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被破坏现象的遗存。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被盗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春秋时期,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日益盛行。
“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等诗句,反映了盗墓风习的普遍。巨大利益的引诱驱使着盗墓分子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获取墓中财物,而盗墓者既有贵为天子的皇帝,也有出身于草根的流贼,甚至还有墓主的自家人。官盗、民盗甚至团伙盗墓,无不触目惊心。
历史上曾出现过几大盗墓风潮,如南北朝时期的盗墓风、隋唐盗墓风,明清时期的盗墓则更为惨烈。可以看出,盗墓者对墓葬的破坏比较严重。一些重大的盗墓事件让人震惊,影响巨大。
本章重点撷取了历史上最为重大的盗墓事件,揭秘古代帝王的厚葬文化,彰显帝王墓的巧夺天工和奢靡。同时一个个古墓传奇和惊天案例,吸引着世人的猎奇,引发了无数考古专家及学者的关注和探索。
先秦名墓被盗案:皇陵王墓难安宁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陵墓因各种原因被盗被掘者居多。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夷皋冢,曾被西汉时期的广川王刘去盗掘。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后葬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郑家沟村南的鼎足山。屈原在《天问》中曾有“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恒九会,卒然身杀”之句,以示对这位春秋霸主命运的哀叹。
据《晋书》记载,齐桓公及其重臣管仲之墓在晋愍帝建兴年间,被一位名为曹嶷之人盗掘,据说里面的“缯帛可服”,珍宝尚有“巨万”。
吴王阖闾墓冢也曾遭人盗掘。阖闾大城西北的虎丘是其死后墓地。虎丘山最出名处当为“剑池”。有学者认为,剑池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开凿的。还有人认为,吴王夫差建墓时,为了防止千余工匠泄漏其中的秘密机关,以邀请饮酒观赏鹤舞为名,将他们全部杀死在剑池外侧一块平坦的大盘石上。工匠们的鲜血流在盘石上,浸渍渗透,与岩石融合,年久不褪。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都曾先后来此探宝求剑,结果均一无所获。
据汉朝刘向《论起昌陵疏》记载:“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至于发掘时的情景及吴王墓的状况,因无记载,不得而知。
此外,战国时期被盗的名墓还有魏襄王冢、魏安厘王冢、魏哀王冢及赵简子墓等。
魏襄王冢被西汉广川王刘去所盗,其冢“皆以文石为椁,高八尺许,广狭容四十人。以手扪椁,滑液如新。中有石床、石屏风,婉然周正。不见棺柩明器踪迹,但床上有玉唾壶一枚,铜剑二枚,金玉杂具,皆如新物,王取服之”。
《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邯郸城西石子岗上有座赵简子墓。后赵皇帝石虎继位后,曾命令下属盗发此墓。但开掘的结果,“初得炭深丈余,次得木板厚一尺,积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绞车以牛皮囊汲之,月余而水不尽,不可发而止”。
汉武帝茂陵被盗案:陪葬品引发的悬疑种种
西汉皇陵中最为突出的要数汉武帝的茂陵,所以被盗掘的次数和规模也远远多于其他皇陵,仅历史记载的被盗事件就有五次。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修建了53年,由于茂陵营筑时间长,所以陵中众多的陪葬物也自然成为盗贼的目标。
汉武帝安葬之后的第四年,都城长安有人兜售一个玉箱和一个玉杖。一位曾经侍奉过汉武帝的侍从看到此物为宫中进贡物品,于是报告官府。官府将兜售之人抓起来拷问,但也因追查未果而作罢。汉武帝茂陵的谜团也由此而来。
