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驶往青岛的一艘轮船上,青岛警察厅抓获了两名逃兵,这两名逃兵身上竟然藏着36颗珍珠。经审讯,两人承认是孙殿英的部下,其中一人亲口承认参加了清东陵盗墓行动。由此,孙殿英盗墓之事几乎可以确认,可是,这样一件惊天大案最后却不了了之。
最后的帝王墓崇陵被盗案:战火中的惨淡陵区
1938年秋季,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帝陵崇陵也未能摆脱盗墓者的魔爪,在建成刚刚二十五年后便被一伙不明身份的军人盗掘。崇陵里面埋葬着德宗景帝光绪和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1913年崇陵地宫建成,11月16日申时,光绪的棺椁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宫。
崇陵的规模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庞大,没有大碑楼、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仍具特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整个陵区便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游击区。各陵除了留有一名在此侍奉多年的老年守陵人看守外,整个西陵的戒护一时无人照管,这就给思谋盗掘陵墓的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
崇陵地宫究竟被谁盗劫,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一说崇陵是被当年参加过修建工程的人所盗,另一说是当地一股匪徒所为。
在清西陵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个鄂士臣,此人胆大手黑,能发财的事什么都敢干。1938年11月初,鄂士臣找到老相识关友仁密谋搭伙。经过同意后,鄂士臣还凑到近前,手指点点脚下说:“就朝地下的死人要!”二人当下便物色了几个同伙,决定放开手脚盗墓。
这几人中李纪光具有多年盗墓经历,当众人聚在一起研究盗墓计划的时候,他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建议盗妃陵。鄂士臣对此深表赞同,众人同声附和,决定先挖妃陵,但西陵内有三座妃陵,从哪个下手呢?八个人最后将目标集中在园寝中的珍妃墓。理由是:崇妃园距村庄较远,不易被人发现,比较安全。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生前虽不得意,死后入葬的规格却很高,随葬的珍宝肯定不少,进行盗墓容易发横财。
他们去珍妃墓的第二个晚上,看见大约有一个营的军人奔向崇陵,第二天早晨就看见从崇陵出来的路上有盗墓者留下的痕迹:绫子布等琐碎的东西。崇陵被盗了,那批队伍究竟是何人,至今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虽然崇陵的被盗之谜至今仍未解开,但是盗光绪帝宠妃珍妃墓的人却早已被就地正法了。
郭家岗一号墓被盗案:千年古尸遭毒手
一些文物有着非同寻常的来历,比如珍藏在荆门市博物馆内的“战国古尸”,就是因一件举世震惊的“中国第一古尸案”而被发现的。
古代的荆门与楚国古都纪南城毗邻,经济繁荣,有钱的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死后会有很多陪葬品陪葬。因此,这一地区古墓众多而且藏有珍宝。有楚庄王墓、妃子墓群等三百多座楚墓,无封无堆的平地墓葬更是无法统计。
“郭家岗一号”古墓位于四方铺南约四公里的207国道西边一公里的一片油菜花地里。最早发现这个墓葬的是郭店村六组组长侯传洲和砖桥村九组村民冯卫。这两个人经常盗掘当地的一些古墓。他俩邀约了一伙人赶来盗掘。但他们还没挖到一米深,就被郭孝平和本组的几个村民轰走。随后,村民郭孝平和本组村民李华邀约其他六人,悄悄赶到油菜地掘墓。
2月23日晚上,犯罪团伙冒着鹅毛大雪将“郭家岗一号”墓掘穿,黎明时分撬开外棺,打开墓室头厢,盗走镇墓兽、青铜鼎、漆木杯等205件珍贵文物。
郭孝平迫不及待地邀约4个村民再次钻入墓中。他们见墓室的前厢已经被盗,就直接走进了墓室的边厢,从里面盗出了1对木桶、1个皮鼓、1只铜鸟、3个古瑟、1根矛、2个铜砣。随后这些文物被卖掉。
经过这两次盗墓之后,很多人都把目光盯在了这个古墓上,等待着再盗的时机。2月27日晚上,村民郭永昌等6人带着作案工具再次到“一号”墓重新盗掘。几个人轮流下墓打捞,只从外棺摸出了一件约40厘米长的木桶,就再也没发现任何值钱的东西。他们又凿开了一个大洞,发现棺材内躺着一具完好的女尸。尸体的头上挽着一个簪,头发还是完完整整的。盗墓贼将这束千年古发一把扯了下来,然后用稻草将棺木盖上,又朝洞里掀了一些泥土,仓皇逃离现场。
