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典籍被盗案:《永乐大典》流落何方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自编成后,就被收藏在南京的文渊阁,却因常遭战火被毁。至今,六百多年过去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永乐大典》也不过只有800余卷,400册左右。由于《永乐大典》藏于深宫禁地,所以明朝历代史书上很少见到关于它的记载,《永乐大典》的下落也就成了一个谜案。
据史籍介绍,永乐十九年,《永乐大典》的原稿仍藏于南京文渊阁,并在明代中期毁于一场宫中火灾。而正本则被永乐帝带到了北京,藏在宫中的文昭阁。弘治帝时,《永乐大典》曾被查阅。嘉靖三十六年时,宫中大火,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毁,《永乐大典》也险遭厄运。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登基以来,他一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嘉靖十一年秋,副本抄写工作开始,持续六年,隆庆元年才完成。这样,《永乐大典》就有了正、副两部。但明朝灭亡以后,《永乐大典》正本却神秘消失了。
清朝康熙年间,为编着《四库全书》,朝廷下大力寻找《永乐大典》,终于发现了踪迹,但此时已经遗失了1000多册。道光之后,《永乐大典》被视为无用之物,一些官员便趁机偷窃,被清朝官员盗走的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幸存的《永乐大典》又大量流到民间。
光绪二十六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也沦为战场,《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国内只余60多册。近代战争中,这60多册《永乐大典》被多次转移。曾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的一部分于1965年转运中国台湾,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没有运到美国的部分《永乐大典》则在抗战胜利后运回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藏有《永乐大典》残本的个人纷纷捐献,加上苏联国立图书馆归还的52册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归还的3册,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已达221册,是世界各收藏地中数量最多的。
书画珍品被盗案:屡次被盗的《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长卷《清明上河图》,被公认为稀世神品。千年来,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从宫中盗走,历尽劫难。
首先收藏此画的是北宋宫廷,被宋徽宗赵佶视为神品。据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
靖康之祸时,该画流落民间,又为金朝监御府书画官张着所得。元灭金后,此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顺帝至正年间,宫中有个姓裴的装裱匠挖空心思,用临摹的赝品将真本换出,暗中高价卖给某真定太守。
后又辗转易手,到了明朝奸相严嵩手中。据严嵩败后查抄他家财产登记账中,确有此画,在明朝隆庆时收入宫廷。明穆宗不喜欢字画,成国公朱希忠乘机奏请将《清明上河图》赏赐给他,皇帝便让人估成高价,抵其俸禄。这时名画却不翼而飞。不久,宫中传说一个小太监得知《清明上河图》值钱,便将画盗走。出宫时遇见管画人,仓皇之中将画藏到阴沟里,正值阴雨连绵,待三天后来取,画已腐烂。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后来,人们才知此画落入秉笔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一手策划的计谋。
清兵入关后,此画相继为陆费墀、毕沅所得。清廷早就对它垂涎欲滴,据说毕家因此家破人亡,《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皇宫。1911年,清王朝灭亡,但溥仪仍留住宫中。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
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溥仪携大量珍宝至通化,准备乘机亡命日本。飞机还未起飞,就被苏联军队俘获,国宝交回中国政府。《清明上河图》先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
稀世字帖变卖案:三希堂宝帖天各一方回归难
故宫养心殿西侧的西暖阁有一间小屋名为“三希堂”。由乾隆皇帝所题。
乾隆皇帝的所有书法中有三件宝贝:一件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第二件是王献之写的《中秋帖》,第三件是王珣写的《伯远帖》。乾隆皇帝为这三帖专门设立房间用于收藏,因而命名“三希堂”。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封书信。但这幅书法却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而是唐代书法家临摹的,由于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做真迹。
《快雪时晴帖》一直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大批故宫珍贵文物运往台湾,《快雪时晴帖》也随之去了台湾,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
相传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深知“三希堂”宝帖价值连城,就想把它们卖掉。因怕被人识破,她先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卖给了一个小古董铺子。恰巧北洋军阀袁世凯的账房先生郭葆昌光顾古董铺,他一见是“三希堂”宝帖中的《中秋帖》和《伯远帖》,深知是深宫宝贝,就一掷千金把它们买了下来,深藏家中,秘而不宣。
1932年,郭葆昌请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吃饭,谈到故宫的文物时,郭葆昌将《中秋帖》和《伯远帖》两幅宝帖取出来,展示在马衡面前。当时紫禁城里的大批文物珍宝被偷盗变卖,流散丢失。马衡正在为整理和寻找这些文物珍宝而奔波,不想却在这里见到了《中秋帖》和《伯远帖》。加上《快雪时晴帖》,故宫“三希堂”宝帖正好齐全。
郭葆昌给马衡院长看过宝帖以后,就深藏了起来,再也没有拿出来过。
一百多年后,“三希常”宝帖《中秋帖》和《伯远帖》惊现台湾。而《快雪时晴帖》已经随着大批故宫文物带到了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加上《中秋帖》和《伯远帖》,“三希堂”宝帖正好团圆。然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却因经费紧张无力收购。
