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58章 文化艺术疑案——皇皇国粹中有几多真假虚实 (3)

第58章 文化艺术疑案——皇皇国粹中有几多真假虚实 (3)


但是,有学者提出,在元末明初不会出现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水浒传》最原始的脚本应是郭勋的百回繁本《忠义水浒传》,是由郭勋及其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据考证,郭本《水浒传》中的一些地名均为明代建制。

《水浒传》成书是在明嘉靖十一年到十二年间,而嘉靖时期还没有公开署真名于小说的卷端的先例,所以施耐庵并非真实姓名。

二是罗贯中作者说。另一种说法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

论者认为,罗贯中先创作了《三国志演义》,后创作了《水浒传》。现代历史学家罗尔纲着文《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着者和原本问题》也认为作者是罗贯中。而且还认为施耐庵本是罗贯中的老师。罗尔纲将《三遂平妖传》和《水浒传》两书作了对比发现,《三遂平妖传》中有13篇赞词插入到了《水浒传》中,这种情况表明只有同一作者的着作才会如此。

关于罗贯中为《水浒传》作者的说法,明神宗傅师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中也有记载。

罗贯中撰写的长篇小说除了《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外,尚有《隋唐志传》及杂剧《风云会》等。罗贯中生年约元天历三年,卒年约为明建立二年。认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年间的学者否认罗贯中是其作者,因为嘉靖年间,罗贯中已去世一百多年了。

三是施作罗编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浒传》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共同完成的。持此说的学者认为,《水浒传》所见最早本应是天都外臣序本,其题署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代藏书家、目录学家高儒在《百川书志》中有着录曰:“《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据此,《水浒传》可说是施耐庵搜集,罗贯中编着,二人合作完成此书的。

古典鸿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质疑

文学名着《红楼梦》是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高峰,不仅在中国文坛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艺术价值,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大多数人认为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写,而后四十回则是高鹗续写的。有关史料《八旗画录》《八旗艺文编目》等有记载。自清代到近代的一些文人学者都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然而,近代的红学专家经过研究,透过对历史资料的辨析,认为《红楼梦》应该还有一位原作者。于是,红学专家在《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上发生了争论。

脂砚斋在庚辰本第十三回中有一条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年定的,如果作者是曹雪芹,那么脂砚斋在评书时是不会问出“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这样的问题的,况且根据年龄的推算,曹雪芹当时也才十几岁,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文学名着。

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来看,似乎隐藏着一位原作者。在《红楼梦》自述中有这样一段:“……空空道人因空见色,自色生情,……遂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目,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其中暗藏着《红楼梦》的原作者是空空道人,即情僧。而曹雪芹只是对该书进行批阅、增删的加工工作。在《红楼梦》甲戌本第十三回中也有批语“命芹删去”,更加说明了《红楼梦》本是有一个原作者,还有一个是进行批阅和增删工作的编着者。

另外,在其他早期的《红楼梦》版本中,有程伟元、戚蓼生和高鹗等人写的序,而未肯定曹雪芹是作者。程伟元在其序中说:“《红楼梦》小说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于何人,唯书内记曹雪芹先生删改则过。”

近代红学专家学者对《红楼梦》的原作者进行了推测。他们认为,《红楼梦》原作者的年龄应比曹雪芹大十岁左右,辈分比曹雪芹高一辈。而对原作者“空空道人”也作了分析,古人评书者大都讳莫如深,只用化名代替,而在写曹雪芹时直书其名,不是没有原因的。经研究,《红楼梦》原作者可能是一位戴罪的朝廷命官,后来处于被削职隐匿民间或出家为僧的境况。

古代奇书《金瓶梅》:

作者兰陵笑笑生之真人揭秘

《金瓶梅》问世时,作者并没有署上真实的姓名,只是注明“兰陵笑笑生”。然而,兰陵笑笑生是何许人?迄今仍无定论。

史料记载,晚明时期有人提出了《金瓶梅》为“某大官家中的教师绍兴老儒”“金吾戚里门客”“某孝廉”等所作,但这些说法并未引起重视。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提出《金瓶梅》一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而入清以来,“嘉靖间大名士”有徐渭、卢楠、赵南星、李卓吾等,这些人都曾被假定为《金瓶梅》的作者。最为流行的看法是嘉靖年间的文学家王世贞。

然而,吴晗在《〈金瓶梅〉的着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中,用严谨的史学考证方法综合正史、野史、笔记等,推翻了《金瓶梅》为王世贞所作的传统看法。他明确提出,《金瓶梅》应为万历十年到三十年的作品,作者不是“嘉靖间大名士”。

在近代的《金瓶梅词话》一书中,刻有“欣欣子序,兰陵笑笑生作,明万历四十三年”字样。赵景深曾发表《谈〈金瓶梅词话〉》一文,确定笑笑生为山东峄县人。然而,笑笑生的原名叫什么,却依然是一个谜。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更加活跃。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王世贞说。有研究者根据王世贞的身世、籍贯、社会经历、思想风貌及创作时间等与《金瓶梅》作对比,认为作品中有关内容的描写与王世贞的背景很符合,甚至在《金瓶梅》中能够找到王世贞的影子。

