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与贪官的区别很明显。清官以天下为己任,廉洁奉公,忠君爱民,刚正不阿,赏罚分明。百姓爱清官,视清官为青天,奉若神明,加以敬仰、崇拜,由衷叹服;贪官多以私利为目标,横征暴敛,阴狠残忍,不顾廉耻,贪污受贿,多遭人唾骂而遗臭万年。
清官受人拥护和爱戴,却也活得疲累和艰难;贪官虽然令人厌恶,但也能够荣华富贵、名镇朝野。
公为百姓做主,私为自己名利双收,是每一位做官者的目标。能够平衡好公私利益的人,成为了能臣、清官;反之,极端的利己者就会成为酷吏、贪官。因此,清官和贪官有时并非在智力和才干上有所差距,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志向,也受制于环境的制约。
本章介绍了史上比较有名的酷吏和贪官,用生动的事例透视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的腐朽和黑暗,并借古论今,告诫后人要引以为鉴。
狠毒酷吏李洪之:矫枉过正法严苛
李洪之,本名文通。真君年间,在狄道当护军,被赐给安阳男爵号。他还是魏高宗元后的哥哥,凭着外戚的身份被授予河内太守,爵位晋升为任城侯,一切礼仪待遇都与刺史相同。河内郡北边与上党相邻,南边与武牢相接,地势险要,居民猛悍,经常聚众抢劫,成为一方祸害,当地的官吏都没有办法制止。李洪之到河内郡上任以后,设置了各种严厉的条律禁令,只要征募到斩杀盗贼的人就予以重赏,还劝当地百姓勉励农耕,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于是盗贼得以止息。但李洪之为了诛杀除灭奸邪之辈,矫枉过正,显得过于严酷暴虐。
李洪之任使持节、安南将军、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了任所之后,设立严禁奸邪的各种制度,凡有带着刀刃行路的人,其罪与抢劫相同,量刑治罪的轻重等级,都分别列具详细的条款。又大摆酒席宴请州中的豪杰之士与有身份的长者,向他们昭示各种严格的法制,并且在夜晚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个交通要道,凡是遇上违反禁令的人,立即捉拿解送到州里,公开宣布罪行斩首示众。其中冤枉被他杀害的人数以百计。
当地少数民族羌族的人深居于山谷之中,同当地的人互相攀结。李洪之派人砍伐山林开辟道路,向那里的羌人显示要派兵前来的架势,并把军队开到他们的边境之地。山里的羌人十分害怕。李洪之带领几十名骑兵进到他们的村寨里,安抚他们的妻子儿女,向他们询问痛苦忧患,并给他们送去必要的物资。羌人们皆大欢喜,主动请求把他们编入户籍,课纳户税,从那里所得到的户税收入十倍于以往。李洪之善于治理戎夷,能够做到恩威并举,然而认为他施政苛刻厉害的说法在朝野之中都有所闻。
高祖建立官禄制度时期,法制禁令相当严峻,负责监察的官员听说李洪之接受贿赂之事,都主张严加追究。于是李洪之被逮捕送到京师。有关官员向皇帝启奏李洪之受纳赃物很多,又兼以为官残酷暴戾。但因为李洪之是朝廷大臣,高祖就决定听任他在家中自杀。
李洪之生性激昂慷慨,到他将要自尽的时候,他从容地沐浴完毕,更换好衣服,让守卫他的士卒扶持着,环绕着家中庭院走遍各处,久久地长叹,最后才躺下把毒药喝掉。
残暴酷吏来俊臣:罗织罪名诬陷人
来俊臣是京兆万年人。天生残忍,反复无常。他住在和州时往往为非作歹,被捕入狱,又在狱中上告反叛事,刺史柬平王李续审讯后不属实,打他一百杖。天授年间,李续因罪被杀,来俊臣上书得到召见,自己陈说先前上告琅邪王李冲谋反情状,被李绩压制。武后认为他诚实可信,多次升迁后任侍御史,审问皇上特命监禁的犯人。武后的暗地放纵,让他更加狠毒苛刻,前后灭掉一千多个家族。
来俊臣带领手下残酷暴徒诬陷朝中大臣。他们每次告发的时候都事先对好口供细节,当时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罗织”。武则天还专门在丽景门外面设立了监狱,命令来俊臣他们在那里审理谋反事件。而他们经手的犯人,没有一个能得到清白。
