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3章 帝王君主悬案——天朝惊魂疑云,留待千秋评说 (3)

第3章 帝王君主悬案——天朝惊魂疑云,留待千秋评说 (3)


唐高宗李治:情迷武媚娘为哪般

唐高宗李治历来都被一些人看做是昏懦之君,被武则天以媚术迷惑致使李唐王朝大权旁落。事实上,高宗之所以会如此迷恋武则天,是由于他的恋母心理,使他对武则天产生了一种似母亲又似情人的感情。

唐高宗李治其母长孙皇后温柔慈祥、英明果断,然而却在李治8岁时离他而去。母亲的早逝给高宗的心灵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之后十多年,李治对母亲的思念更深了,他在潜意识中一直在不断地寻找与母亲相似的女人,直到他遇到了武则天。

李治与武则天初遇时,还只是个年轻的太子。武则天则刚刚入宫,是太宗的才人。当时李治身边并不缺少女人,但武则天的成熟稳健以及她颇似长孙皇后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高宗。很快,武则天就由太宗的后妃变成了高宗的情人。

到永徽年间,高宗在感业寺又见武媚娘时更是感慨万分,相对落泪。此时的武氏历经坎坷,更透露出一种成熟女人的风韵,一种颇似母亲的气息,这一切就强烈地吸引着高宗。

初登帝位的高宗,懦弱的性格使他无法驾御群臣;辅政大臣也以长辈自居,时时拿太宗的权威来压他。此时的高宗十分希望能得到母亲的支持和安慰,而武氏恰到好处的出现让高宗觉得,她就是长孙皇后。

武则天性格刚烈,又有豪气,这在她入宫之初就表现无疑。她在做太宗才人时,曾自告奋勇为太宗驯一匹名叫狮子骢的宝马。此马肥壮暴烈,无人能驯。武氏说只要给她三样东西,她就能驯服此马:“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这种勇武刚烈的性格正是高宗所缺乏的,但又是他最需要的,这种气概给了高宗信心,使他敢去与反对者争执,甚至是去求他的舅舅辅政大臣长孙无忌。或许这就是最令高宗倾心的原因。同时,武氏又是温柔的。她侍奉高宗则是加倍地温柔体贴,使高宗感受到了如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

武则天在太宗身边服侍了12年,却未被其重视。反倒是他懦弱无能的儿子发现了这个奇女子,并对她依恋终生。是来自高宗心灵深处的对母亲的挚爱,使他发现了这个颇似母亲的女子。对高宗来说,武氏是情人,更是母亲;是妻子,更是得力的助手。有了她,高宗可以摆脱太宗的阴影,可以驾御群臣,可以开创另一个“贞观之治”。

唐中宗李显:鸩毒之死谜重重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借口李显要超封其岳父韦玄贞官爵,把才登上宝位两个月的儿子废掉,押送房州安置。直到武后晚年病重,经狄仁杰等众大臣力保,李显才从房州贬所被召回京城。

公元710年农历六月壬午夜,唐中宗李显身穿赤黄龙袍,神情郁郁,在神龙殿呆坐无聊。恍惚之间,数日不相问讯的韦皇后盈盈而来。韦皇后身着袆衣,博鬓溢彩,饰以十二花树,打扮得风情万种,异于平时。在韦皇后身后,紧随而入的是中宗与韦后所生的小女儿安乐公主。这位貌美聪明的公主也是梳着博鬓,只是头上花树比母亲少了三款。红绵衫,绿罗裙,素纱中单衣,衬得她妖妖娆娆。中宗李显本来对韦后心烦气恼,看见爱女安乐公主随母亲一起,心中柔情顿起,脸上的表情也光亮了许多。

安乐公主居左,韦皇后居右,中宗李显居中,畅言欢笑,一副夫妇情深、爱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图景。很快,光禄少卿杨均和散骑常侍马秦客二人亲自托持两个秘瓷中碗,献于中宗面前。晚膳进过不久,中宗并无食欲。安乐公主一旁娇言:“父皇,这两碗汤饼是我与母后一起下厨为你而做的,还是趁热吃了吧。”