3月7日,盗墓贼再次来到了陵墓。这次他们用床绳锁在古尸的颈子上拉到了古墓外。女尸身上的衣服与空气接触瞬间变成了碎片,而皮肤丝毫没有腐烂,四肢关节都能弯曲,肌肉还有弹性。众多盗墓贼将女尸扔到了一个坑洞里。然而,盗贼们并没有因此而终止犯罪。他们窜入“一号”墓坑,将珍贵文物以及所有器具工艺品洗劫一空,才满足地撤离了现场。
由于参与盗墓的人数众多,“一号”墓被盗的消息被传开。警官王海林随即带领民警展开调查。经过公安干警的艰苦奋战,“中国第一古尸案”才宣告破获。
1994年4月14日上午,荆门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从泥坑中发掘了这具千年第一古尸。经专家鉴定,这具女尸活着时生活在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
为寻秘籍盗古墓:仙女墓传说引出的悲剧
很久以来,唐代就相传董仲舒的母亲坟墓里陪葬了神奇的秘籍,所以就有盗墓贼把目光盯在了董母的坟冢上。
历史上确有董仲舒母亲之墓地被盗发的记载。民间早有传说,认为董仲舒的父母双亲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天仙配》中所说的董永和七仙女,后来因为父母升天成仙,董仲舒无法奉养以尽孝道,遂修衣冠冢,春秋礼拜。
董仲舒探母之后,董母为仙女的消息便传播开来。坟墓中藏着宝物或长生不老的秘籍,加上董仲舒本人十分好仙,对神学有着深刻的研究,懂得许多阴阳秘诀,还经常制作一些神符灵药。于是,很多人打起了董母墓的主意。
据历史学家考证,董仲舒家乡为广川,离平舆有千里之遥。传说中的董永或有其人,但不会是历史名人董仲舒之父,可能是古代文人为给董永找一位最为有名的董姓后裔,查来查去便找到了董仲舒身上的。然而,这一文人的发挥,在董仲舒死去千年之后居然还有人深信不疑,从而引发了一起令人发指的盗墓案,这大概是谁也不曾预料到的。
其实,关于董母是仙女下凡的事情不过是个民间传说,并不存在。关于这个传说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朝户部侍郎杜光庭的《灵异记》中,上面写道:“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为母追葬衣冠之所,传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长,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权时,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间无墓,恐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于此,宗权命裨将领率百余人往发掘之……”
根据上面的记载判断,董母墓被盗的原因实际上是董仲舒的神学学说。加上百姓的神化,导致了董母墓被盗的悲剧。
楼兰古墓被盗案:众人觊觎的“太阳墓”揭秘
楼兰王国深受汉族厚葬文化的影响,很多墓葬中都有丰富的陪葬品。于是,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楼兰遗址就成了众多中外探险家以及盗墓贼觊觎的地方。
楼兰古墓的“太阳墓地”因形状酷似太阳而得名。古墓中间是由木桩围成的墓穴,外围有若干木桩围成的七个同心圆,这些木桩同时形成以墓穴中心为端点的若干条射线,呈太阳光芒放射状。
1901年,斯文·赫定雇佣农民在楼兰城中13处遗址内随意发掘,取得了大量汉五铢钱、精美的汉晋时期丝织物、玻璃器、铜器等兵器和艺术品。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汉晋木简、纸质文书达270多件。20世纪30年代以前,俄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有人进入楼兰古城,发掘附近的古墓。
1998年3月5日,一个专业的盗墓团伙被破获。团伙的首领名叫阿布力孜·克里木,是乌鲁木齐经营珠宝古币的个体户。
古墓地点是在一个高二十多米的雅丹台地上,由于年代久远未见天日,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股阴冷之气。但是盗宝的欲望压倒了恐惧,他们举着手电,慢慢地滑到了陵墓底部。透过手电的亮光,他们看到了陵墓内的地面铺的是一块颜色鲜艳、做工精致的彩绘地毯。众盗墓贼被这块精美的地毯吸引了,决定把它卷起来带走。正当他们掀起地毯的时候,一道刺眼的光芒从地毯下面射了出来,地毯底下竟然是一具彩棺。
