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国考古专家关于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圈定,比较认同四个地点。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蒙古国杭爱山;三是位于宁夏的六盘山;四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
在《元史》中,成吉思汗及元朝皇帝们的埋葬处,被写成“起辇谷”三字。一代代学者们推敲之后,认为即今天的“克鲁伦”河,但地表上并没有封土或其他陵寝遗痕。
另外,位于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很重要,并不仅仅是先祖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的灵棺中有很多秘密。1954年大祭灵时,曾开过棺,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眼看过,里面确实有部分人骨。
末代蒙古王爷奇忠义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当时是夏季,气候炎热,遗体不可能运出很远,秘葬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可能性很大。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于是,人们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人守护。
日本侵略中国时,为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把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4月1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移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现在,成古思汗陵还分别供放着成吉思汗的夫人、胞弟,以及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和其夫人的灵柩。
成吉思汗真正的秘葬地,对于世人来说也许将一直是个谜。如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世人公认的成吉思汗陵地,几百年来,人们在这里进行公祭活动,国内外的蒙古人每年也都到这里来进行祭祀。
乾陵石像无头颅:墓前的外国使臣像之谜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乾陵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西两侧,整齐地排列着61尊石像,其中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些石像身高在1.5~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体形健壮。他们双足并立,两手前拱,身上的装束不尽相同。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没有头颅。
乾陵61尊无头石像无不让人心生疑虑:这些石像为什么会伫立在乾陵墓前,他们为何没有头颅?
相关专家曾对61尊石像的装束进行过研究,这些石像大多身穿圆领紧袖的右衽或左衽武士袍,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不同。由此可推断,这些石像当中大多是唐代周边的少数民族。另外,从这些石像们双手所持的“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用来记载要禀报的事)和部分石像佩戴的“玉袋”(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都督、刺史随身携带的装官印的袋子)可猜测,他们是唐朝为官的少数民族大臣。
据《陕西通治》记载,乾陵石人群像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特使。葬礼过后,武则天为纪念这件事,命人刻石像立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两侧,象征着唐王朝的国威以及和这些边境民族的睦邻友好关系。
至于石像为什么会没有头颅,今天也存在多种猜测和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的群像,觉得有辱自己的尊严,就把石人的头砍掉了。
另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一个外国使节后代到乾陵发现他的祖先在给大唐的皇帝守灵,有失国格。所以造谣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粮食都糟蹋光了。要保护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人的头敲掉。当地农民一气之下把石像的脑袋都打碎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部分石像在明朝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中被毁,其余的很可能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之中。
时至今日,乾陵前的无头石像依然赫然伫立,可惜已经没有人能真正完全理解它们了。
红崖天书最神奇:沧桑古印迹,悬疑数百年
在贵州省关岭县的红崖山上,有一块长100多米、高30多米的浅红色绝壁,上面刻有20多个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既像文字,又像简单的图画,后人称其红崖天书。
红崖天书最早是明代诗人邵元善发现的,他在游玩间途经此处,发现了红崖山上这些奇异的符号。他还为此作诗一首:“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称走飞象。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至此,红崖天书才为世人所知。
这里,诗人将天书与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的传说结合起来,讲述了诸葛亮在崖壁上教人图谱的故事。清代田雯的《黔书碑》说“黔永宁有诸葛公碑”,指的就是红崖天书。因此,人们都认为红崖天书是诸葛碑。
清代咸丰年间,郑宣辉、张焕文等人对诸葛碑的说法表示质疑。学者邹汉勋认为红崖天书“当为殷高宗伐鬼方还经其地纪功之石”,并将符号的含义作如下解释:殷高宗攻克鬼方之后,东还经卤,此地郡长归顺,殷高宗又兵分两路,东进义播,南去自由。
还有人认为红崖天书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留下的记功碑文。清代庄善认为天书形成时期应是《山海经》中提到的上古赤水古国。
从天书发现的年代来看,最早是在明嘉靖年间。有学者根据历史得出天书的内容是明建文帝颁布的一道伐燕诏檄。文中列举了燕王朱棣的罪状,号召天下臣民讨伐燕王以拯救社稷,而用天书的形式发布檄文是当时的一种文字隐晦手段。
更有学者认为,红崖天书本是一种少数民族的文字。清代学者赵之谦认为是“苗民古书”。因关岭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天书非汉族文字的说法也是有可能的。有彝族学者提出天书是原始彝族文字。彝族学者认为,当地自古有祭神的习俗,天书很可能是用来驱鬼辟邪、祈福消灾的符。
最后,一部分考古专家认为,红崖天书非人工笔迹,而是大自然形成的纹饰。红崖山上的岩石矿物质经过风雨的冲刷,便会显现出一些自然的花纹和印记,所以这些看似奇异的符号实则是自然形成的结果。
多年来,无数的学者致力于红崖天书的研究和破译,但是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如今,红崖天书依然色泽如新,字迹清晰,而其中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秘密和玄机,只能留待后人进一步研究。
史海拾遗:中华远古文明探源
中华文明是历史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形态,也是人类历史上仅存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国地域的整体性影响着历史文化的走向和统一,古文明的开始正是在此情况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鼎盛的。
