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61章 名人逸事轶案——鲜为人知的名人们的另一面 (3)

第61章 名人逸事轶案——鲜为人知的名人们的另一面 (3)


明朝末年,冯梦龙所撰写的《精忠旗》一书给了我们确切的答案。书中有摘录说:“张宪,你拿把刀来,在我背上深深刻‘尽忠报国’四字。”生“解袍露背介”,末说:“怕老爷疼痛。”生大怒介,说:“唉,我岳飞死且不惧,怕甚么疼痛!”末说:“既如此,小人大胆动手了!”作刻介,末说:“刻完了。”生说:“与我以墨涅之。”末应涅介,外与生穿衣,末说:“老爷固然立志报国,何苦忍此疼痛?”生说:“张宪,如今为臣子者,都则面前媚主,背后忘君,我今刻此四字于背上呵,唤醒那忘主背君的,要他回顾。”这里的“生”指的就是岳飞,而末指的就是张宪。也就是说,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并不是他的母亲刻上去的,而是张宪刻的。

“岳母刺字”的传说则是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如是观传奇》的问世才出现的。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岳母为岳飞刺字的情节,说岳母刺字是为了提醒岳飞要时刻记得助君主击退胡酋,并且已将先前的“尽忠报国”讹传为“精忠报国”。此后,清朝与岳飞相关的各个版本的书籍都以此为鉴,添加“岳母刺字”这一段。自此,“岳母刺字”的故事被大家误传开来。

清廉大学士刘墉:不是宰相更不是罗锅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剧中主人公刚正清廉、不畏权贵、幽默诙谐的“罗锅”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电视剧的创作与演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却也“杜撰”了历史。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便会发现,这位声名显赫、清誉卓着的“宰相刘罗锅”,既非宰相,更非罗锅。

为何说刘墉不是宰相?从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上来看,明朝以前,历代王朝均有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只是称谓稍有不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疑心太重,为防止高官重臣夺权谋反,便下令废除宰相一职。其后,明朝设立了“内阁”,成员为“殿阁大学士”,由皇帝钦定,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到了清朝,“清承明制”。清雍正八年时取消“内阁”,建立军机处。而皇帝之下统管文武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员,便是“大学士”。之后的“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都是跟大学士一样的权职。

虽说此时的大学士与前朝宰相相比,权力相差甚远,但仍旧享有天子之下众臣民之上的显赫地位。所以在世人看来,大学士与宰相无异。史籍中有记载,刘墉于乾隆五十年由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四年被降为侍郎阁学,到嘉庆二年得授体仁阁大学士。

电视剧中以“宰相”称之刘墉,是为突出主角的需要。而将刘墉设定为“罗锅”形象,也是为了增添幽默诙谐的影视效果。虽说是笑谈,然“刘罗锅”的称号并不是空穴来风。有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的刘墉已是八十老翁,弓腰驼背的衰老形貌也是可能的。

刘墉一生,虽无宰相之名,却曾履宰相之职。清廉刚正之余,不乏圆滑机变之态,尽显封建王朝一代官家为人处世之道。而“罗锅”之名,在后人看来,钦佩之美誉也深入人心。

维新先驱康有为:离奇之死千古谜

说起康有为,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历史事件,在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里称康有为是“先进的中国人”。时至今日,还有众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康有为的思想和学术。

今天我们看到的康有为墓是1985年青岛市人民政府重建的,但是还留有当年康圣人的墓碑,上面写着“弟子刘海粟年90岁”字样。而这块碑文上也写得很清楚,当时康有为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康有为的葬礼都是由康有为的弟子吕正文和一个称做赵公的先生主持操办的。从当年康有为治丧委员会的一份名单里可以看出,这个碑文的撰写者也在这份名单之中,所以我们要找到康圣人死因之谜,这个碑文所记载的康有为之死的过程应该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1923年,康有为结束了其长达20年的海外漂泊流亡的生活后第二次来到青岛,可以说是落叶归根。也许因为有海外生活经历,所以他对美食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和追求。康有为会时不时地光顾青岛有名的饭店,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自己的美食爱好和享受竟然会让他命丧黄泉。

1927年3月的某一天晚上,康有为来到了当年青岛中山路附近的一家叫英记酒楼的粤菜馆去吃饭。饭后他意犹未尽,又喝了一杯橙汁……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海鲜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一些营养物质,而橙汁里面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如果这两样东西同时吃进去,会将身体里原本没有毒性的砷转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砷。鲁菜和粤菜都是以制作海产品着称于世的,所以康有为去吃鲁菜和粤菜,这样食物中毒的解释就非常合理了。

康有为在青岛离奇地死亡,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康有为是被人下毒致死的。

康有为的女儿康同壁说康是国民党特务下毒致死,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还有的认为康有为是慈禧太后生前派出杀手杀害的。据说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赏银十万两出京刺杀康有为,其中有一个叫做巫仿的杀手跟随康有为二十多年一直寻找刺杀的机会,终于在青岛得逞了。另外,也有认为是日本人下的毒,但是这个说法也是毫无证据。

1927年3月31日凌晨5点30分,康有为在其卧室与世长辞,享年70岁。康有为撒手人寰,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浪漫诗人徐志摩:遗珍下落起纠葛

徐志摩一生的感情生活和两位女士是分不开的,一位是与之发生淡淡纯情的林徽因,一位是曾经的娇妻陆小曼。就连徐志摩的死也和这两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时由于陆小曼在上海的挥霍无度,数次催促徐志摩回上海,两人一见面就吵架,徐志摩负气出走;为了赶上林徽因在北京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演讲,他搭乘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后因大雾影响飞机坠机,徐志摩不幸遇难。

1925年3月,徐志摩曾把一个小提箱交给了着名作家凌叔华,并说,如果哪一天我不幸去世,望凌叔华给他写一个传记,并说箱子里装的就是写传记的素材。

那么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从凌叔华写给胡适的一封信里得到这样的信息:箱里的东西不能给陆小曼看,箱子里有徐志摩的日记外加陆小曼的两本日记。徐志摩的日记里有当年和林徽因的恋情,陆小曼的日记内容却以骂林徽因的居多,令凌叔华着实为难。

徐志摩身后留有一个箱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都对箱子里的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尤其是这两位女士,陆小曼因为想写有关徐志摩日记集,所以急需得到第一手资料;而林徽因不想让徐的日记公开,所以她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