1951年,两幅宝帖又出现在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里。宝帖的持有者是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他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带到台湾,欲卖给台北故宫博物院未成,又转到香港将两幅宝帖抵押给了一家英国银行。抵押期限快到,郭昭俊却无力赎宝,且英国银行也早就盯上了这两幅宝帖,郭昭俊在无奈中准备出卖宝帖。
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的经理徐伯郊,得知郭昭俊要卖“三希堂”宝帖,一面阻止一面迅速将此事报告上级。最后,国家派出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等人以35万元重金买下二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快雪时晴帖》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海1号”沉船案:海上丝路的遥想和追忆
南宋初期,一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商船“南海1号”在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沉没。“南海1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木质船只,船长30.4 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载重近800吨,上装载有八万余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上探险人员在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意外发现了深埋水域之下的这只古代沉船。当时人们将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将古船更名为“南海1号”。
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打捞沉船被延迟,直到2004年,“南海1号”的整体打捞方案才得以确定并实施。对于“南海1号”上的文物价值,外界估算约达3000亿美元,而考古学者分析,因商船搭载的文物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从“南海1号”商船打捞出的金、银、铜、铁、瓷类等文物有四千余件,如黄金手镯、鎏金腰带等装饰物,而数万枚的铜钱又见证了海上丝路的货币流通。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等高质量的艺术品,绝大多数完好无损,被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此外,许多具有异域风情的瓷器,如棱角分明的酒壶、喇叭口型大瓷碗,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为人称奇。
魏明伦的《遂宁赋》中记载:“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然而,“南海1号”的众多谜团和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到目前为止,“南海1号”内部舱位的细节资料依旧不为人知,大致估算的6万件瓷器尽管价值不菲,可并不能揭示船上的所有秘密。
但考古学家认为,“南海1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古代商贸往来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南海1号”的藏品数量和种类都极其可贵,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历史空白。
“南海1号”整体浮出水面后,将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保存及供人们观赏。
中国南海沉宝案:万件珍宝流入外国人手
据一本收藏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里的古航海日志记载:1752年,一只名为“歌德马尔森”号的中国商船触礁沉没。当年,这只从广州出发的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准备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200多年后,英国职业海上打捞者迈克·哈彻发现了这个秘密,从“歌德马尔森”号打捞上来了青花瓷器23万多件、金锭120多块。1986年,哈彻将这笔宝藏交给了荷兰嘉士德拍卖行。从此,“南海沉宝无数”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批又一批的寻宝人前来盗捞中国的水下宝藏。
1999年,哈彻在南海又找到了一只载有100多万件康熙年间四大官窑瓷器的清代沉船“泰星”号。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万多件运往德国拍卖。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在中国的茫茫海域下“沉睡”着2000~3000只古船,其中以宋元时期的船只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国沉船。这些船满载的中国陶瓷、丝绸、金银珠宝等宝藏随船体下沉被大洋淹没,其数量难以估量。几乎就在考古学者深入海底的同时,逐利而来的各色人等也瞄准了发财机会。
在苏富比拍卖行,一件中国元代青花瓷罐曾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引诱着越来越多的“哈彻”加入到沉船打捞的队伍。他们不惜血本,利用各种手段在各个海域搜寻水下文物。
曾参加过“越战”的美国老兵费尔·格雷科就借与菲律宾政府合作,盗捞了数万件中国古董。为了“开发”南海宝藏,格雷科从当地渔民的讲述中搜集沉船信息。从1997年到2002年,格雷科先后在南海发现了16只沉船,捞起了约2.3万件古董。他将这些文物运回美国,又将古董卖给了私人收藏家。
德国工程师蒂尔曼·沃特法也把目光集中在了南海最重要的海底宝藏。1998年,他在“黑石”号船打捞到了几万件保存完好的陶瓷制品。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先后捞起6万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壶、茶碗以及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等。据考证,“黑石”号上的长沙窑瓷器品种相当丰富,青花瓷也是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
比利时人吕克·海曼斯在2004年勘察出了一只来自10世纪的中国沉船,他指挥潜水队,把将近25万件珍宝逐一打捞上来。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精美的瓷器上其纹饰还清晰可见,完好无缺。
除了国际盗捞者,国内也有许多文物贩子在盯着南海的宝藏,从而使地下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碗礁1号”沉宝案:古船上的青花瓷之谜
2005年的一天,福建沿海地区的一位渔民像往常一样出海撒网捕鱼,结果在福建东海碗礁海域网上来很多瓷碗,这些瓷碗质地优良,花纹精美古朴。于是“海底有宝”的消息不胫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