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59章 名人逸事轶案——鲜为人知的名人们的另一面 (1)

第59章 名人逸事轶案——鲜为人知的名人们的另一面 (1)


历史人物之所以被人铭记,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这些名人为中华民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上的名人众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同的成就,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他们仍旧功不可没,他们的名字仍旧响亮。

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无论是古代文学家、思想家还是科学家,也无论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传记中的名人,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事迹供世人传颂、为后人评说。或褒或贬,或扬或抑,或众说纷纭,或扑朔迷离,总之,名人的身后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热门话题。

或许很多的名人红得早已让人起腻,但他们光鲜的背后隐藏着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却成为众人期待答案的谜。

本章的轶案故事都是围绕历史上的名人而展开的,在阅尽名人的着作、成就及辉煌史之后,这些名家身世探奇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或许能为我们增添一种别样的趣味。

神秘文人鬼谷子:神秘面纱难以揭开

相传鬼谷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姓王,名诩。关于他的出身,民间有很多传说,有人说他是村夫庆隆和东海龙女的儿子,又有说他是道教的洞府真仙的传说。传说虽不足信,但鬼谷先生的神秘面纱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人们最早了解《鬼谷子》是从《隋书·经籍志》中得来的,但是此书的历史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鬼谷子到底有无其人?

在史料中一些直接记录鬼谷子的文献材料很少,但是间接提到他的却很多,其中《史记·苏秦列传》提到,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又有《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张仪这两位纵横家都曾师承鬼谷子;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圣人不朽,时变自守”,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司马贞在其《史记索隐》中说的“圣人不朽,时变自守”引自鬼谷先生名作《鬼谷子》。《史记》探究历史的态度和真实性我们无须怀疑,从中我们可以对鬼谷子有一定的了解。

鬼谷先生的重要学说是纵横之术。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时期大臣主父偃曾学纵横术。博学奇儒王充也曾学习纵横之术,并称此术开山祖师乃鬼谷先生也。这就说明在汉代人们对纵横之术的理解也来自鬼谷先生。

西汉刘向、汉魏蔡邕、魏晋皇甫谧、东晋郭璞和王嘉、南朝陶弘景、唐代李善等都在各自的着作中间接地提到过鬼谷先生。

可见,鬼谷子并不是传说中的神仙,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他用鬼谷子这个名字?有说因其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其实这类似于笔名,不愿意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故而以“鬼谷子”自称。

儒家圣人孔子:身世迷离难定论

被后世人们尊称的“至圣”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他的出身一直以来都没有确切的定论。孔圣人的出身大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说孔子是“私生子”。《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蔡尚思主持编着的《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提到孔子的母亲颜氏一直向孔子隐瞒有关其父的情况。孔子也曾对弟子们说“吾少贱也”,可以得出孔子是私生子并不是空穴来风。

二说“不合规矩的野合”。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因其脚有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再生孔子。司马贞《史记索引》记载:“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三说“祈求赐子”“梦孕而生”。据《论语撰考谶》称,孔子是黑帝之后,“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在这本书里还提到有关颜氏在梦里怀孕生下孔子的说法。这些说法只是为了增加神秘色彩,在当时也有一定的作用。

东汉宦官蔡伦:发明家服毒自尽质疑

蔡伦在永平末年被选中入宫做太监,年仅13岁。虽说年幼,但他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因此深得内务总管的赏识,被提拔为黄门侍郎。由于他经常接触王公大臣及后宫嫔妃,久而久之,就卷入了后宫的明争暗斗。

汉章帝的皇后窦氏因为不能生育,所以凡是有嫔妃生了皇种,她就极为嫉妒,暗地里想法设法与这些嫔妃争斗,以维护自己的地位。蔡伦迫于窦皇后的淫威成了帮凶。为了杀一儆百,她第一个下手的就是太子刘庆的母亲宋贵人,于是就指示蔡伦诬陷宋贵人蛊惑皇帝,宋贵人被贬黜,太子刘庆被废为清河王;后来又威逼梁贵人,把尚在襁褓中的刘肇认做自己的儿子,并让皇帝立刘肇为太子。

蔡伦因为协助窦皇后拔掉了其“眼中钉、肉中刺”,被加官晋爵。公元88年,章帝驾崩,10岁的刘肇即位,窦太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蔡伦被委以重任负责陪伴小皇帝,必要时可以参与国家大事。

十年之后,窦太后去世,蔡伦投靠了刘肇的皇后邓绥。邓皇后喜欢吟诗作赋,因此她需求一个比帛纸质地好的纸张来写字作画。蔡伦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在总结先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了造纸术,受到皇后等的高度赞扬。

就在蔡伦还沉浸在自己发明的喜悦当中,汉和帝刘肇英年早逝,留下邓皇后和不满两岁的幼帝。后幼帝不幸夭折,邓太后决定立自己的皇侄子刘祜为太子。这个消息对蔡伦很不利,因为刘祜就是当年被窦太后和蔡伦陷害的清河王刘庆的儿子。但由于邓太后掌握大权,蔡伦深受其宠,被封为“龙亭侯”,发明的纸也称“蔡侯纸”,邓太后还给他一个官职长乐太仆。

然而,就在他权倾朝野的时候,邓太后病卒。安帝刘祜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反攻倒算,于是蔡伦被革职查办。蔡伦深知死罪难免,就选择了服毒自尽。

东汉书圣王羲之:终老之地引争议

书法大家王羲之,别号王右军,有“书圣”之称。他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史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但是兰亭一会两年之后,王羲之因失意于政治遂称病辞官,至此杳无音讯。关于王羲之到底终老于什么地方,史学家各持一言。