研究东方古国文明,其产生条件与其他古代文明有着显着的区别。出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的远古人类,在中华大地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史前文化。
1.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主要区域在河南西部、陕西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南达汉水中上,北至河套地区,西及甘肃渭河上游,东至山东。
半坡遗址是典型的仰韶文化的代表村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人员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发现了这片古文明土地,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考古资料。
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从村落复原的面貌上来看,这里的房屋建筑大多呈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式,房屋的结构由环形的柱群构成,墙壁则是用植物的根茎混合泥土修葺而成。生活在此地的古半坡人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从事手工劳动,在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半坡人已经能够使用石器、弓箭等生产工具来进行狩猎活动,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半坡人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文化,从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当时文化的有力见证。在以半坡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鱼纹是主题花纹。彩陶盆口采取等距离的四方八位式分割,盆壁上画有人面和鱼纹,两个网格纹,呈对称分布。
人面鱼纹彩陶盆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盆上的图案线条清晰流畅,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抽象的意义。有学者认为,“鱼纹”和网格纹饰与当时半坡人的狩猎、耕作有关,表示古人用网捕鱼的生活场景;还有的学者认为纹饰象征着天文历法,更有人认为是权力的象征。总之,这种神秘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其纹饰符号以其神秘性和独特性引起无数人的猜想。
2.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河姆渡文化形成于公元前5000~前3300年。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遗骨、木矛、骨哨、石头弹丸等工具,由此说明狩猎在当时社会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当时的家畜饲养业也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农耕生活的经济补充。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以骨质器具数量最多,制作精巧耐用,最引人注目的农具是以水牛肩胛骨制作的骨耜。
河姆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代表了中国古文明的发展主线和趋势。
3.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形成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红山文化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晚期则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红山文化内涵丰富,其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龟、鸟、兽等玉器。其中,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出土的碧玉龙形状富有动感,周身卷曲,头部高昂,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
4.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距今4150~5250年,是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古代文明,因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的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范围广阔,内涵丰富,遗址密集。
良渚文化遗址的分布是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形状,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长江,其范围包括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中出土的文物中,数量最多、最具考古价值的要数玉器。经考古人员研究发现,古代的良渚人喜欢佩戴玉项链、玉珠、玉璜、玉镯一类的饰物,而贵族则佩戴更多的玉器饰物。在浙江省余杭县反山王陵第12号墓出土的玉琮,外圆内方,通体黄白色,夹杂不规则的紫红斑纹,玉体的凹槽上下各雕刻有人兽复合的面像,面像由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刻而成,工艺精湛。该玉琮堪称良渚文化玉器之首。
良渚文化大概持续了1300年,此后再无该文化的任何踪迹。如此规模庞大的文化在历史上神秘地消失了。
5.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形成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此阶段生产技术有了显着的发展和提高,原始文明进入了铜石并用的后期时代。
龙山文化时代的制玉业十分繁荣,当时已经多选用具有美丽色泽和温润质感的软玉为玉材,工序分为裁料、成形、打孔、施纹饰和打磨抛光等,技术工艺精湛。
龙山时代的进步还表现在居民建筑上。龙山时代的建筑多为长方形房屋,并设有双室、多室、套间,这种分室寝居的现象反映了古代居民家庭生活和婚姻形态的进步,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6.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距今3000~5000年,分布于川西平原东北部,东邻龙泉山脉,西接岷山山脉南麓。这里是天府之国的中心。
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曾说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句中似乎道出了巴蜀文明流传的时间,如今考古专家通过对其文物的考证,证明了文化跨越的时间涵盖了距今3000多年的岁月。
根据考古专家的推测,当中原地区进入奴隶制国家时期,建立夏代的同时,这里就是早期的蜀文化时期。当时川西平原水泽丰富,地域广阔,从岷山等地迁徙而来的蜀人与当地土着人融合,形成了蜀人氏族部落群体。蜀人在此地耕种,驯养鱼凫捕鱼,并以鱼凫为图腾,因此蜀人部落也被称为鱼凫王国。
巴蜀文化鼎盛时期,青铜冶炼和黄金制作工艺十分发达。出土的青铜人像是蜀王的象征,其次小一些的青铜人像则代表各地族群的首领。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的金沙村有一处金沙遗址,曾出土了一千多件珍贵的金器、玉器、石器、青铜器以及象牙制品。考古专家称金沙遗址是古蜀文化的重要发现之一。
商末周初时期,巴蜀文明日渐衰颓,古蜀国都也被废弃。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蜀王在北伐的途中也被秦军杀害。古蜀国从此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