来俊臣和手下编写了一本教人专门诬陷别人的《罗织经》,按照书上的做法去罗织罪名。来俊臣对犯人使用的刑罚千奇百怪,不管罪名轻重,一律先把醋灌进鼻子里,让囚犯睡在满是粪尿的地方,不给他们吃饭,除非犯人死了,否则休想出去。他还制造了特殊的大枷刑具,囚犯戴上刑具不一会儿就被活活闷死。很多囚犯还没来得及用刑就吓得认罪。
宰相乐思晦被来俊臣陷害灭族,只有一个9岁的儿子没被杀害,而是送到宫里当奴隶。他对武则天说:“来俊臣是个大坏人,蒙骗圣上,如果陛下编些谋反的案子交给他审理,他同样会弄假成真地结案。我全家都被杀害了,也不求能活命,但我只是痛心陛下的法度被来俊臣这种人亵玩!”武则天这才醒悟了过来,狄仁杰等人才没有被杀。
来俊臣在审问大将军张虔勖和内侍范云仙的时候,张虔勖含冤要向大理寺告状,被来俊臣命人用乱刀砍死,范云仙也被来俊臣割掉舌头而死。此后又听说西突厥酋长有个婢女擅长歌舞,就让人诬告酋长造反,目的是想得到婢女。
来俊臣和同党一起在龙门聚会,他们把想陷害的人的名字写在很多石板上,然后用石头扔那些石板,写着谁名字的石板被击倒他们就先陷害谁。结果他们扔中写着李昭德名字的石板,但没有击倒。李昭德知道这回事后,开始谋划扳倒来俊臣。
来俊臣知道群臣不敢排斥自己,于是有了反叛的意图,打算诬告皇嗣和庐陵王与南北衙的官吏一起图谋造反,藉此实现自己的意图。卫遂忠知道来俊臣一直策划诬陷睿宗和中宗,就告发了来俊臣。曾经被诬告的武三思、太平公主还有张昌宗这些人,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纷纷站出来作证,武则天便下令将来俊臣斩首。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互相庆贺,行刑之后,大家争着挖他的眼睛、割他的肉,又牵来马踩他的骨头。
腐败风起:贞观遗风下的纸醉金迷
唐高宗李治统治初期,能够继承其父唐太宗时的政治清明,注意勤俭,关心民众,抑制贪污,因此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故人们都认为他颇具“贞观遗风”;可是没有多久,由于李治本身生性孱弱,办事无能,很快统治实权就落到了皇后武则天手中。社会上的腐败之风也随之越刮越烈,官吏贪污受贿也日益普遍。
武则天任用酷吏,采取奖励、告密等手段,打击、贬斥反对她的异己(如门阀贵族)和过去位高权重的老臣(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提拔、重用支持和拥护她的各级官员(如李义府、许敬宗等)。在武则天的卵翼下,其党羽们便有恃无恐,大张旗鼓地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卖官鬻爵,无所不为。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在宰相张柬之的拥戴下,唐中宗李显重新复位当上了皇帝,国号也从大周恢复为大唐。可惜唐中宗并未能励精图治,使唐朝中兴,而是纵情享乐,奢侈腐败,不久大权就旁落到皇后韦氏和其女儿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等人手中。这些人穷奢极欲,大量侵占民田,营造宫室、别墅、园林、湖池等,耗费了国库巨额的存储和民财民力,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他们公开纳贿卖官。当时只要有人出30万钱,就可以被御赐官衔。他们终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据说安乐公主有一条“百羽裙”,价值竟达一亿钱,它是用百鸟的羽毛精心制成的,早、中、晚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角度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利欲熏心:唐贪官崔挹与崔湜秘事
