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洞除了大量的经卷外,还有珍贵的文化典籍资料,包括佛教典籍、儒教经典和经济文献、唐代文学作品、历史地理以及科技资料,还有雪藏千年的美术珍品。藏经洞的三万余经卷、绢画和法器等文物与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并称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曾经视经卷为废纸的王道士看到蜂拥而至的外国人和他们留下的银子后,突然顿悟那些经卷原来能够换取大量的财富,于是跟西方人做起了交易,大量的经卷被贩卖到国外。
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及其他珍贵文物日益流入到西方,由于当时的清政府无力控制,西方人甚至将劫掠到的藏经洞文物进行展览。大规模的劫掠活动终于引起国内人士的愤慨,清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国宝的价值。于是在宣统二年,下令敦煌官吏将石窟中遗存的经卷运往北京保存。
敦煌石窟的经卷实为宝物的消息一传开,当地的一些群众也趁机盗窃经卷,使一批珍贵经卷又流落民间。
敦煌藏经洞残存的有八千六百多经卷,这些经卷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
“昭陵六骏”浮雕盗毁案:战马留痕声声叹
“昭陵六骏”浮雕原来置放在玄武门内东西两庑,与历代一些帝陵一般性的石人石马布局不同,它是唐太宗为了纪念开国的赫赫战功而立。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大唐帝业时所乘过的六匹骏马,它们的名字分别为飒露紫、卷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相传“六骏”诸形出于唐代着名画家阎立本之手,由技艺高超的名匠依照图形一一刻在青石屏上,每件石屏刻一匹马。石屏高约2.5米,宽近3米,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唐太宗为每一匹战马自题的四言赞美诗,记述它们的战功和风采。诗文由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书写,如今字迹已无从辨认了。
按照中国古代以“右为上,左为下”的排列原则,昭陵祭坛西侧为上,首位是“飒露紫”,“拳毛騧”位居第二,下面是“白蹄乌”;祭坛东侧为下,依次是“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
“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雕刻而成,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人马侧面像凿入巨石达15厘米之深。因年代久远,平坦背景上是否还有图案已是无法辨认了。石雕四周由凸起高边围护。护边表面和石雕侧面上的祥云花枝纹仍依稀可辨。
时至今日,如若再度矗立于昭陵之前,只能看见经过修整和复制以后的“六骏”。原来在1914年,美国文化侵略分子勾结陕西军阀,把“六骏”全部打碎,并盗去其中的“飒露紫”和“卷毛騧”,现陈列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余“四骏”被复原,被盗的“两骏”也被复制。
从1914年至今,“两骏”一直流失在海外,现在留在这两块巨石浮雕上的纵横裂痕是当年为搬运方便,凿碎石雕而留下来的。
另外四骏“特勒骠”“青骓”“白蹄乌”“什伐赤”,古董商又勾结美国商人将其打成块企图装箱盗卖运往国外,后被爱国民众发现追回。在2002年的昭陵北司马门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清理中,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六骏”中“青骓”的后腿关节浮雕残块和“特勒骠”中的蹄腕浮雕残块,使这两件稀世珍宝的部分残缺得以弥补。同时还确定了“六骏”坐落的原始位置并发现了“六骏”的坐落底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昭陵六骏”的“四骏”被移交给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永久收藏。“四骏”在辗转盗运中马蹄断裂,造成永远难以挽回的损失。
赵王陵国宝被盗案:国宝铜奔马的追捕行动
在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里,有三匹古朴的青铜马造型奇特,引人注目。三匹青铜马形或低首伫立,或昂首欲行,生动逼真。经文物专家们鉴定,这三匹青铜马为先秦时代立体圆雕马的造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但是,就在铜奔马进入博物馆前,一伙利欲熏心的盗宝分子正在把黑手伸向这一国宝。
1997年的一天夜里,河北省邯郸市有一群人正在盗墓,很快三件古朴的青铜马展现在盗墓者的面前。
盗墓者的头目杨巍在墓顶上看到了出土的青铜马后,心中不禁一阵狂喜,他很快将其他几个盗墓工“打发”掉了,将国宝据为己有。此时杨巍不知道,这三匹青铜马出土的地点就是着名的赵王陵。
