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后人根据诸葛亮八阵图绘成图形。如今的八阵原图已经不在,但是传说中八阵图的练兵遗迹也就是“八阵图磊”,是用乱石磊积而成,其遗迹有三处。《水经注·沔水注》和《汉中府志》中记载,八阵图磊在陕西沔县东南部的诸葛亮墓东;《明一统志》载,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阵;而《寰宇记》所记载的在重庆奉节一说则最为流行。
在长江的北岸,距离奉节老东城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块伸入江心的大坝,上有高低垒积的石块,其中有溪流穿过。这就是传说中的“八阵图磊”。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就曾经在这里踏碛,后来每逢正月初七,人们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八阵图磊踏访游览,由此也形成了奉节人的风俗“正月初七踏碛”。苏轼在《八阵碛》中写道:“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这里所说的夔峡即为瞿塘峡。
然而,如今奉节的八阵图磊的遗迹已经被三峡的蓄水所淹没,距离江面深达四十至六十余米。当地人称八阵图有“水八阵”和“旱八阵”之说。因三峡蓄水而被淹没的八阵图是水八阵,而旱八阵则在杜甫寓居夔州时的草堂东两公里处。
夔门黄金洞之探:悬而未决的瞿塘峡“魔穴”
夔门是瞿塘峡入口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夔门有一个神秘的洞,被人们称为“黄金洞”。黄金洞在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上是悬崖,下是深谷,下端有一串“Z”形的石孔,据说是藏宝者留下的遗迹。
多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黄金洞内遍地黄金的神奇传说。其中有一位夔州知府,生性贪婪,觊觎黄金洞里的财宝。于是,他带着一群侍从进洞寻宝,结果再没回来。
有一种说法是黄金洞里的宝物是公孙述所藏。传说当年公孙述兵临赤甲(赤甲山)时,曾看到一口古井中白气蒸腾,矫夭如龙,腾空而起,夜里又有光在他掌中刻字“公孙帝”,因为公孙述尚白,自然以为这是个吉兆,是自己将成为真龙天子的象征,此时公孙述认为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
同年,公孙述筑起了白帝城,在成都称帝(自称白帝)。公孙述看中了瞿塘天险,此地在兵家眼中实为扼喉要冲,所以他在这里筑城、驻兵、屯田。公孙述在这里盘踞了十几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国之君”,其财产数量不容小觑。他战死以后,蜀地一直流传着,说公孙述兵败前秘密将数年积蓄的金银珠宝藏在了夔门的一个洞穴里,即今天说的“黄金洞”,以备来日东山再起。
除了公孙述藏宝之说外,还有传言说黄金洞的对岸就是诸葛亮演绎八卦阵,击退吴兵的古战场以及刘备兵败托孤的白帝城,所以洞里可能藏有诸葛亮的兵书和刘备的宝剑等。明朝以后,又盛传黄金洞里藏有宋朝名将杨继业的尸骨,洞下那串石孔,就是杨的部将孟良为盗杨氏遗骨所凿,并且当地有称那石孔为“孟良梯”的。
四川大学教授童恩正先生根据有关传说写就了长篇小说《神秘的黄金洞》,三峡风情研究专家赵贵林先生又根据有关传说写成剧本《喋血夔门》。一时间,黄金洞内有宝物的消息诱惑着无数的探险者。
1994年,中英联合探险队对黄金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5年,中法联合探险队同样对该洞表示神往,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没能进洞。1998年,中、英、爱尔兰三国联合探险队,登上夔门绝壁,准备揭开千百年来罩在黄金洞上的神秘面纱。
探险队经考察后,从山顶依次滑下行至洞前,荡秋千似的贴近山壁。队员们先探了黄金洞周围的三个小洞,然后爬进黄金洞。在洞中,他们发现了尸骨、棺木碎片和四根完好的木棒。洞壁上发现有涂画物,洞内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古代兵器和器皿。黄金洞里并没有黄金,不禁让探险者们大失所望。
岩壁上红色的象形文字,图象、线条清晰可见,经专家分析,黄金洞可能是古代巴人的灭绝之地。象形文字表明,巴国人在一次战争失败后,合族逃入洞中,而后发现是一条绝路,便用赭石写下了他们的不幸,以传后人,然后全体在洞中殉难,黄金洞遂成一国之墓。而在1958年,奉节县的一位农民因好奇进入黄金洞,结果只推了两具悬棺和捡到一把青铜剑。此次发现曾引起了史学界的极大关注。专家鉴定,悬棺和青铜剑是战国时期巴人之物,进而使巴人灭绝黄金洞的说法更令人确信。
夔门黄金洞究竟是公孙述的藏宝之地,还是古代巴人的绝路之地,或者是刘备、孔明的兵书秘籍藏地?至今仍是个悬念。
武则天的“无字碑”:此处无文胜有文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死后所树的碑上“一字不名”,给世人留下了“无字碑”之谜,千百年来引得人们纷纷猜测。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在西安市西北80公顷(合80万平方米)的乾县梁山上。墓前有两块高大的石碑,西面一个是“述圣碑”,碑文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所书写,主要是歌颂唐高宗在世时的功绩。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刻而成,碑首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首,并以云龙纹装饰,碑座则线刻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纹饰,没有碑文。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是“功德无量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甚至于不能用文字来表达。因而,武则天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胡戟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中也曾指出:“这座名闻于世的无字碑栉风沐雨,千余年来昂然挺立,它似乎象征着武则天对自己一生事业的信心,是有意留下空白,任凭世人评说吧!”
