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5章 帝王君主悬案——天朝惊魂疑云,留待千秋评说 (5)

第5章 帝王君主悬案——天朝惊魂疑云,留待千秋评说 (5)


不排除后世或朱元璋本人有意为大明开国皇帝,从相貌上寻找天意的可能。民间一直认为,朱元璋患过天花而不死,留下了一副麻脸,加上他的下巴可能稍长,额骨稍凸,时人可能觉得太丑了,御用文人则正好附会说这是帝王奇相:“下辅学堂地阁朝,承浆俱满是官僚。如教中辅来相应,必坐枢庭佐舜尧。”一般地阁(下巴)饱满就是官相之人,而朱元璋地阁雄奇,贵不可测,自然是帝王的好命了。

明太祖朱元璋到底长的什么样,成了历史疑云。但从朱元璋的后代来看,朱标、朱棣等24个儿子,当中也没有一个人“异于常人”,也没有遗传传说中的朱元璋“大下巴”的外貌特征。从明诸帝的画像来看,也均无此长相。所以说,真实的朱元璋在相貌上很可能也是比较“标准”的。

明成祖朱棣:7岁方立名,生母是个谜

明成祖朱棣出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但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旧历年底,朱棣7周岁时,朱元璋才为其正式取名为朱棣。朱棣不仅名字起得晚,而且其生母是谁,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是所谓的嫡子。但自永乐年间以来,各种官方史书和野史上都对明成祖朱棣的生母问题有所记载、猜测。据历代学者考证,朱棣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有的说朱棣与周王朱楠是马皇后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晋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说朱棣是达妃所生,太子与秦王、晋王则是马皇后所生。有的则说朱棣的生母是硕妃。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马皇后是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养女。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郭子兴将其许配给部将朱元璋。当年朱元璋受到了郭子兴的猜忌,马氏多次从中调解周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马氏为皇后,对她十分信赖,多次听从她的意见宽免大臣过错。因此,有人将她与历史上的贤后——唐代长孙皇后相提并论。

《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也记载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后来的史籍如《明史》等正史多因循这种说法。

但是除朱棣外,马皇后亲生皇子又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生懿文太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朱棣在夺取皇位后,让人编了一部《奉天靖难记》,为自己篡夺皇位辩解。该书开卷就标榜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今上皇帝(指成祖朱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晋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马皇后只亲生燕王,周王、懿文太子、秦王、晋王都不是马皇后亲生。其实仔细推敲起来就会发现,《太祖实录》为明成祖朱棣所修,《太宗实录》为宣宗所修,其中自然有粉饰的成分,宣称朱棣为马皇后的嫡子。

实际上,朱棣的生母争论的焦点是明成祖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经过明史专家李晋华、吴晗等人的精细考证,朱棣非马皇后亲生而生母为妃的说法,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嗜杀成性明成祖:朱棣活剐三千宫女之谜

朱棣于1402年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

明成祖的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烙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揭发吕氏毒死权妃的人,史书称其为“贾吕”。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朱棣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牵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下令将这些宫女全部处以剐刑,即凌迟处死。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行刑时,朱棣亲临监刑,甚至亲自操刀,残杀宫女。朱棣还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遍示内宫,羞辱无辜的宫女。

《李朝实录》记载,朱棣大肆屠杀宫女之际,适有宫殿被雷电击毁,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大内以三十余宫女生殉朱棣。

明建文帝朱允炆:生死未卜,人间蒸发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

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而建文帝却不见了踪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录,建文帝死于宫中大火中。当时燕王军队兵临城下,将宫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深知朱棣是个贪权尚武、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到他手上就绝没好下场,于是放火,然后自己纵身火海之中。当燕王军队开进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

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朱棣在发现烧焦的尸体时又假装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辅佐建文帝。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而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处于何处,也无人可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出逃为僧,流落民间”。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皇宫,削发为僧,从此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在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住进西内,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一直不相信建文帝已经死了,曾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借机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册,对当时所有的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为名到处搜寻,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二十余年。