关于茂陵的第一起悬案是随葬书籍真假说。公元前64年,山西采药人李友来到上党的抱犊山采药。当他爬到半山时,看见了一个山洞,黑暗的山洞里有个东西闪着金光,近前才发现原来是个金箱。他将箱子搬到洞口打开,发现里面盛满了书籍。包括《老子》两卷、《太素中脂经》六卷、《天柱经》九卷、《六龙步元文》七卷、《马皇受真术》四卷。经过进一步核对,原来这是汉武帝的随葬书籍。但这件事情的真假却难以断定。
第二起悬案是玉碟流落民间案。有一位地方官从一个农民的手中缴获几个玉碟,经过查验,发现是茂陵内的宝物,但农民是从哪里得到的这个玉碟却无人能知。
最后一起悬案是御用宝珠流失案。江苏某县县志记载:一位商人出门采购货物,途中在土地庙中避雨,在庙中拣到一颗刻着“御用”两个字的宝珠。不久这个商人不见了,最后人们发现商人口含宝珠死在离茂陵不远的一口井内。后来西汉皇室成员确认这颗宝珠是汉武帝的随葬品,并将它送回祭祀汉武帝的祠堂内。然而,这颗宝珠最终还是流失了。
悬案更加吸引后来者去探究茂陵珍藏宝藏秘密的是在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大肆掳掠,在将长安城抢劫一空后,赤眉军又来到咸阳塬上发掘汉帝后坟墓、收取宝货。西京长安二百年的文物几乎被破坏殆尽。
据史书记载,赤眉军掘开茂陵后,成千上万的士卒搬取陵中宝物。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减半”。茂陵附近的帝后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公元26年,赤眉军再一次盗墓茂陵。起义军的军师徐宣知道汉武帝生前信神敬仙,收集了不少方士的道术,想盗取墓中秘册。但是士兵们找遍了茂陵的所有角落,甚至捣毁了着名的茂陵陪葬墓——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墓,也不见道术秘册的蛛丝马迹。
王侯将相的团伙盗墓案:令人发指的敛财之道
魏晋时期朝廷腐败,政权更迭,战乱不断,百姓饥谨、经济萧条。面对满目疮痍的环境,许多人铤而走险,加入盗墓者的行列。魏晋时期盗墓最大的特点是盗墓者中多有王侯将相。为了争夺权力和地盘,军阀间战火不断,军阀财政收入匮乏,割据一方的豪强们纷纷想方设法广开财源。魏晋时期许多王公贵族盗墓集团就对王侯的陵墓进行了疯狂的盗掘,甚至做出了令人发指的行为。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国国君刘曜,本是汉王刘渊的同族,后来在一系列战斗中,势力日渐强大。《魏书》《晋书》记载其“下洞三泉,上崇百尺,积石为基,周回二里,发掘古冢以千百数”,其结果是“气塞大地,暴骸原野,器声盈衢”。由于其大量挖掘古坟,并将尸骸遗弃荒野,从而造成了太原一带瘟疫流行,老百姓死者无数。这一暴行,自然引起了老百姓的愤恨。
后赵的石虎性同野兽,十分残暴,又是一个盗墓狂,《晋书·石季龙载记》中说其“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这一点儿也不夸张。
此外,十六国时的前秦君主姚苌、后燕君主慕容垂等都是盗墓能手,每到一处即“毁发丘墓”,掠取宝物。经过这些人的大肆盗掘,前代陵墓大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更令人发指的还有始兴王陈叔陵。据《南史·陈宗室诸王传》记载:“好游冢墓间,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令左右发掘,取其石志石器并骸骨肘胫,持为玩弄,藏之府库。”陈叔陵专好在坟墓中游荡,并将死者的尸骨当做收藏品来欣赏把玩。若遇到一些较为豪华的墓碑或是名人的墓碑,就下令让手下人挖开坟墓,把墓中的所有东西一一翻遍,拿走所喜欢的东西。陈叔陵常常将陵墓内的珍宝洗劫一空,甚至把所盗陵墓中的尸骨带回府悬挂起来作为战利品。
陈叔陵所挖掘的众多古墓葬中,有很多都是名人的墓葬,就连东晋太傅谢安的陵墓也没能逃出他的毒手。
唐恭陵被盗案:疯狂盗墓引发惊天大案
唐恭陵是武则天的儿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规模宏大,景色宜人。其中的神道好像现代公路,两侧立有两列石像生。恭陵的灵台封土呈长形覆斗状,高黏度红胶泥土质,坚硬密实,经过千余年的风雨侵蚀仍基本保持了原貌。陵园坐北朝南,长宽均为440米,四周原有神墙围护。陵园四角当年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整个陵墓布局极为严整。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
