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以及在敦煌出土的《历代法宝记》记载:相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为达摩的高僧从印度来到中国,将其教法传授于中国。为此,梁武帝还特地派人到建业(今南京)迎接达摩。后来达摩离开梁国而渡江到了北魏。他在游览嵩山的少林寺之后感叹此地为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在这里弘扬禅法,还将自己的《楞伽经》传授与寺中之人。由于他的禅法不被当时的佛教信徒看重,达摩就创制了中国禅宗和少林功夫。高僧达摩也因此成为少林武术的鼻祖,后人尊称其禅宗祖庭。
关于达摩祖师之说,多年来在学术界一直持有争议。北京大学的教授张传玺就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名为《少林功夫与菩提达摩无关》的文章。这一论辩给予“少林武术源自达摩”一说以强有力的批驳。安阳师范学院的马爱民教授经过多种渠道考证,也认为达摩不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马爱民在研究之后说,少林武术的真正鼻祖是一位叫稠禅师的武僧。他在到达少林寺之前就有一身武艺,多年后成了少林寺的第二代方丈,并且将其武艺传授与少林弟子。
真正把达摩与少林武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易筋经》,但是《易筋经》里的说法缺乏可信度。
西游圣僧唐三藏:太宗原意不西行
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人们大多都认为,唐僧是受唐太宗之托并且在隆重的告别仪式之后才踏上取经的路途的。然而,小说与历史是有很大出入的。事实上,唐僧西天取经的计划最初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支持。
唐僧原型为唐代僧人玄奘。由于佛经的原文都是梵语,因此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就出现很多的争论。中国佛教的各家各派也就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论林立起来。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玄奘深感异说纷纭而无从获解。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决心远赴印度,将正确无误的佛经传入中国。
然而,如此重大意义的西行,却没有得到唐太宗的许可。原因是玄奘准备到天竺取经之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继位。由于朝廷换届,国家尚不稳定,唐朝的政治环境还处于动荡之中。唐太宗当时对外并不主张开放,以免对政局的稳固与加强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国家环境并不安宁的时候,玄奘向唐太宗要求到印度寻取真经的愿望就遭到唐太宗的拒绝。玄奘几经说服都没能取得唐太宗的支持。
然而,玄奘并没有因此罢休,唐贞观三年八月,26岁的玄奘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唐太宗曾经多次下令通缉捉拿玄奘,都没有成功。
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唐玄奘终于到了天竺。他在此地取经学经,一待就是十几年。玄奘回到大唐后,唐太宗为他的事迹所感动,在玄奘请罪的时候赦免了他,还为玄奘加官加冕,然而都被玄奘婉言拒绝了。玄奘从此便在中国大地上传授真经,教诲众人,普度众生。
初唐四杰骆宾王:讨檄兵败无踪迹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83年,骆宾王在其老家浙江的临海县当县官,这一年冬天,长期病态的高宗扶鸾而去,遗诏立太子李显为皇帝。高宗在位的时候,武氏已代替高宗掌握朝政达几十年,她废长立幼,以便自己独掌大权。为了巩固皇权,她下令排除异己并大肆诛杀唐室勋臣,并设立间谍机构,当时人人以告密自卫。整个帝国陷入了惶惶不安之中,这时的骆宾王亲眼目睹了武氏集团犯下的种种恶行,心中愤懑不已,于是联合当时仍握有兵权的徐敬业准备起事伐武,并作了《为徐敬业讨武瞾叫檄》檄文,确立了“拥戴李显,匡扶唐室”的政治主张。后因徐敬业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被武则天派兵围剿。
公元684年,历时仅三个月的起义在扬州城下宣告失败。当天晚上骆宾王、徐敬业等准备连夜坐船逃亡高丽,由于徐敬业的部下叛变,徐敬业被杀,随后骆宾王的去向也不为人所知。
《资治通鉴》明确地记载了起义军失败后徐敬业、骆宾王被叛军诛杀的场景;《旧唐书》也肯定了诛杀骆宾王的事实。但在《新唐书》中记载,骆宾王在兵败后逃跑了。
在武则天死后,李显即位,为了表扬骆宾王为大唐江山作出的牺牲,他下令郄云卿在全国各地搜集有关骆宾王的诗作,并要求对其兵败后的下落作出严密的调查。起初郄云卿认为骆宾王可能已被叛军诛杀,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得到的线索越来越多,他便提出了逃跑这个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骆宾王出家。初唐着名诗人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碰到一个老和尚替他对了两联妙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据说此人就是骆宾王。