赵王陵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三陵村的西北部,共有五座古墓封土,俗称“陵台”。但是为了保护文物,赵王陵至今也没有正式考古发掘。
很快,赵王陵被盗的事情被传开,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许多文物专家纷纷表示,这三匹青铜马是难得的稀世珍宝,必须追回。
据被捉拿归案的盗墓者杨巍交代,他将青铜马转交给了幕后老板李强。李强一直在河北省涞源县以开铅锌矿为掩护走私文物。只有抓住李强,才能追回国宝青铜马,如果珍贵的国宝文物流失海外,这会使国家遭受巨大的损失。专案组马上召开紧急会议,最后决定迫使李强归还国宝。
当时李强远在国外,李强的家人收到由邯郸警方送达的拘留证。万般无奈的李强偷偷潜回国内。他回来并没有自首,而是先后通过关系找邯郸警方,甚至不惜花费巨资企图打通“关节”。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李强花了2.3万元买了一件宋代磁枕,想带往青岛卖个好价钱。公安机关获悉后,迅速行动,在郑州开往青岛的火车内将李强抓获。
史海拾遗:见识古代巧夺天工的瑰宝制作工艺
珍宝不但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很容易吸引众人的目光,更不必说盗宝之徒的贪婪觊觎。如果细细研究每一件珍宝的来历、工艺及其赋予的文化背景,那么某一件宝贝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国家朝代兴衰的见证,或者一次战争历史意义的说明。
1.制陶工艺
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的创造,陶器的原料是细腻而有黏性的黄土,根据器具的不同用途对原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器皿。陶器上的彩绘纹饰大多以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为颜料,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施加一层红色或白色的衬底,然后入窑经1000℃左右的高温烧制。由于陶土中的化学物质氧化铁遇空气会氧化,所以烧制后的陶器会呈现红色、橙黄或红褐色,纹饰则是黑色或深红色,构成色彩斑斓的视觉艺术并具立体质感。
陶器工艺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的红陶、彩陶、马家窑彩陶和龙山黑陶,以及长江流域以南的几何印纹陶。
2.玉雕工艺
红山文化代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原始文明,那里的玉器采用圆雕工艺,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厚重的器具造型。而良渚文化中的制玉工艺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不仅玉器种类繁多,纹饰花样也丰富多彩。其制玉工艺突出细节,珠、管、璧、琮等器物形态万千,而人神兽面纹、束丝纹、立人纹、鸟眼纹、云雷纹、蒲草纹等纹饰花样百出。这些纹饰通过或深或浅的浮雕来表现其线条,纹样华丽,直线深而直,折角线条粗而宽,底线呈弧形,线沿平滑齐整,不仅突出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技术高超精湛,也强化了对纹样主题的表达。据专家对出土文物的分析,上面的玉器纹饰图案,很可能是时人对其图腾和自然的崇拜。
在玉器雕刻完毕后,工匠还会将玉器的表面打磨光滑。良渚人除了会使用浮雕的制作技巧,还掌握了镂雕的艺术形式,他们先在玉片上打出小孔,用拉锯去掉多余的部分,在镂空的表面就会形成拽拉的痕迹,十分巧妙。
可以说,古代的玉器制造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上了顶峰。
3. 青铜雕塑
古代青铜雕塑艺术早在夏禹时代就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从古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制品,可以反映出夏代的雕塑艺术成就。
青铜雕塑制品中有很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镶玉艺术品盾形铜牌,正面用了近200片大小不一的绿松石镶嵌成浮雕式兽面纹,精致绝伦,是夏代青铜艺术的杰作。
商代青铜器的艺术造诣最高。后期的青铜器器形高大,质地厚重,造型变化多端,装饰繁缛华丽。商代青铜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鸟兽形器为最,常见的有牛、羊、虎、犀、鸟、象以及抽象的兽形雕塑出的樽、壶、觥等器具,代表文物有四羊方尊。纹饰除了三角形或菱形的连珠纹、云母纹外,多以兽面纹、夔纹为流行,形状夸张,线条深刻。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完美的融合,成为古代青铜器独有的艺术风格。