恭陵是我国唐代陵墓中保存较好的一座,但仍没有逃脱盗墓贼的盗掘。
民国时,一群盗墓贼结伙带着工具来到了恭陵,试图盗墓。他们在封土的正中央开始挖掘,以为这样能最快地到达地宫。可是,洞刚刚挖了十几米深就塌陷了,挖掘的人全部被活埋,一个也没能逃出来。
1998年,恭陵的重要陪葬墓哀皇后墓被盗,成为当地最大的盗墓案件。盗墓贼张少侠对恭陵内大量陪葬品垂涎已久,可是陵墓因为有流沙的保护不能轻易得手,于是他便把盗墓对象对准了旁边的哀皇后陵。
趁着夜色,张少侠等六个盗墓贼带着作案工具驱车至哀皇后墓南侧,实施盗掘计划。他们拿着铁锹对着一块空地一阵挖凿,但土质坚硬,下挖根本无法进行。随后他们决定运用爆破技术进行盗掘。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炸声,沉睡千年的太子冢和唐恭陵哀皇后墓被炸开。
夜色下,宝物发出的剔透蓝光让几个盗墓贼瞠目结舌。紧接着,盗墓贼趴在地上疯狂地挖掘,最终盗掘出了彩绘陶俑、瓷壶、瓷罐等哀皇后墓室内多达六十余件的国宝。
不久,唐恭陵被盗事件被当地人发现。此时的哀皇后墓几乎被洗劫一空,墓中只剩下一些残存的陶俑和唐三彩的碎片。文管会相关人员及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郭引强亲赴现场了解文物被盗情况,同时向偃师市公安局报案。
勘察过现场后,洛阳警方立即决定:控制海关出口,抓紧侦查,重点定在周围地区有走私文物案底、突然暴富的人身上,并进行地毯式排查。
哀皇后墓附近村镇的排查工作基本完毕,仍旧是一无线索。后来有人透露,在洛阳市的一个乡里,有兄弟二人一夜暴富。不到半个小时,警方获得了重要线索:洛阳市山化乡汤泉村的刘江海、刘克军兄弟二人,于春节前后曾经向知情人询问过文物买卖行情。这段时间,他们趾高气扬,出手大方,花销明显反常。经侦察员秘密核实线索,实地调查,最后将刘江海缉拿归案成为破获这一惊天盗墓大案的关键。
据刘江海交代,就在盗墓当天,张少侠等人就将包括蓝釉灯在内的64件国宝分类打包装箱,将文物转移藏匿,随后联络倒卖文物事宜。警方根据刘江海这个线索,先后设计抓捕了张少侠等重大嫌犯。这样,国宝蓝釉灯和众多文物的下落基本明晰。
据专家分析,被盗哀皇后墓中的蓝色文物很有可能是随葬的灯座,如果为通体蓝色,是极为罕见的蓝釉器物,相当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警方的分析和搜捕下,已出境的国宝蓝釉灯和众多文物也被追回。随后,众多文物专家对此作了鉴定。在收回的61件文物中,有19件国家一级文物、30件国家二级文物、12件国家三级文物。1998年10月1日,11名盗墓贼被就地正法。
关中十八唐陵被盗案:盗墓王温韬之谜
唐代崇尚厚葬,唐代大墓无不装饰精美,奇珍异宝藏满其中。尤其是唐代帝陵,陵园恢弘,雄伟瑰丽,气势磅礴。
唐代自建国以来,历21朝,凡290年,其中女皇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夫妻合葬,所以唐代共有帝陵二十座。除了唐末被朱全忠挟持至洛阳的昭宗李晔葬在河南渑池的和陵,哀帝李柷葬在山东菏泽的温陵,其他十八座唐陵均坐落在关中地区。这些陵墓分布于渭河以北的礼泉、干县、径阳、三原、富平、蒲城六县境内,东西绵延一百余里,以长安为中心,呈弧形展开,与巍峨的秦岭遥遥相望。由于这十八座陵墓均位于关中地区,所以后人将这些唐陵称做“关中十八陵”。
关中十八陵各据一山,因山起陵。或封土为陵,或凿山为陵。有的山势险要,曲折蜿蜒;有的峰回路转,难觅行踪,动辄百里之广,无不固若金汤。
十八唐陵中有十七座都被盗掘了,而第一祸首就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温韬。温韬算是历史上盗掘帝王陵最多的一个人。
温韬是五代时梁国人,祖籍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后世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温韬出生之时,有匪星陨落在嵯峨山。嵯峨东与九嵕山向望,而九嵕山就是唐太宗昭陵的所在之处。温韬年纪不到十岁,便加入土匪团伙。生逢唐末战乱,温韬就上嵯峨山发展土匪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