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间传言说,《推背图》预示了大宋王朝会在宋太宗这一朝灭亡。而当时的宋王朝经济和军事正如日中天,显然民间的谣言是非常荒诞的。但百姓容易受到愚弄,京城开封更是人心浮动。宋太宗暗道必定是有人借《推背图》危言耸听,制造危害宋室的言论,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引起内乱,于是立刻下令查禁《推背图》。
但宋太宗的这种做法并未安定民心,《推背图》越是被禁,就越在民间私下发行。一时间不但没有把《推背图》的事情压下去,反而更激起民间的舆论热潮。于是便有大臣向太宗皇帝进言,查禁不宜,应当另行寻找对策。宋太宗向来心思缜密,略一思考,对臣子道:“大禹治水,不禁而疏,效果极佳。查禁一事可以效仿,不必再禁《推背图》,索性大肆发行,让百姓随意购买,自然能止谣言。”大臣依太宗之言照做,最后无论京城内外家家有一本《推背图》。此后百姓对《推背图》的神秘性开始质疑,逐渐也就忘记了《推背图》预言,传于宋王朝即将灭亡的谣言也随之平息了。
画作《韩熙载夜宴图》:名画竟成谍报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画作之一。此画卷分多幅,如同一幅连环画,绘制了南唐着名官员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整幅长卷线条流畅,工细灵动,层次分明,神韵独特。
然而这样一幅绝世画作,在当时却有人提出,其实这卷名画是一份“谍报”。为什么名画竟成了谍报图呢?可从画作的成因来看。
李唐末年,各路节度使、太守、军阀趁势而起,韩熙载生活在南唐国君李煜在位时期,是权倾朝野的大臣。时值国势衰微之际,李煜新娶小周后周薇,大臣们纷纷恭喜,韩熙载却写了一首讽刺诗。韩熙载为人耿直,李煜对他是又爱又恨。
不久,赵宋于中原兴盛起来,南唐岌岌可危,韩熙载终日在家饮酒作乐,夜夜笙歌。此事传到李煜耳中,于是叫了两个非常有名的画室去参加韩熙载的夜宴,并将夜宴的场景细细刻画出来。
《韩熙载夜宴图》花了数月的时间终于画好,李煜吩咐将此画送给了韩熙载。目的想借画告诉韩熙载,作为重臣不可如此堕落。可是韩熙载似乎并未领会李煜的用意,依然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李煜在失望至极中决定将韩熙载迁至洪州。韩熙载这才知道李煜的用心,慌忙借此机会告老还乡,再不摄政。李煜念在他对南唐江山有功的份儿上,将他放逐出了金陵。但《韩熙载夜宴图》是否真的是份谍报,却没人能肯定回答出来。
行书楷模《兰亭序》:王羲之真迹质疑
《兰亭序》也称《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等,是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为朋友的诗作所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28行324个字,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1600多年前,三月初三日,绍兴西南兰渚山下,王羲之等一群文人墨客正饮酒作诗。有人提议将所作的诗编辑成集以作纪念,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并推举王羲之写序。王羲之处于酒酣兴浓之时,遂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兰亭序》。
然而,《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写,历来颇有争议。
20世纪60年代,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讨论,争论双方代表为郭沫若和高二适。1965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该文列举诸理由推断《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的原作。这篇文章发表后,被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看到,于是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文章,坚持《兰亭序》仍为晋代王羲之手笔,并非后人之伪作。
在后来章士钊给毛泽东的来信上,毛泽东对此以及阅读了所附高二适的文章后,次日即复函给章士钊说:“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之于世。”于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而郭沫若即针对高文发表了《驳议的商讨》和《〈兰亭序〉与老庄思想》两文,与之辩论。尔后,高二适也再次写了《〈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一文回敬郭沫若。
一时间,学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也都刊登了有关《兰亭序》真伪的论文。以郭沫若、高二适为首的两派展开了一场持续半年之久的争论,但因双方都没有充足证据,这场争论最终未分对错。
中华神品《清明上河图》:
对“春景清明说”的质疑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幅长卷风俗画,全长528厘米,宽24.8厘米,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了解和研究当时的人文风俗具有重要价值。自从它问世以来,受到上至当朝皇帝,下至文人学士的赏识和珍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自金代以来似无异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对以往的“春景清明说”提出了不同意见。
一是“清明节”说。一般都认为《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宋徽宗时期京都汴梁以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明代《味水轩日记》中有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也均主张春景之说。
二是“清明坊”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是秋景,而不是北方初春的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北宋京都应是乍暖还寒的,然而画中带着扇子的,光着身子在街头嬉戏玩耍的,以及商贩的草帽、竹笠等细节描写却违背了自然环境,并不是清明节之景。
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俗。画面上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说明“新酒”不是在清明时节出现的。