公元705年至公元713年,短短的8年间,唐王朝就发生政变7次,更换了4位皇帝。这期间,皇室内部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国家动荡不安。
崔挹与崔湜父子就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父亲崔挹曾做过礼部侍郎、户部尚书等官。崔挹秉性贪婪,利欲之心特重,尤其爱财,凭借官位贪污中饱,受贿收礼,侵吞了大量钱财。后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可仍不安分,曾经多次让儿子通过走后门,为别人跑官、说情、办事收取钱财。
早年,崔湜曾经上奏疏建议开凿陕西南山,引丹水通漕运到商州,然后再从商州凿山出石门,往北直接抵达蓝田,可通挽道运输。结果唐中宗采纳了崔湜的建议,并派他专门负责此项工程。为了劈开大昌关,就动用了几万民工。由于工程艰巨,条件恶劣,民工竟死亡了一半以上。为了尽量让人们走新开的路,便禁止大家走旧路,结果由于夏天山洪暴发,冲坏了新路,造成了道路阻塞,人们很有怨言。
崔湜的弟弟崔液、崔澄,以及其堂兄崔准等人,都因文才出众而身居高官,在朝廷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他们常常在居家私宴时,把自己的家庭与东晋时的王导、谢安两家的声誉和盛名相比。崔湜一生都在投机钻营、苦心积虑地往上爬,贪欲之心永远也不满足,直至败灭。
后唐贪官赵在礼:巧取豪夺一掷千金
赵在礼,字乾臣,涿州(今属河北)人。年轻的时候在唐末名将刘仁恭手下当一名军校。后来,刘守文被其弟刘守光杀掉,于是赵在礼便投奔到太原的李存勖,在李存勖手下干事。后唐建立后,赵在礼为效节指挥使,率兵镇守瓦桥关,屯兵贝州(今河北清河)。不久,军士皇甫辉等人发动兵变,赵在礼当了叛军的首领。后来辗转各地,历任泰宁、匡国、天平、忠武、武宁、归德与晋昌节度使等职。
赵在礼非常善于聚敛钱财、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在赵在礼所到任之处皆邸店罗列、买卖兴隆、财源滚滚,因此他可以大肆搜刮,聚财巨万,珍宝无数。赵在礼用这些钱除了奢靡挥霍外,就是向上行贿,或修庙拜佛,以保佑自己地位安稳腾达。
后晋灭掉后唐后,赵在礼继续做官,在出帝石重贵统治时期,赵在礼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马步都虞使,率兵攻打契丹,可是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后来赵在礼又镇守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在此他更是大肆搜刮、巧取豪夺,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后来人们听说赵在礼要被调离此地,宋州百姓欣喜若狂,互相祝贺说:“赵在礼若是走了,真如同眼中拔掉了颗钉子,怎么能不叫人高兴呢?”赵在礼听后,勃然大怒,欲报“拔钉”之谤仇,于是他上表请求再在宋州做官一年,得到朝廷批准。赵在礼命令手下官吏核查户口,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每人都要交纳一千钱给他,名为“拔钉钱”。如若逾期不交,就要严惩,大加鞭笞,真比逼租索赋还要厉害。在这一年中,赵在礼共得“拔钉钱”以百万数。
后晋灭亡后,契丹军攻入汴梁(今河南开封),赵在礼跪拜在契丹首领、奚王拽剌马前,请求投降。拽剌并不马上受降,而是逼他交出所有钱财、宝物。赵在礼听说后晋的大臣已经大多数被契丹人所俘,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赵在礼偷偷地溜到马厩,解下衣带挂在马槽上自缢,终年62岁。
文绅贬值:清代江南奏销案的台前幕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