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在位十七载,筹划一统,荡平割据,扫除五代弊政,号令征伐自天子出,奠定了两宋三百余年基业,雄视一世,功不可灭。但惜乎身亡壮年,更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令后人可叹。
宋太宗赵炅:金匮之盟难辨真伪
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但是“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疑点重重。
“金匮预盟”为赵光义当皇帝进行了辩护,也证明他是正当登上皇帝位置的。但是,这种说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有许多人认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关于“金匮之盟”的叙述也有多种说法。
其一,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称赵光义不在现场;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重修的《太祖实录》说赵光义也参与顾命;王禹偁所着的《建隆遗事》则说赵光义和赵光美都一起聆听杜太后临终遗言;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认为,当事人只有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
其二,杜太后的遗言不尽相同。《宋史·后妃传》中记载“将皇位传给你弟弟”。《涑水记闻》中记载“应当把帝位按次序传给你的两个弟弟及儿子”。《宋史·记事本末》则说“应传位给光义,再由光义传给光美,光美传给德昭”。《续资治通鉴长编》则称“你与光义皆是我亲生,应传给你弟弟”。
其三,“金匮之盟”本身又存在种种破绽。
“金匮之盟”的时间是公元961年。杜太后临终时,赵匡胤年仅35岁,德昭11岁。杜太后何以有“不用幼儿而立长君”之语?若用常理推断,赵匡胤死时,儿子必已长大成人,岂能与柴氏幼子相提并论。杜氏的言语显然说不通。
出示“金匮之盟”的时间大有问题。为什么赵普不在赵光义初即位时出示,而是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在赵匡胤已死去5年,赵光义想要清除反对派时,赵普才出示秘密?
“金匮之盟”出示前后,赵光义对赵普的态度也值得仔细推敲。赵光义曾对人说:“如果赵普还做宰相,朕不能坐皇位。”还说:“赵普向来与朕有不足,众人所知。”但是,当赵普献上“金匮之盟”的厚礼,使赵光义之得位变得名正言顺后,赵光义马上改变态度,对赵普说:“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从今以后,才识卿忠。”
赵光义即位之后,不过两个月,便迫不及待地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自古以来,新皇帝若非篡位,均以明年改元。赵光义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他曾回顾道:“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于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无异。朕执手坚固,靡以动摇,昼夜孜孜,勤行不怠。”
据《辽史·景宗本纪》记载:“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遣使来告。”何以称“自立”?这又是对“金匮之盟”的一大否定。
“金匮之盟”是否就是赵光义为巩固统治而与赵普商议的一个计谋?我们唯有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了。
宋仁宗赵祯:狸猫换太子身世案
关于宋仁宗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开封府尹包拯外出巡视,一天在路上,突然被一阵怪风吹落了帽子。包公感到这风来得蹊跷,就向飞滚的帽子追去,来到一座破窑前。窑中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衣衫破旧,面容憔悴。包公上前问候,并报出姓名。老妇人得知来者是当朝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时,不由得泪流满面,当下要求“为奴家伸冤”。包公仔细询问后得知,老妇人实为当今天子宋仁宗的亲生母亲、宋真宗的李宸妃。李宸妃生下皇子后,却被刘皇后运用调包计夺走。刘皇后勾结太监郭槐,买通接生婆,用剥去皮的狸猫换出皇子,诬李宸妃生下怪胎妖孽,打入冷宫加以陷害,要将李宸妃治罪。李宸妃在宫人相救下得以逃出深宫,隐姓埋名,流浪颠簸至今。
包公开始半信半疑,老妇人取出当年真宗留给她的玉佩,包公见是宫中之物,才知老妇人所言不假,可怜她身为国母,却母子不能相认。于是包公将老妇人带回京城,设计使仁宗认母,并惩办了此案的郭槐等恶人。
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词,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不放心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作出承诺,皇太子已经做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绝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
最有可能告诉仁宗实情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十余年的隐居生活,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所以杨太妃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