另外,分析画中的“城门楼”,设想《清明上河图》应该是描绘的从“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段上河的繁华热闹的景色。“清明”是指汴京城中的地名“清明坊”,而不是清明时节。
三是寓意“承平”说。有人认为“清明”既非时令又非地名,是称颂“太平盛世”之意。
《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后汉书·班固传》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当时,张择端是皇家御用画院待诏,因此他用“清明”一词创作这幅画敬献给宋徽宗,进行歌功颂德是很有可能的。
画家选取汴河秋景入画,因为“汴水秋风”是汴城八景的第一景。汴水以“秋风为胜”,而汴城又以汴水两岸最为繁华。这正透露出张择端的作画意图,描绘汴河的升平景象,寓示盛世清明而非清明时节。
比较以上三种说法,第三种说法似乎更有说服力。
千古绝唱《满江红》:作者岳飞质疑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满江红》的作者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他在写这首词时,正值中原遭受女真铁骑蹂躏的岁月,岳飞怀着一腔热血,矢志抗金,而这首词真实、充分地反映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对此,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但是,近些年来,有关专家对这首词的作者产生了疑问。
坚持《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主要根据是,宋代人陈郁在其《藏一话腴》中涉及岳飞时,记载有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说明在当时的着作中已有《满江红》的记载;其次,在河南省汤阴县的岳飞庙碑林中有一碑刻,碑上刻有《满江红》全词,碑刻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由岳飞的同县庠生王熙所书。另外,就词中一些具体句子,一些学者也回答了持否定说的人的质疑。如台湾学者李安根据史实同《满江红》中的词相考证得出结论:《满江红》词乃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满江红》并非岳飞所作。
现代古文献学家余嘉锡根据对《四库提要辨证》的考证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满江红》这首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年间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也未说明这首词的来龙去脉,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历史学家考证也是伪作。在此之前,宋、元时期的相关记载和题咏中并未发现它的踪影。
此外,在其他同时代人的作品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首词。直到明朝中后期,该词才被发现,这是否有可能是明朝人为了鼓舞士气,才假托岳飞之名而伪造的呢?
另外,词中有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出入。贺兰山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而金国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岳飞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内的“贺兰山”来比喻攻打金国黄龙府的志愿。岳飞曾与将士们相约“痛饮黄龙府”,所以他进攻的方向应是今天的吉林省农安县。实际上是明代北方鞑靼族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因此,《满江红》可能并非出自岳飞之手。
戏剧奇葩《西厢记》:作者王实甫质疑
元代戏剧《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的一株奇葩,描绘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女儿崔莺莺恋爱的故事。这为后来以爱情题材为主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都从中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激励青年男女不畏强权,追求美好爱情。但是,谁创作了这部影响千年的戏曲名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普遍认为《西厢记》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所着。元末钟嗣成的《录鬼簿》、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都支持此种观点。也有人认为作者系关汉卿,更有人提议《西厢记》为王实甫和关汉卿合写,只不过存在“王作关续”和“关作王续”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研究者大量翻阅文献资料,又得出新的结论:《西厢记》前四折为王实甫所作,第五折由元朝的民间艺人加工而成。
其理论依据是:一般说来,元杂剧是一本四折,每人负责唱一折,而现存的《西厢记》却有五折,打破原有限制。第五折所用的曲调完全打破了前四折用北曲联套的习惯,唱法也发生改变,自由运用声腔。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元曲创作阵地南移杭州受南戏的影响,由元代后期作曲家加工整理。而且,就前四折来说,如果《西厢记》至此结束,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戏剧的结构特点,而且以悲剧结尾,改变当时戏曲作品以大团圆结局的老套戏路。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手法,都要高同期作品一等。
忠义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质疑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自来众说纷纭。
一是施耐庵作者说。人们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作者为施耐庵。宋末元初,《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了宋江等三十六个好汉聚义的故事为其轮廓。元末明初,施耐庵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话本加以艺术加工,完成了百回本《水浒传》。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