2005年,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播出专题片《骆宾王》。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骆宾王研究专家骆祥发向媒体公布了自己这么多年研究骆宾王下落的结果,他说骆宾王兵败被诛杀的论证值得怀疑,因为官方的史册就出现过两种不同记载,这本身就值得商酌。他提到在他家的宗谱上面有关于骆宾王逃出后隐身在江苏南通一带,辗转一段时间后,客死南通、埋骨黄泥口的记载,终年70岁左右。
唐代诗仙李太白:死因扑朔难定论
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关于李白的死因,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搜集各种说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年老体衰,饮酒过度所致。李白一生唯有酒与其常伴,是酒让他孤寂的心灵得以抚慰。从李白的诗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中,足见酒对于李白是何等的重要。《旧唐书·李白传》中记载:“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第二种说法因病去世。晚唐着名文学家皮日休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郭沫若在其《李白与杜甫》中称:“李白从夜郎释放回来,曾游览金陵,肯定往来于宣城和历阳之间。”
当时李光弼镇压叛军,李白欲从军报国,可惜行至金陵便旧病复发只能返回,第二年死于李阳冰处,逝前作《临终歌》。
第三种说法“捞月而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言:“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种说法很可能只源自传说,不足为信。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直接而彻底的证据,但是李白的死与其参与李璘谋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因此而被流放夜郎,后遇赦,不久便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正史《旧唐书》中关于李白死因的记载符合当时的情况。李白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的不得志,让他唯有饮酒以解忧。从《临终歌》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白对生命的感叹和对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另外,李白从军讨伐安史叛军在正史中并没有提到,所以不足为信。
王安石与苏东坡:假宿怨和两相亲
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年轻有为的朝臣栋梁。北宋年间,二人身不由己地陷入变法革新的党派之争中不能自拔。政见上的背道而驰,使王安石和苏东坡在官场中针锋相对。许多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因此大做文章,把二人说成不共戴天的仇敌。
当时,王安石是坚定不移的变法派领袖,而犹豫不定的苏东坡眼见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常被贪污腐败之人利用,成为盘剥百姓的工具,对王安石激进的改革作风不能苟同,于是走上了积极反对变法的道路。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准备变更科举制度,请求兴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罢除诗赋等科目,专以经义、论、策来考试。苏东坡随即上《议学校贡举状》,论述贡举之法行之百年不可轻改,得到宋神宗的召见。王安石对此极为不满。
之后,宋神宗想让苏东坡编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强烈反对:“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异,别试以事可也。”当王安石得知神宗打算任用苏东坡当谏官时,更是极力阻止,并派苏东坡去做府推杂事的小官。
苏东坡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又呈上《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神宗皇帝书》,直言反对新法。而最令王安石忍无可忍的,是苏东坡的《拟进士对御试策》,其中提到“晋武平吴,独断而克;苻坚伐晋,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功异”。苏东坡借此含沙射影地批判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不顾阻挠的“独断专行。”
王安石怒不可遏,向神宗谏言:“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请黜之。”几天后,他又对神宗说:“如轼者,不困之使自悔而绌其不逞之心,安肯为陛下用!”恰巧朝中有人告发苏东坡兄弟运父灵回乡的过程中偷运私盐,王安石立即下令彻查,并拘捕了相关人员审问。虽然之后查明此事实属诬陷,但经历了这一次又一次的交锋,苏东坡自知已无法再在朝中待下去,于是请求外放,出任杭州太守。
此时朝中反对变法之声仍旧不减。王安石在遭逢诬陷之冤与丧子之痛后,罢相辞官,回到江宁老家。
元丰初年,王安石的“朋党”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向神宗皇帝上奏,说苏东坡“谤讪朝廷”。神宗震怒,传旨将苏东坡逮捕入狱。不久,苏东坡被定罪候斩。除其弟苏辙外,满朝文武无人敢为他求情。
