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46章 变节投降异案——是历史误解了他们,还是他们误解了历史 (1)

第46章 变节投降异案——是历史误解了他们,还是他们误解了历史 (1)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主要的阶级,它们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主要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对抗的历史,是两个阶级你死我活斗争的历史。

中国自秦汉以后形成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广大农民通常要受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来确保对农民超经济强制的实现,这也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重要原因。

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也就是地主阶级国家的实质,历代封建王朝的法律都把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农民革命的领导者坚持斗争的气节,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要求。

本章的史上变节投降事件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这种根源性看似深不可测,然而沿着历史规律的踪迹就会发现,其结果也有着必然性,这也是农民起义大多失败或变节的悲剧原因。

千古罪人秦桧:金人奸细之辨

世人眼中的秦桧一生作恶无数——窃权弄柄、里通外国、无耻求和、屠害忠良、贪污索贿……坏事干尽,天良无存。然而,无恶不作、陷害忠良的奸佞小人秦桧,真如世人所咒骂的那样,是金人放回的奸细吗?

认为秦桧是金人放回的奸细,在学术界几乎也成了一个公认的事实。坚持此看法的学者们,主要以古籍文献中的记载为依据。朱胜非的《秀水闲居录》中记载:“秦桧随敌北去,为大帅达资任用,至是与其家俱得归。桧,王氏婿也。王仲山有别业在济南,金为取千铢解其行,然全家来归,碑仆无故。人知其非逃归也。”

先说朱胜非其人,靖康之耻后,金人欲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秦桧坚决反对,并“进状争之”,而朱胜非正是张邦昌的女婿,他与秦桧之间早有矛盾。秦桧执政时,朱胜非被废居八年。他写的《秀水闲居录》中认定秦桧不是从金国逃归,很难排除是为了对秦桧打击报复而擅自作出的臆测。

再看《秀水闲居录》所言之事,疑问颇多。为何“全家来归,碑仆无故”就能“人知其非逃归也”?以秦桧的奸猾伎俩,也许真有办法逃脱也未可知。其中细节史书中均无记载,后人不详。可见一切皆属推断,难免夹杂主观情感,有失公允。

说秦桧是金人的奸细,也许的确冤枉了他。但不得不说,这是他咎由自取。秦桧回国后的所作所为,实难让人不误会其名为宋朝宰相,实为金国奸细。秦桧先是力主与金人议和,其后用“莫须有”的罪名置岳飞于死地。客观地说,以南宋当时的奄奄之势,议和的确比不自量力地死拼到底更有利于南宋王朝日后的发展;而陷害岳飞,若无高宗皇帝的默许与纵容,若无“岳家军”的名望震慑到皇帝的至上权威,秦桧是办不到的。

岳飞因秦桧而死于一时,秦桧却因岳飞而遗臭万年。一句“人在世间羞名桧,我于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桧纵使能在史书典籍中得以平反,但在世人的心目中,他仍是千古唾骂的奸贼。

汉代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的内幕

西汉时期将领李广利,曾被汉武帝任命为贰师将军。他的这个“将军”名号是靠裙带关系得来的。李广利有一个妹妹,天生丽质,凭借倾城倾国之貌被汉武帝看中,纳为妾,称为李夫人。可是,李夫人红颜薄命,被疾病折磨致死,临终前嘱托汉武帝要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和兄弟。

为了完成李夫人生前的愿望,汉武帝决定赐予李夫人的兄弟高官厚禄,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李夫人的弟弟李广利为将军。

然而,李广利在战场上屡战屡败,难为将军。

汉武帝征和三年,匈奴入侵,烧杀抢掠,边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此,汉武帝特命李广利率大军三次出击匈奴。第一次征匈奴,李广利在天山大战右贤王,先胜后败,差点丧失性命。第二次征匈奴,李广利在蒙古土拉河与匈奴单于十万大军血战,久战不下后匆忙撤军。第三次征匈奴,李广利率七万精锐在内蒙古杭爱山与匈奴决战,全军覆没,李广利本人也投降匈奴。李广利原以为用屈膝投降可以换一条命,苟且一生,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就在巫蛊之事中被他人害死。

当年李广利究竟为何投奔匈奴,这一历史疑案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

有人认为这与李广利的人品密切相关。李广利当初得势是凭借姐姐李夫人的关系才得以实现的。事实上,他本人是一个无品无德无才的庸人。在任大将军期间,阴狠奸诈,结党营私,陷害太子,直接造成汉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身为将军,战场上不善谋略,更是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征战匈奴期间,坐视李陵孤军被围而不救,断送了一代名将的前程,而自己最后也兵败投降。