二是“左右为难说”。由于武则天和高宗合葬,在称呼是皇帝还是皇后的问题上都很难落笔。若碑文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让高宗情何以堪;若刻“则天大圣皇后”,又仿佛是对自己的贬低。所以她最后决定“一字不名”,让后人评说吧。
三是“自知之明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恰恰相反。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尤其在其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加之“篡夺王位”和民间所谓的“荒淫无度”,或许武则天也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于是立“无字碑”,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的人说武则天改朝后内心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唐氏,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
这三种说法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她的本意,现已无从考证了。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面添写题刻,如今上面共有文字13段。其中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识别。后由金石学家、考古学家等发现其为早期契丹文字。这一失传的文字作为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来,不可否认这是武则天无字碑的一大贡献。
难断包公墓:两座墓葬谜重重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在宋仁宗时期,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包拯为官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敢于与权贵作斗争,深得群众的尊敬和赞扬,百姓爱称其为“包青天”。1062年,包公去世,终年64岁。
在河南省巩义市西南的“巩县宋陵”中有一座陪葬墓,被世人所熟知,它就是陪葬在真宗陵旁边的一座高约5米的圆形冢墓包公墓。这是人们关于包公墓原来最普遍的看法。
然而,后来考古学家们在合肥市东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坎发掘出又一个包公墓。合肥包公墓共发掘出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长子夫妇墓、次子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确凿地记述了包公的生平,补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实,也确切证实了此墓为包氏族墓。
包公为什么有两座墓葬?合肥包公墓和巩县包公墓究竟谁真谁假?
在合肥包公墓正式考古发掘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巩县包公墓是“真”墓,不仅是因为它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而且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订的《巩县志》中记载,包公墓在“巩县西宋陵”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版《河南通志》皆以此为基础记载。可见,巩县包公墓在明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但人们不禁要问:巩县包公墓究竟修于何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包公墓?里面到底埋葬着什么?它和合肥包公墓是什么关系?这一系列问题,至今尚难以回答。
合肥包公墓出土的材料也给历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包公本人是“皇舅”,这是鲜为人知的。另外,在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一个较大的封土堆,高约4米,底径10米,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迁葬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生土,可知这个土堆是典型的“疑冢”。包公墓为什么设此“疑冢”?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又是一个谜。
凭吊岳飞墓:抗金英雄埋葬于何处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19岁投军,39岁冤死狱中。20年戎马生涯,抗击金军,保家卫国。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将军,却被陷害致死,直到宋孝宗年间才得到昭雪。岳飞蒙冤的21年间,岳飞埋葬于何处,人们众说纷纭。岳飞死于开封狱中,死后尸体又是如何“越城”而走的呢?
岳飞生前一直致力于抗击金军,在军中也是身先士卒,纪律严明,多次打破金军的进攻。公元1140年,岳飞打败了金军将领完颜兀术,大破其“拐子马”军,最后金军不得不退守燕京。因此金国贵族感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是,在此大胜之时,南宋高宗却因害怕岳飞会接回被金国扣留的前皇帝而影响到自己的帝位,因此连下了十二道“金字牌”命,要求岳家军撤退。最后岳飞不得不撤军,十年抗击金军的成果毁于一旦。回到开封不久,因为岳飞对前朝皇帝的忠心触犯了高宗,高宗唆使秦桧设计陷害岳飞,让岳飞冤死狱中。岳飞的儿子岳云和手下将领也在众安桥被处死。
岳飞死于狱中,但是岳飞的遗骨却在狱中失踪。人们根据《朝野遗纪》记载:“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王显庙尚灵。顺葬之北山之诳。”得出,岳飞的遗体是被一个叫隗顺正的狱卒偷偷运出来埋葬在九曲丛祠旁,隗顺正还在岳飞墓前作了标记,以便日后岳飞平反后能够找到其尸骨迁葬。
岳飞死后21年直至平冤昭雪期间,关于他所葬何处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民间传说岳飞的遗体葬于杭州众安桥下。这里在南宋时期是闹市区,掩埋在这里很难不引起官府的注意,也不存在“越城”而走的说法,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岳飞在宋孝宗年间得到平反,恢复官爵与名誉。官府通过隗顺正的后人找到了岳飞的遗骨,改迁至杭州西子湖畔栖霞。这才是岳飞遗体“越城”而走的真正原因。岳飞墓几经修葺,仍然保持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让后世之人得以凭吊。除了岳飞墓,人们也在各地建立了岳王庙来纪念岳飞。
探秘成吉思汗陵:蒙古人的“密葬”难寻踪迹
1227年,60岁的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传说为了稳定军心,蒙古军队秘不发丧,政事如常。成吉思汗死后,他的诸子、诸将们遵嘱灭了西夏,然后护送其灵柩北归。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在成吉思汗死后,他手下的将领遵照他死前命令,秘密将遗体运回蒙古。据说手下将领严守秘密,路上遇到行人一概杀之,以免走漏消息。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元末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中说:蒙古诸汗葬后,以万骑踏平墓地,当着母骆驼的面杀一只小骆驼,然后以千骑守墓。等明年青草生长,守军移去,草原上一望平野,已无丝毫痕迹。要祭墓的话,把小骆驼的母亲牵来,母骆驼来回悲鸣之所便是葬所。但待母骆驼死去,再没人找得到陵墓所在。
按照习俗,元代帝王的墓葬都采用“密葬”形式,所以至今仍未发现一座元代皇家陵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