彩棺的年代当属汉晋,棺木通体用红、白、黑绘花,并以菱形将棺木连成一个整体。两头绘有汉民族象征日月的朱雀和玄武。打开彩棺盖子,一具完好的男尸出现在了眼前。男尸棕色头发,身材魁梧,皮肤与肌肉一点也没有腐烂、损坏,身上的衣服保存得也很好。贪婪的盗墓贼把这些衣服一件一件地都扒了下来。
这次被盗的文物共2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3件,二级2件,其余为三级。接着他们搜刮了彩棺内一切值钱的东西,最后把彩棺分割成块装进车里。
盗墓成功后,克里木以100万元的要价把彩棺卖了出去。这具彩棺后来又经由西藏进入尼泊尔,从而流落到了国外。
后来,克里木在楼兰古国盗墓的消息传播开来。当地警方立即对他及其同伙进行了抓捕、审讯。起初,克里木紧咬牙关,拒不认罪,后来团伙中有一个人自首。这样克里木盗墓团伙的罪行才被一一揭开,盗墓贼也相应地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史海拾遗:对古代厚葬文化与后人盗墓行为的深思
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被盗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日益盛行。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
唐代盗墓风习较为普遍。唐代宗时,郭子仪父亲的墓葬被盗掘,有人疑心是擅权宦官鱼朝恩指使的。而郭子仪在御前说到此事时,承认自己所统领的军队也多有破坏陵墓的行为。据史书记载,自唐末至五代初,关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外,被逐一盗掘,无一幸免。
宋元明清时代的冢墓发掘和冢墓破坏事件更不绝于书。作为政府行为的掘墓事件,最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伪齐政权在中原地区对两京冢墓的大规模破坏。刘豫曾经专设主管盗掘陵墓的官员“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元代蒙古贵族信用的僧侣,也有发掘南宋陵墓的行为。明万历年间,宦官陈奉处理民间盗发李林甫妻杨氏墓一案,为“得黄金巨万”所诱使,竟然“悉发境内诸墓”,武昌市民反对其恶行,掀起激烈的抗议风潮,几乎形成暴动。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盗墓高峰,分别是在西汉、清代和现代。我们之所以把西汉时期作为第一次盗墓高峰,是因为当时官方允许民间私人铸钱,而春秋战国和秦代的墓葬中陪葬品最多的也是铜器和兵器,这成为铸币者盗墓的直接动力。清代成为第二次盗墓高峰,是历史和文物研究者为了考据历史进行了研究性盗墓,这一次盗墓高峰对古墓的破坏性不大,也的确给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第三次盗墓高峰,也就是现代的盗墓高峰,这一次盗墓高峰是时间持续最长的。
纵观古今,参与盗墓的盗墓者可谓多如牛毛。官盗者明火执仗,民盗者聚蚁成堆,监守自盗者防不胜防。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人越来越热衷于盗墓,盗墓活动为什么经久不衰呢?根本原因就是利益和财物的诱惑以及人类贪婪的本性使然。巨大利益的引诱驱使,让这些盗墓分子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获取墓中财物。
盗墓者一般看重轻便易携而又价值昂贵的金属器,对于大件的陶器有时会因无法从狭窄的盗洞中搬出而进行恶意毁坏,他们对墓葬的方式等风俗、宗教文明却毫不在意。
长沙古代墓葬,在近代也曾经遭受严重的盗掘。长沙的职业盗墓者,被称为“土夫”或“土夫子”。着名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就是1942年由长沙“土夫子”盗掘出土,后来又流失到国外的。
中国官方墓葬考古开始于1921年。1950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考古事业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盗掘地下文物的现象也一度偃旗息鼓,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盗墓再度猖獗。昔日墓葬排布密集的洛阳邙山,在盗墓者长期的盗扰下,如今已经是十墓九空。在周公庙遗址发掘之初,已经探明的22座西周大型贵族墓和14个星布其间的车马坑遗址区内,形成于各个时期的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盗洞随处可见。如今,历代帝王陵没有被盗扰过的已经很罕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