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称病离去后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当时的绍兴因得益于发达的农田水利工程,山清水秀,人物风流,王羲之深深地被这里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后来王羲之又在这里做官数年,因此人们认为王羲之终老于此较合情理。《绍兴县志》中有记述,王羲之的后人隋代高僧智永在绍兴云门山为其先祖扫墓。但是反对者认为,王羲之向往绍兴的风土人情终老于此,本身就是一个猜测,另外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绍兴之墓就是其先祖王羲之。

另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的终老之地在诸暨苎萝。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也有《晋书·孙楚传附绰》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的好友,既然提到其为王羲之作碑文,又有“会稽志”的证实,这个说法应该比较可信。但是人们持怀疑态度的是《晋书》中的“王”是否是指王羲之,有待考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嵊县金庭是王羲之的终老之地。随着对王羲之终老之地的考究,赞成这一观点的学者日益增多。《浙江通志·名胜》记载,王羲之的好友许询在得知友人隐居金庭后,就搬来和王羲之做邻居,于是王羲之就葬在金陵的孝嘉乡济庆寺。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这里面的“王”“许”就应该是王羲之和许询。另外,还有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记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从王羲之后人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中有明确的记载,王羲之病逝后,他的子孙因为其喜欢金庭的风土,就把他埋在了后世子孙王鉴的宅第附近。金庭是当时很多崇尚隐居的人喜欢去的地方,有道家七十二洞天之称,王羲之辞官后在金陵隐居终老也是极合情理的。

古代神医访华佗:国籍原本非中国

古代着名的医学家华佗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史载生于公元108年,卒于公元208年,享年近100岁。他医术高超,精通内科、针灸和外科手术,发明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创造了健身操五禽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然而,国学大师陈寅恪宣称:华佗并不是中国人!他的证据主要为以下两点。

其一,“华佗”二字古音与印度梵语“药”的译音相近。译音“阿伽陀”省去“阿”字,“伽陀”与“华佗”音相近。华佗的本名为“敷”而非“佗”,当时民间把华佗比附印度神话故事,因称他为“华佗”,实以“药神”视之。当时印度神话在民间传播。其实,华佗的真名应该叫“元化”和“敷”。

其二,华佗的原型可能曾在中国存在,是沛国谯县一带人。但此人后来变成了“华佗”则完全是将印度之“佗”(药王神)强加给了这位中国人。日本学者松木明知则认为,“华佗”二字是波斯文的谐音,其含义为主或神。所以华佗不是人名,而是主君、阁下、先生的意思,引申到华佗的职业应是“精于医术的先生”之义。同时,他指出,波斯(今伊朗)国人经“丝绸之路”而东渐,华佗即经此路而游学徐土(今徐州)的波斯人。

三国书法大家钟繇:为学书法掘墓盗书质疑

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钟会。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着称。

钟繇的书法成就被人称颂,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和流变都有重要作用,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书史之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书法家,早年竟然为了学习书法而“掘墓盗书”,做过盗墓贼。只是他盗墓的原因不是贪图古墓中贵重的随葬品,而是为了寻求东汉末年书法家蔡邕的《笔势》。

蔡邕一生精于书法,是“飞白体”的创始人,《笔势》是蔡邕所着的关于书法理论的一本着作。对于蔡邕的成就,钟繇十分仰慕。蔡邕被杀后,这部凝结他毕生书法心得的《笔势》辗转落到曹魏时期一个叫韦诞的人手里。

韦诞是当时着名的书法家、制墨家。钟繇和韦诞同殿为臣。一次,他到韦诞家做客,发现其家藏有蔡邕的遗墨,欣喜若狂,不惜千金要买,但韦诞视其为心之最爱,绝不相让。由于求之不得,钟繇便对此事耿耿于怀。后来,他得知韦诞死后将遗墨带进了坟墓,不禁起了歹心。他重金收买盗墓贼于黑夜偷偷挖掘了韦诞墓,将蔡邕遗墨盗出,自此据为己有。

之后,他发奋研读、练习,终于学习到蔡邕书法的精髓,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然而,他夜盗同僚之墓这种偷鸡摸狗的勾当却成为他一生洗脱不掉的污点,为后人所诟病。然而,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钟繇置自己朝中大臣、名士的颜面于不顾,为了一本书法着作而让人盗挖同僚的墓冢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钟繇盗墓得蔡邕遗书的故事,见于一本叫做《志林》的书。这本书成书于西晋时期,作者是当时的名士虞喜。《志林》遗书不过是笔记而已,虞喜也不是专攻历史的学者,因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唐人张彦远在一本书名为《法书要录》的书中写道,钟繇的书法得传于蔡文姬,而蔡文姬自然是学自其父蔡邕,这种说法似乎更合乎情理。

此外,从时间上看,韦诞卒于公元253年,钟繇卒于230年,当然不会出现钟繇盗韦诞墓的怪异之事,可见《志林》中记载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钟繇书法效法蔡邕,因此后人牵强附会编造了这个钟繇盗墓的故事。

禅宗祖庭达摩僧:与少林武术本无干系

关于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是谁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新派武侠小说中,少林派被奉为武学正宗,达摩和尚也被认为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由于武侠小说的潜移默化,达摩祖师创立了少林武术这一说法可谓家喻户晓。但实际上,达摩与少林武术并无关系。

在我国佛教史上,大多数大德高僧都有正史记载,但是达摩却找不到丝毫的踪影,并且从《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开始,包括《旧唐书》《景德传灯录》等着作中,均没有任何一处提到达摩与少林武术有关的记载。

海外的武术界一般都认为达摩是少林拳法的创始人。达摩是印度人,属婆罗门族大乘佛法一派,全称为菩提达摩,传说他来到中国之时已经150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