在民间流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逃到云贵地区,而且辗转到了南洋地区,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即建文帝)为鼻祖。

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明神宗朱翊钧:20年“君王从此不早朝”探因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可是,其间从万历皇帝主持朝政十四年至此后的二十年里,却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作为一个帝王,上朝理政是分内之事,为什么万历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呢?普遍说法认为,万历是因为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而不理朝政的。

万历皇帝16岁的时候,太后、大臣们便给他选择王氏和刘氏作为皇后、昭妃,然而叛逆的万历根本不喜欢这样强加的婚姻,更不喜欢皇后和昭妃,于是对这两个妻子十分冷淡。

万历20岁时,偶然临幸一王姓宫女,后得长子朱常洛。在当时,正宫皇后没有生出嫡长子的情况下,按惯例朱常洛应该立为太子。可是后来,万历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红颜知己,一生最爱的女人郑贵妃。郑氏本是一个宫女,因容貌秀美,机智聪明,深得皇帝的喜爱,很快被封为贵妃。两人相互封为知己,朝夕相伴,简直一刻也不能分离。四年后,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爱屋及乌,对刚出生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宠爱,直接将郑贵妃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此同时想将朱常洵立为太子。

万历这一想法遭到群臣的反对,大家认为废长立幼是不合宗法礼制的,为了社稷,坚持要立皇长子为太子。群臣的反对令万历招架不迭,只好极力镇压。于是把户科给事姜应麟等强烈反对的大臣都贬了官、问了罪。后来慈圣太后知道了便对其进行质问。于是万历就将册立太子的事推迟,采取“拖”的方法。

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他的全体朝臣相对抗,谁也压服不了谁。这让万历大伤脑筋,也大为恼火。后来万历采取不上朝的方法,同他的大臣们消极对抗。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怕自己一旦殡天,朝纲大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于是不得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结束了。

明崇祯皇帝:自缢死地有疑问

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后,崇祯皇帝朱由检仓皇出逃,在煤山(今景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自缢身亡。这或许是大多数人在历史教科书上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关于崇祯的死,历来众说纷纭,疑团不少。

有人认为崇祯自缢于巾帽局。《甲申传信录》卷一记载:“上怆惧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寿山,至巾帽局,自缢。”崇祯刚愎自用,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投降,也不会轻易去死。于是在京城旦夕可破的情况下,他取太监衣帽化妆后企图逃跑,却因守门士兵不知他是皇帝而被阻拦。逃跑不成,崇祯在太监的陪同下来到了巾帽局。李自成攻城之后,崇祯看大势已去,这才自缢而死。

有人认为他自缢于今北海白塔山。《明孝北略》卷二十记载:“手携王承恩,入内苑,人皆莫知,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万岁山,金人名琼花岛,元至元四年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今名。”显然认为崇祯自缢于今北海的白塔山。

还有人认为崇祯自缢于西山。《明亡述略》中记载:“丁未,内城陷,帝崩于西山。”

红学专家俞平伯则认为,崇祯死在管园人居住的小屋里的椽子下。崇祯“爬上煤山查看了外国来的大炮。他又给李自成写了血书,要求他不要压迫老百姓,不要再用那些不忠的官僚,然后就在管园人住的小屋里的椽子上上吊自缢了。”

《明季北略》记载,崇祯是自缢在海棠树上。当时皇城内,海棠在巾帽局附近的回龙观最盛。“回龙观多海棠,旁有六角亭,每花发时,上临幸焉”,可见明代皇帝对这一带很熟悉,崇祯逃至此自缢也较为可信。

所以至此,认为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是较为合理可信的,但是具体自缢于何处,目前尚无定论。

清太祖皇太极:争权篡位还是推举得汗

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

此说受到一些人怀疑,当时多尔衮才15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着,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是不太可能的。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的,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的。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的。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诸贝勒大臣聚于朝时,代善提议举皇太极为汗,诸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