爱女发话,中宗心头一暖,想起被贬房州(今湖北房县)的二十多年,正是韦后在无数个夜晚为自己亲手做汤饼吃,才使得他因整日惊悸而抽搐的寒胃得到及时的温润。一思及此,李显顿感释然,似乎许多天来与皇后之间的不愉快顿时全消。李显端起碗,稀里呼噜,三下五除二,把一碗汤饼悉数吞入腹中。

未得把碗放下,一阵莫名其妙的巨痛在肚内涌动,中宗李显手中的碗登时滑落在地。恰如万箭攒心,李显霎时间感到全身火灼一样。李显左右顾盼了一下,在他临死的眼中,是韦皇后冰冷无情而又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以及小女儿安乐公主略呈惊惶的眼神。

中宗李显也真是倒霉,惊悸惶恐中度过23年,刚刚登皇位5年,就被自己的皇后和亲女毒死。

毒死中宗后,韦后秘不发丧,召诸相入禁中,并征府兵五万人屯京城;同时,她又派诸韦亲戚分领诸军以及宫中禁卫军。由此,“万骑”以及其他禁军的统帅皆是韦氏一族。

本来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密谋,草拟中宗“遗诏”,立中宗小儿子李重茂为皇太子,相王李旦参谋政事。宗楚客老奸巨猾之人,马上召韦后之兄韦温商量,改纂诏书,以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虚其职权。

宗楚客等人又不停劝韦后效仿武则天,革唐命,自称帝。由于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宗属王亲,地位尊显,诸人也暗中加以准备,想除掉二人。

相王李旦唯唯诺诺之人,正因其懦弱的性格,才熬过武则天、中宗两朝。李旦自己没想过怎么办,听天由命,但其子李隆基一直愤愤不平。

李隆基时为临淄郡王,任卫尉少卿,兼潞州别驾。听闻中宗崩逝,李隆基急忙潜回京师,以观时变。在此之前,李隆基非常“有心”,与“万骑”以及禁军其他部府的头领和豪杰交游、玩乐,一直深相结纳。由于禁军统领韦播等人近日常杖打鞭击“万骑”将领立威,“万骑皆怒”,小队长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纷纷找李隆基诉苦,大骂韦氏兄弟。

见众人意气可用,李隆基也打开天窗说亮话,表示要诛杀韦氏一党,以安社稷。众人闻言“皆踊跃请以死自效”。

兵部侍郎崔日用一直谄附韦氏,当他得知宗楚客等人想杀相王和太平公主,恐怕事不成而引祸上身,便先行派个和尚密告李隆基,劝临淄王先下手为强。同时,李隆基又与太平公主以及其子卫尉卿薛崇暕密谋,加紧准备起兵诛除韦氏。很快,众人相集,等待号令。

“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初秋时分,夜空朗彻,观此星象,众人皆讲:“天意如此,时不可失!”

于是,众人一鼓作气,分别纵马突入羽林营。御林军内各中、低级官员早有通气,大家又是战友,立刻联手,很快就斩杀了韦氏兄弟,并高举他们的首级在营中呼叫:“韦后毒杀先帝,谋倾社稷,今夜当共诛诸韦宗族,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以正攻逆,大家自然听从。

起事的禁卫军很快攻克玄德门和白兽门,合兵于凌烟阁前,大呼大叫,共杀守门将,斩关而入。李隆基本人勒兵玄武门外,听见凌烟阁处兵士的欢呼声,也立刻率领羽林兵冲入。宫中诸处禁卫兵,听闻弟兄们起兵,都披甲响应。

韦后梦中惊醒,慌不择路,跑入飞骑营,立刻有眼明手快的军士迎上前,当头一刀,砍了这位母后的脑袋。“立功”之人飞身上马,驰至李隆基马前邀功。安乐公主当晚也在宫中,正照镜画眉,忽然门被踢开,还未及回过身,她在镜子里的漂亮脑瓜就被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从粉颈上一刀切下。