二是李开先说。有研究者认为,李开先的身世背景及对文学的素养爱好与前人对《金瓶梅》的评价不谋而合,而且李开先的《宝剑记》和《金瓶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三是贾三近说。有研究者认为,《金瓶梅词话》序中的兰陵笑笑生是山东峄县人无疑,而笑笑生是贾三近。从贾三近的经历、文学素养、笔名等来看,与《金瓶梅》全书所反映的内容比较相符。而且认为,贾三近所作的《左掖漫录》是《金瓶梅》的原稿。

四是民间艺人集体创作说。研究者从有关《金瓶梅》的记载、词话及说唱文学特点的例证上认为,《金瓶梅》不是个人的创作,而是由许多民间艺人加工整理的作品。有人进一步指出,在《金瓶梅词话》之前还有一部《金瓶梅说唱词话》,后来改称《金瓶梅词话》。

五是屠隆说。有研究者认为,《金瓶梅》成书在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四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文学家屠隆在《开卷一笑》中用过“笑笑先生”作为作者署名。“笑笑先生”当为“笑笑生”,而“兰陵”应为江苏武进,是屠隆祖居地。屠隆的籍贯和生活习惯与《金瓶梅》的写作条件相一致,屠隆的身世和遭遇以及对社会的认识与《金瓶梅》中所揭露、鞭挞的内容相吻合。屠隆认为作品可以“善恶并采”,这也是产生《金瓶梅》的独特的思想基础。

史海拾遗:解析中国文化思潮的源头——百家争鸣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活跃的一次思想学术运动,它以诸子学说为标志,奠定了中国古典精神文明的概念体系和流派格局的形成。

两千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思想论点大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其源头。可以说,百家争鸣奠定了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其发展方向。

1.儒家学说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人物,崇尚周礼。《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方面,孔子追求西周文武周公礼制的理想目标,强调了民心在治国中的重要性。儒家观点认为,“天下之得失,国之兴废存亡,都系于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孔子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不可无信”。孟子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则将君民关系比做舟与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思想的目的是稳固统治地位,求统治者的安位。

儒家认为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是富民惠民,孟子提出了“使黎民不饥不寒”“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等主张,是赢得民心的。

另一方面,儒家以道德规范君臣关系,主张“臣以道侍君,君以礼待臣”。

2.道家学说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道家主张避世、隐遁,以求得精神的自由。老子和庄子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状,痛斥社会弊病,批评当权者的一些行为,提出“清静无为”的观点。认为人们的精神达到了自由,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家也会和谐宁静。道家思想实质上是对原始社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生活境界的憧憬和怀念。

3.法家学说

法家的前期代表人物有商鞅,后期则为韩非子。法家主张变法革新,其学说侧重国家政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斗争中,法家学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秦王政用韩非等之策,终灭六国,实现了大一统。

法家反对儒家崇古、法古的思想,宣扬历史进化的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如果用古人的方法治理后世的国家,必定遭到世人的嘲笑。

法家与儒家主张的以德为政的思想不同,主张治国应该务法,即用法律的手段和赏罚的措施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人的道德,而不只是用道德教化的办法使人向善。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中提出了很多原则,如法的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必行等,为后世君主治理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

法家认为,建立法制的目标是为了立公去私,“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商鞅说:“尧舜治理天下,不把天下之利归于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而治天下,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统治很稳固;而乱世的君臣,掌握了国家的利益和权力,就为自己谋私利,这也是国家危亡的原因。”然而,当时的法家代表多遭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反对,一些变法改革也多以失败告终,力求变法的商鞅最后遭酷刑而死。终其原因,法家学说思想不能超越时代的限制,一些主张也只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表现。

4.墨家学说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与其他各家不同的是,墨家思想代表了当时下层庶民的思想,主张重道德,提倡兼爱和非攻。墨家认为,人与人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宣扬一种无私的、没有亲疏差别的爱。墨家追求“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意即视人如己,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平等和尊重,没有身份、地位、等级之分。

墨子以是否符合国家人民之利作为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准。一切劳民伤财的行为、大不义的战争以及各种典礼中的铺张奢华等,在墨家看来都是不利于民的,而应该非攻、非乐,力求节俭。

在治理国家上,墨家认为,国家的发展强盛不能只靠君主一人之力,还要设置三公、诸侯国君以及大夫、乡长里长等官员共同辅佐。百姓的一切善举和劣行,经由乡长里长地方官、诸侯国君最终上报给皇上,经朝廷商议裁定后,天子对善者奖赏、对恶徒惩罚。这样由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官制体系和管理制度,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实际上是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思想的运用。

在用人选材上,墨家与儒家、法家一样,主张尚贤。墨子提出:“不辨贫富、贵贱、亲疏、远近,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意思是,无论是农民还是工匠,只要有贤德和才能,都应选拔出来授予官职、给以爵禄和权力。“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举之,无能下之”。任人唯贤。

综括各家的学说思想,都是围绕着“大一统”而进行的。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等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实现“平天下”的治国理想和愿望,而进行着维护、巩固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