此时王安石身在江宁,待他得知苏东坡罪名已定,性命危在旦夕。想到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而苏东坡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王安石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赶至京城,将自己的亲笔书信呈给神宗皇帝。信中说道,目前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切不能因为苏东坡写了一些不中听的小诗就错杀良才。神宗皇帝对王安石敬重有加,看过信后觉得颇有道理,便下旨释放苏东坡,将他贬到黄州。
元丰三年,苏东坡奉命从黄州移居汝州。途径江宁,想起隐居于此的王安石,深为过去王安石不计前嫌冒死相救而感动不已,于是趁此机会专程拜访,以消除多年的隔阂。王安石听说苏东坡来到江宁,马上披蓑衣戴斗笠,骑着瘦驴风尘仆仆地赶到渡口与苏东坡相会。两人在江边煮酒和诗,通宵达旦。此后两人同游数日,畅谈甚欢。
事实上,王安石和苏东坡从未成为真正的敌人。政见上不可调和的矛盾,仅仅在于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绝不存在对错之分、忠奸之别。王安石与苏东坡,于文学中的相互钦佩,于政治上的彼此宽容,使多年的官场恩怨最终烟消云散,成为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亲”的典范。
风流才子唐伯虎:我与秋香本无缘
唐伯虎又名唐寅,明朝人,博学多能,吟诗作画样样皆通,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我们印象中唐伯虎妻妾成群,家财万贯,少年风流,又有“唐伯虎点秋香”这样美丽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唐伯虎是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呢?
唐伯虎出身商贾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在其29岁时参加乡试中解元,民间有称唐伯虎为唐解元就因此而来。30岁赴京参加会试,却无端因科考舞弊案牵连,唐寅心灰意冷誓不踏入仕途。就在人生失意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又与其反目。就在唐伯虎最绝望的时候,结识了苏州名妓沈九娘,但天不遂人愿,沈九娘不久于人世,唐伯虎悲痛欲绝,发誓再不续弦。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最早出自明代王同轨的小说《耳谈》,但是故事的主角不是唐伯虎而是苏州才子陈元超。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风流倜傥,无意中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嫣然一笑,遂暗生情愫。所以,唐伯虎点秋香实为“陈元超点秋香”,但是冯梦龙将其演绎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这样的故事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唐伯虎生活在明朝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苏州恰是各种经济、文化汇聚地。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叛逆,他们期望得到精神的自由、思想的反传统、礼法的不拘束,而唐伯虎本身具备这些特点,所以各种文艺作品都把一些不拘礼法形象的蓝本演绎成唐伯虎的故事。
而故事中的秋香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生活在明朝中期,但是她的年龄至少要比唐伯虎大20岁。秋香实名林奴儿,是金陵名妓。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与秋香接触过的人其实是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按年龄推算,秋香和沈周这两个人相仿。据《金陵琐事》记载,秋香曾拜师沈周学过画,有词《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为证。
抗金英雄岳飞传:岳母刺字是误传
岳母刺字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然而,岳飞背上是否刺有“尽(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呢?如果有,真的是岳母亲手刺上去的吗?
史书对岳飞背后的刺字作出了记载。《鄂国金佗粹编》第九卷《遗事》中记载:“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沦失盗区,音问绝隔。先臣日夕求访,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之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小为念也。’乃窃遣人迎之,阻于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后归。先臣欣拜且泣,谢不孝。”而在《宋史》第三百八十卷《何铸传》中描写岳飞被审问的时候提道:“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深入肤理”说明“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已在岳飞背后多年,而岳飞的母亲要求他为国家效力,其间托人转告,勿念家中老小,并未提及刺字一事。
那么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到底是谁刻上去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