上官婉儿听说外间兵起,知道韦后一党不保,赶紧找出早已准备好的中宗“遗诏”,高执蜡烛,大开宫殿各门,率宫人跪迎起事军人。刘幽求第一个闯入,上官婉儿呈上诏书草稿,表示当初她自己本意是以相王李旦为辅政,后为宗楚客所篡改。刘幽求请示李隆基,临淄王不知为什么,深恨这位美貌才女,命人斩之于殿下。

唐肃宗李亨:子承父业之谜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是唐朝中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玄宗的交出政权,肃宗的接受政权,在这一交接过程中,至今留有许多谜团还没有被解开。这其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有意传位?

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玄宗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高力士的话。在他的坚持之下,李亨得以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入主东宫。

在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一心想入蜀,然而老百姓们却“遮道请留”,希望皇帝不要离开宫阙陵寝所在之地。玄宗叫太子李亨留在后面宣慰父老,自己继续西行。百姓父老拉住太子骑的马,太子无法前行。玄宗走出了一段路,见太子不来,心中有所疑虑,无奈之下,拨给他两千人马,命他收复长安。

有学者认为,太子“不得行”是故意制造的假象。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有较深的裂缝。玄宗曾同日赐死三个皇子,太子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恐惧。如果继续跟随父皇到蜀郡,今后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他采用了李辅国等人的意见,让老百姓出面遮道请留,以求得发展个人势力。

后来,李亨率众自奉天一路北上,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到达灵武。仅过三天,他就在城南即皇帝位,是为肃宗。

其实,李隆基、李亨父子于马嵬驿分道扬镳之后,李隆基并没有听任李亨一个人去平定叛乱。相反,他于入蜀途中从容布置平叛,从未忘记自己的帝王身份。玄宗到成都后的第十四天,肃宗从灵武派出使者赴蜀,向玄宗报告即位的事情。四天后,李隆基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此诏其实已无任何作用。诏中,玄宗说自己尽管已是太上皇,但是肃宗在处理军国事务后必须向他奏报。此外,他还为自己保留了以“诰旨”形式处理事务的权力。这样唐朝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一个由太上皇和皇帝同为政治中心的特殊的中央政治格局。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在蜀郡流浪了一年多的玄宗在肃宗的迎接下回到了长安。作为太上皇,他重新回到了兴庆宫。不久,李辅国在肃宗授意下将玄宗幽禁于西内,直至最终幽愤而死。

许多人认为,尽管史书记述了众多玄宗情愿传位的资料,但从种种疑点推断玄宗禅位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他之所以会在得知肃宗灵武即位之后,颁布《令肃宗即位诏》,其实是一种政治手腕。然而,这一切也只是推测,要真正揭开玄宗“传位”的真相,还有待学者和历史学家们提出更多有力的证据。

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千古案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驾崩,关于太祖的死因,宋人修史讳莫如深。野史笔记偶有记载,也是众说歧异。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原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史称宋太宗。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则干脆讳言太祖死因。而关于皇位继承问题,却又自持一见。他说,太祖驾崩的那天夜里,皇后守在身边。太祖一死,她急忙派遣太祖生前得宠的宦官王继恩传呼太祖四子德芳。王继恩阳奉阴违,径自驰入开封府传召晋王光义。光义于是随王继恩雪地步行入宫。宋皇后听到继恩脚步声,忙问:“德芳来了吗?”继恩答道:“晋王到了。”皇后一见晋王,先是一楞,接着惊呼:“我们母子之命,全托官家保护了!”晋王哭泣着说:“共保富贵,不要担忧。”按照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记载,宋太祖临死并没有所谓传位光义的遗诏。光义继位,纯粹出于皇室内部争夺皇位的阴谋和斗争。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近世以来,学术界大都认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在有关具体的死因上,则有一些不同看法。如有人根据《烬馀录》的记载,认为宋太祖与赵光义之间虽有较深的矛盾,但“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即宋太祖病重熟睡之际,赵光义趁机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宋太祖发觉而怒斥之。赵光义自知无法取得皇兄的谅宥,便下了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