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疑团可以说是最专业、最多的争议了,至今,一些学术专家仍对文化作品的作者、作品真伪、内容虚实等问题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究和考证。关于作家作品问题,历来争议颇多,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各执一词,难有定论。即使如此,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传奇,无论是书卷还是画作,它们的文学造诣和艺术价值是不可磨灭、不可低估的。
除了在拜读古代文人墨客、文学大家的代表作品外,辗转于关于作者真伪的考证和激辩的争论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应该是系统的、严谨的和科学的,尽管有的问题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但致力于其中的学术专家、学者依然不会放弃探索的努力。
本章对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作者、内容、主题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考证,对历来争议颇多的文化热点问题再次作了说明和补充。四大名着的作者之再次考证,兰陵笑笑生何许人?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会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
群经之首《易经》:姬昌囚禁演周易之谜
《周易》即《易经》, 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民间又称无字天书。《易经》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周易》用两种方式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失。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根据这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
《周易》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周文王姬昌施行德政,发展生产,广纳贤才,在当时引起了其他诸侯的瞩目。商朝诸侯崇侯虎在自己的封地得知,西面岐山下的周文王在大行仁义之道,势力扩张的很快。崇侯虎不敢怠慢,连忙向纣王汇报。
纣王听后命令周文王觐见,随后将其囚禁监牢,一关就是七年。
周文王被囚期间,每日闭门待罪,便将伏羲所创的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并且作了卦爻辞,代表世间万物蕴藏的阴阳规律之变化。于是,形成了《周易古经》。
古籍文献《春秋》:作者孔子质疑
《春秋》作为古籍有着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事件。
几千年来,《春秋》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是《春秋》的作者是否为孔子所作,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春秋》由孔子所着。
周游列国的孔子,晚年回到鲁国集中力量把古代相传下来的文献加以整理,参考了大量各国的史书,着手编写了历史着作《春秋》。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直接指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另外,从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来看,诸侯割据争霸,礼法遭到践踏,孔子希望靠《春秋》以正名分,给诸侯、大夫以严正的褒贬,以安定天下秩序。孔子曾对自己作《春秋》一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思是说,后人知道我孔丘的,将因为这部《春秋》;后人责骂我孔丘的,也将因为这部《春秋》。
另一种观点认为,《春秋》并非孔子所着。
支持此观点的人指出,《春秋》诸多地方笔调不一致,风格不统一,可能是由鲁国各个时期的多名史官撰写而成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是孔子参与整理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后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和周王室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史官的记载略加修改编辑而成的。
《诗经》的形成:“孔子删诗说”质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由于《诗经》年代已久,关于其内容历代有“孔子删诗”之说,又有质疑和反对“孔子删诗”之说。
“孔子删诗”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零五篇。”这些文献都认为《诗经》是由孔子选定篇目的。
支持此论点的史学家认为,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多篇诗中选取305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十分可信的。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或者是删掉篇中的某些章节,或者是删掉章节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删掉句中的某些字。《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与删《诗经》相吻合。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他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所以,孔子只是对已经散乱的《诗经》进行了整理,用它来教育学生。
军事圣典《孙子兵法》:作者孙武质疑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经典的、影响深远的军事着作,在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武经七书》中被排列首位。然而《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不是吴国将军孙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
古籍《商君书》《韩非子》中都提到“孙吴之书”是指《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但没有说明其作者就是孙武。直到《史记》问世,司马迁才明确提出《孙子兵法》为孙武所着。《史记》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通过描述可知,《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前515年至前512年,全书共13篇。
后人对“《孙子兵法》为孙武所着”深信不疑。但是宋代学者陈振孙、叶适提出质疑:《孙子兵法》真是孙武撰着的吗?历史上是否真有孙武其人?甚至清人姚际恒认为《孙子兵法》为伪书。然而《汉书·艺文志》载,古兵法有《膑孙子》(孙膑)和《吴孙子》(孙武),区别清楚,本为两人,实无可疑。明代宋濂的《诸子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等着作认为,太史公其记事立言,翔实可靠,本传中所叙孙武、孙膑事明明白白。
史学界还存有一种意见,认为《孙子兵法》是由孙武与其门徒们共同撰着的。这与《论语》的创作如出一辙。即孙武讲学授徒,传授军事学术,其门徒耳受笔录,世代相传,最后逐渐地形成了有比较完整体系的兵法着作。
屈原诗中人物湘君湘夫人:娥皇女英原型之疑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湘夫人》抒发女子对湘君的爱慕,《湘君》则寄予男子对湘夫人的思念。然而,“湘君”和“湘夫人”究竟指代何人,却引起世人种种揣测。
《山海经》中有记载:“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庭之山,其上多黄……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后人便因“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而认为“二女”即“湘夫人”。如此便有了“湘夫人即尧帝之女娥皇、女英”之说。而《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关于“尧用二女妻舜”的记载,所以据此推论“湘君”便是舜。但有不少赞同“湘夫人即娥皇、女英”的人对“湘君即舜”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从屈原以往的作品中皆能看出他将舜帝堪比天神,而不是湘水之神。“湘君”就是一个思念着娥皇、女英的湘水之神。
也有人认为,“湘君”即娥皇,“湘夫人”即女英。“湘君”与“湘夫人”分别是尧的两个女儿。此说源自《山海经》。不同的是,将“湘夫人”一人代之以娥皇、女英变为“湘君”“湘夫人”共代之。
而从《湘君》中的“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和《湘夫人》中的“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来看,明显表达的是对异性的思念与爱慕。所以,将“湘君”与“湘夫人”理解为娥皇、女英两女子的说法也遭到了驳斥。
琴歌《胡笳十八拍》:
创作者是蔡文姬还是董庭兰
琴歌《胡笳十八拍》是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描写主人公饱受战乱之苦,抒发爱国思乡之情、骨肉分离之亲。千百年来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珍品,深受人们喜爱。
据传《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东汉着名文学家蔡文姬。蔡文姬,名琰,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蔡邕的女儿,在文学和音律方面有造诣。战乱的时代,蔡文姬被南匈奴掠去,因思念故乡加上自己的音乐天赋创作了《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歌词分为十八章,一章为一拍。其中既有“乱离”背景的描述,又有思乡之情的惆怅。《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现代学者郭沫若对《胡笳十八拍》中歌词加以考证,也断言非蔡琰莫属,并称赞说:“这实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然而,自唐以来,有学者对蔡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提出质疑,认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唐代着名琴师董庭兰。
唐代进士刘商《胡笳曲序》(《乐府诗集》卷五十九转引)序文曰:“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邕有旧,遣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从序文中“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推断:《胡笳十八拍》乃唐代琴家董庭兰(即董生)所作,是为据。
琴歌《胡笳十八拍》作者到底是谁?这一问题的讨论自唐代至今,文学界见仁见智,音乐界也未有定论。但无论作者是蔡文姬还是董庭兰,抑或其他人,都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喜爱和推崇。
古代预言《推背图》:宋太宗为何不禁反推广
《推背图》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政治预言书,据传是唐朝太宗皇帝时期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着,本来是用以推算大唐国运的书籍。相传李淳风某日日观天象,得知武后将夺权之事,于是一时兴起开始推算起来是否属实,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命运脉络。袁天罡见状推了李淳风的背一下,神秘地说道:“天机不可泄露。”于是李淳风再没有敢继续推下去。但《推背图》却因袁天罡这一推而得名。
《推背图》最初并没有得到重视,但经过几百年的见证,上面所写口诀竟与真实历史有八分切合,这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胆战心惊,一直将其列为禁书。但是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时代,《推背图》不仅没有遭禁,反被大肆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