵,使其无法兴兵争位。雍正既登帝位,又有雄才大略治世贤能,若留下年羹尧这个知其篡位阴谋的功臣,实乃一大掣肘。加之年羹尧一旦得势就不知收敛,功高盖主而不自知,迟早落个丢官丧命的下场。

  3.觊觎帝位,自取灭亡

  更有甚者则认为,年羹尧之死是因其自立为帝的计划败露。陈捷在《年羹尧死因探微》中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永宪录》中也提到年羹尧曾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商谈做皇帝的事。《清代轶闻》一书更记载了羹尧失宠之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由此可见年羹尧似乎真有称帝之心,只因为“事不谐”,不得不“就臣节”。

  年羹尧堪称一代功臣,却难逃一死。转瞬间从权力的巅峰急转直下,跌至生命的低谷,个中原因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真实的李卫如何为官

  一部《李卫当官》,让雍正眼前的大红人一路火到现在。电视剧里那个要饭出身却才干过人、大字不识而幽默诙谐的李卫,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质疑:历史上真实的李卫是这样当官的吗?

  史料记载,李卫确有其人,祖籍江南铜山,即今日的江苏徐州,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并非要饭出身,而是有着殷实的家境,正因此,得以花钱捐了监生资格,避开科举的正途走进官场。李卫虽顶着大字不识的包袱闹出了不少笑话,但凭着机敏的头脑和缜密的心思,确实当出了一副官的模样。

  1.“暗度陈仓补亏空”

  雍正即位不久,发现各省钱粮亏欠甚多,下诏彻底清查,各省官员闻讯,恐慌不已。李卫时任浙江总督,听闻此事,主动上奏朝廷,以钦差大臣初到地方恐有诸多不便为由,希望能够让自己协助其处理清查适宜。雍正看过李卫的奏折后,同意了他的提议,批准他协助被派往浙江的钦差大臣彭维新进行清查工作。

  随后,李卫以生日为由,命各州县的官员速来拜贺,趁生日筵席之时将一干人等召进密室,让各人如实上报亏欠情况,示意他自有办法化解。众人早已被钦差大臣前来清查之事吓得乱了阵脚,听李卫这样一说,全部如实交代,并登记成册交予李卫。

  再说钦差大臣彭维新,时任户部尚书,为人做事认真仔细,此前已在江南各省揪出了一堆贪官污吏,气焰甚是嚣张,无人敢阻。岂料一到浙江,便被李卫所持的协助清查的批示镇住了,不得不与李卫商量如何处理清查之事。李卫谈及共同清查的过程中恐有争执,故作为难,不知如何是好。逼得彭维新提出分县清查的方案,正中李卫下怀。

  李卫当下便让随从把浙江各州县的名字写于纸上,揉成纸团,与彭维新抓阄分县。彭维新岂能料到纸团已被暗中做了手脚?那些存在亏欠问题的州县,几乎尽在李卫手中,而彭维新抓到的,不过是些问题不大的州县罢了。

  如此这般,彭维新再认真清查也无济于事。李卫这边,名为清查,实则督促各州县填补亏欠。待所有清查工作结束,李卫故作焦虑地问彭维新:“各地可有亏欠?”得到的当然是他早已肯定的答案:“没有。”李卫佯装意外,同时开心地表示自己负责的州县也没有。

  此事一经上报,雍正大喜过望,加封李卫为太子太保,大加赏赐。浙中各级官吏也因此各升一级。经此一事,李卫的手下众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对这个大字不识的纨绔子弟刮目相看。

  2.“明刀明抢挑事端”

  李卫为官,不乏耿直倔强的一面。对于官场中的不平事,如眼中沙粒,不除不快。不仅向雍正帝呈交弹劾奏章,更将奏章眷抄之后送至被他弹劾的官员面前,公开宣战,痛陈其恶行,直戳其痛处。那些被李卫弹劾的官员恨他恨得牙痒,却动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