西周的青铜器以鼎为代表,多为兽蹄足形式,纹饰以卷体兽面纹和凤鸟纹为流行。出土宝鸡一带的带盘夔足鼎,双层结构造型,足形为三条仰首卷尾的夔龙,圆鼎腹部装饰兽面纹,以云雷纹衬底,堪称珍品。
4. 人俑雕塑
古代的人物雕塑,最典型的代表是陶俑和木俑。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高约10厘米,线条粗略但不失生动。头部用墨勾画眼眉,衣服上施彩绘。后期的人俑制作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先雕刻出人体形态,再施油漆彩绘;另一种是先雕刻出头部的具体形态,加以彩绘,身躯部分只粗加工成支架,或者头、身单独雕刻,最后插榫结合成完整的俑。这种俑头上有披发,身穿绢衣,胳臂可以屈伸,形态逼真。
5.春秋绘画
春秋战国时代的绘画种类主要有壁画、铜器画、漆画和帛画。文献中有关壁画的记载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壁画内容有古代尧舜的形象、商周国君等画面,包括肖像画和有故事情节的群像画。
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铜器画,样式主要有镶嵌画、锥刻画和凸面纹饰画等。画面图形简单粗犷,呈多层排列,人物众多,情节多反映古人习射、狩猎、耕种、宴乐、攻战等场景。如河南战国墓出土的青铜鉴上绘有水陆攻占图,青铜壶上的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图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
漆画主要出土于湖北、河南、湖南一带的楚国墓葬,代表文物为曾侯乙墓漆画、包山楚墓奁盖漆画、长台关楚墓瑟漆画等。漆画内容多以龙、蛇、鸟、鹿、虫、鱼等动物为主,还有一些神兽怪物和带有羽毛、翅膀的人物。线条婉转,色彩分明。荆门包山2号战国楚墓出土的漆画《聘礼行迎图》是我国最早的通景彩漆画。
战国时期的帛画也很有特色。帛画的形式与后代的卷轴画有着直接的渊源。画面以人物为主,配以龙凤、日月、鸟兽等图案,人物形象以侧面肖像为特征,反映死者的灵魂在神物的引导下升天的主题。线条或刚健古朴,或变化多端。湖南博物馆藏有两幅着名的战国帛画:一幅是《龙凤人物帛画》,画面人物是一位女子,配以一龙一凤飞腾;另一幅是《物御龙帛画》,画面主人为长袍佩剑的男子,配以龙、鹤等兽图。
6.唐三彩艺术
唐三彩是唐代发展起来的多色铅釉陶器,产地在洛阳和西安等地。唐三彩的制作材料釉是一种硅酸铅玻璃,釉色以红、绿、白三色为主,兼有蓝、黄、紫、褐等颜色,因而得名三彩。
西汉武帝时代,已有以铜、铁着色的绿、黄褐、棕红等铅釉陶器,而唐代又增加了以钴、锰等着色得到蓝、紫等多种色调。继而集雕塑、陶瓷、色彩艺术于一身的唐三彩应运而生。
唐三彩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釉色两个方面。造型或丰满浑厚,或清秀柔美,以写实为主,重在传神。唐三彩的釉色独特,同时吸收染织工艺技术,创造了梅花点等上釉技法,釉色交错,浓淡相间。烧制好的唐三彩色釉互相渗透融合,色彩莹润,釉面光亮,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其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三彩载乐骆驼俑,形象生动,美观精致,堪称艺术精品。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鼎盛于唐开元时期,天宝之后逐渐衰落。后代这种工艺得以传承,宋三彩、明清时期的三彩釉均受其影响而发展,但品种和数量上远不及唐三彩。
7.夜明珠之谜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神话故事中,往往都喜欢使用一种宝物来震慑邪恶、战胜黑暗,这就是夜明珠。史料记载,夜明珠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但真正的夜明珠到底是什么样的?夜明珠是由什么物质制作而成的,它会发出什么颜色的光芒?一系列的问题引得世人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想要探其究竟。
一些宝石专家认为,夜明珠含有一种叫做萤石的化学成分,其中混入硫化砷和一些碳氢化合物,当这些化学物质经过化学反应而释放出能量,到晚上就会呈现出美丽的夜光,这种光芒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放光。
还有的学者认为,夜明珠只是一种特殊的矿物,经过人工的合成和加工,制造成圆球状,而其光亮也是矿物自然发出的光芒,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发出神奇的光芒,而且这种用人工合成的发光物质在一定的时期内就会失去发光能量。
史料考证,慈禧太后曾珍藏过很多珍宝,其中就包括夜明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将珍藏的四颗夜明珠派人送给了外国侵略者。然而,持夜明珠的是一个亲信的宫女,她并没有将夜明珠送给外国侵略者,而是带着宝物流落民间。从此,关于夜明珠的去向和记载也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