宋高宗赵构:“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相传北宋靖康三年,金军攻破东京汴梁后,掳徽、钦二帝北撤,将二帝幽禁于北国五国城后,随即又派四太子会斡离不南侵。会斡离不起胡兵十万,从太原进发。行至河北真定,会斡离不听闻自宋朝二帝被俘后,朝臣们推举康王赵构主持朝政,便生一计,预派人向康王下书,让他到军中议和,方肯退兵。朝臣中有一奸臣名王云,本为金国内奸,花言巧语力劝康王为社稷苍生前去议和。康王无决断便听信了王云之言,不顾其他朝臣的劝阻,命王云为副使,和他一起前去议和。
他们一行人走到相州时遇到宗正少卿宗泽,宗泽听说康王要去金营议和,知道是鸿门宴,便拦住康王劝以要害。康王方如梦初醒,赶忙调转马头就跑。会斡离不听说康王跑了,急忙率军来追。
康王马不停蹄直往南跑,直到江边,马已累死,向逃难的百姓们一打听才知道到泰兴县。因为早就听传金兵要来,县官及大部分百姓早就逃过江去了,留下了一座空城,城中有一座小寺院。寺院门前有两匹泥塑的马,看匾额名叫“圆悟堂”。康王走了进去,环顾四周,只见彩塑的佛菩萨像庄严华丽,于是撩起衣袍跪倒在佛像前暗暗祈祷,恳求佛菩萨保佑他脱此大难,日后若登大宝必定重整河山、保境安民,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片刻,金兵数十铁骑抢入寺来,举起火把,四下搜寻。康王忙躲于佛像身后。金兵们没搜寻到人,急忙拥出寺院上马继续追。康王安下心来,躺在佛像身后朦胧欲睡。忽然听见耳边有人大喝:“快起来上马,大王只顾快马加鞭,不要犹豫了。”康王急忙跑出寺外,只见星光下,果然有匹马打着响鼻立在台阶旁。于是抽身上马加上三鞭,疾向城外狂奔。
天未明,已至江边,只见江水滔滔,大浪拍岸,无船无渡。身后已见火把点点,耳闻马蹄嗒嗒,向江边移来。康王在生死关头,惊慌之下,提起缰绳,向马屁股上狂抽一鞭,欲跳江自尽。只见那马长嘶一声,跳入涛涛江水中,康王闭眼,只得听天由命。约过一个时辰后,人马俱已站在了江岸上。康王定下神来,一看已到了对岸,佛菩萨相助,便松了一口气,下马朝江北遥拜,再牵马时,只见马僵立不动,定睛一看,原来是泰兴圆悟堂前的一匹泥马。康王赶忙又跪下朝浑身是水的泥马拜了三拜,起身离去。
康王赵构一直逃到临安,果然即位成了皇帝,庙号高宗。后来,他还专门派人到江北泰兴县重修了圆悟堂,赐名“庆云禅寺”,一直相承至今。
元太祖成吉思汗:死因有悬念
元代开创者成吉思汗是一个拥有雄图霸业的征服者,领袖毛泽东称赞其为“一代天骄”。如此伟大的征服者,留给后人最大的历史悬念就是成吉思汗到底怎么死的?
史上据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下诏修改的《元史》记载:“(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这些文字看似言简意赅,实则语焉不详。
后人对成吉思汗的死因也有种种猜测。
一是“坠马说”。这一说法记载于《元史》中,是几种说法中最正统也是最为多数人所认可的。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谁知骑的红沙马被一匹野马吓惊,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终病死。
二是“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和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在其游记日记中这样记叙: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是民间对“中毒”却有另一种说法:成吉思汗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在陪寝时下毒致死的。
三是“被刺说”。被俘西夏王妃在陪寝的时候,趁成吉思汗放松警惕,刺死了他。这一说法源于清朝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
四是“雷击说”。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南宋彭达雅所着《黑鞑事略》也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实际上,成吉思汗的死因确实与西夏有关。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十万大军进攻西夏。公元1227年正月,蒙古军队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同年六月,成吉思汗到六盘山去避暑。西夏首都中兴府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粮食断绝,西夏国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投降。然而,就在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却猝死在六盘山上。
明太祖朱元璋:众说纷纭帝王相
都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相貌异于常人,那他究竟长的什么样,迄今最全的朱元璋画像,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版本达16种之多。到底哪种版本才是朱元璋的真实面貌?这也是一个令人颇感兴趣的历史谜团。
民间有一个流传极广的朱元璋画像故事。朱元璋称帝后遍召丹青高手给自己画像。第一个进宫的画师十分认真,把像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朱元璋看到自己丑陋的形象,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第二个画师吸取了教训,把朱元璋画得五官端正、相貌堂堂。朱元璋一看,觉得画得不是自己,自然画师又难逃一死。第三个画师揣摩出了朱元璋的心思,有意刻画出一副帝王气派,结果朱元璋看到自己满脸仁慈,一副帝王之相,龙颜大悦。于是画师获赏。这段“民间故事”真伪虽然成为历史之谜,不过从中透露出一个信息,朱元璋的相貌确实异于常人,所以朱元璋暗示画师造假的可能是存在的。
除了一两幅外,绝大部分版本都系明亡以后民间所绘,有的版本把朱元璋的皇冠绘成了秦汉制式。还有的将朱元璋的下巴画得夸张很大,如果这种长着奇怪下巴的画像真是明时之作,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确实把朱元璋的奇异相貌当成帝王奇相来理解了。从历史上看,在相貌上故弄玄虚,也是帝王美化自己的一个常用小把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