还有人认为李广利之所以败降于匈奴,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当年宫廷里发生的巫蛊事件的影响。当年李广利与匈奴厮杀于沙场时,京城长安发生了巫蛊事件,汉武帝被人诅咒。武帝为此专门查访,若发现必斩首。因为此事,宫中人人自危,彼此以巫蛊进行陷害,丞相刘屈髦和李广利也被卷入其中,被密告共同向神祝祷,希望昌邑哀王刘髆将来做皇帝。最终,刘屈髦被处以腰斩,其妻儿也牵连被斩首,李广利的妻儿们被逮捕囚禁。战场上的李广利听到家中妻儿被捕的消息,忧患重重,最后试图通过戴罪立功拯救妻儿。但由于过于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最终导致惨败投降。

吴三桂降清:冲冠不只为红颜

吴三桂忠明叛明,联李破李,降清叛清,因此吴三桂是大汉奸的盖棺定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学术界对于吴三桂降清却有颇多争议。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击退李自成。清政府成立之后,吴三桂被封平西王。

近年来,经史学家考证,当年李自成十万大军到达山海关下,吴三桂确有向满清求援的举动,但是吴三桂是否降清,还有待商榷。

广为传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吴三桂降清的主因。其实,吴三桂降清与否的疑点还是颇多。大多数人认为吴三桂主动投降清朝,依据主要在于:清政府成立之后,给了吴三桂王爵,吴三桂作为明将,为何会被清政府封为平西王呢?极有可能是因为吴三桂投降,献出山海关,让清军顺利通过山海关,入主中原。吴三桂的投降对清朝统一天下的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清政府以封王来奖励吴三桂。此外,明朝灭亡以后,南明政权曾多次要拉拢吴三桂反清复明,吴三桂却采取了追杀南明永历王的举动,这无疑成为吴三桂背叛明朝的铁证。

但是,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吴三桂并未降清,而是形势所迫。吴三桂的确向清政府借过兵马以攻打李自成。关键在于他所借兵马的人数只有一万人。难道吴三桂就能够因为多了这一万清兵就能打败李自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况且,李自成十万大军兵临山海关下,虽然吴三桂只有五万兵马驻守山海关,但是这并不代表吴三桂怕了李自成。因为吴三桂这五万兵马都是长年南征北讨而组成的精锐之师,李自成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可是他的大军战斗力并不强。所以,从战斗力上来说,吴三桂的大军并不会输给李自成。

既然吴三桂并不害怕李自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向清军借兵呢?他又是如何向清军借兵的呢?这就涉及与吴三桂和清朝都有密切关系的两个人,即降清明将洪承畴和祖大寿。洪承畴是吴三桂的老上司,祖大寿则是吴三桂的舅舅。当初洪承畴降清时,被俘明军有三千人,而祖大寿降清之时,被俘明军有七千多人,两组人数相加正好是一万人。与吴三桂借兵一万正好吻合。在祖大寿与洪承畴的配合之下,吴三桂想要借得这一万人马也极有可能。然而,吴三桂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借兵,而是要收回这一万兵马,并借此摆脱清军的威胁。

吴三桂与多尔衮商定,清军由中协入关,与吴军配合,两面夹击李自成。当战役打开之时,清军十四万支援大军直扑山海关而来。形势对吴三桂极为不利,吴三桂不得不让出山海关。换一个角度,如果吴三桂一开始有就有意降清,那么他也没有必要向清军借兵,甚至发动对李自成的战役,最后还让本来已经落入自己圈套的李自成逃走,而害死了自己的亲人。

其次,还有问题在于,吴三桂打退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之后,南明小朝廷曾经为了表彰吴三桂打退李自成的功绩,特封吴三桂为蓟辽王。如果吴三桂降清,南明朝廷也不可能封赏一个背叛自己的叛将。这也说明吴三桂当年并未降清。

从吴三桂刚直的性情来说,他也不可能降清。山海关之战,吴三桂与多尔衮双方已经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多尔衮执政期间,吴三桂根本不可能降清。吴三桂真正降清应该是在多尔衮去世之后。

英雄难过美人关:洪承畴降清案

清军在对明朝的战斗中获得胜利,但当时明军实力尚存,其中洪承畴的军队三十万人。崇祯皇帝了解到洪承畴是一个唯命是从的人,却不明白他担任三边总督达八年之久,要他承担对清作战的重任,失败是可以预料的。松山的战役,洪承畴指挥无度,战略失策,导致明军部队功亏一篑,洪承畴也被清军所俘虏。

清帝皇太极认为洪承畴容易被收买,所以赐予他丰厚的待遇。当洪承畴解至盛京,饮食供帐等于王侯。初期,洪承畴装腔作势,誓死报国。清方派人劝导,洪承畴不听,有时还恶语相加。这时清吏部尚书范文程窥伺到洪承畴的情况,识破了他的初衷,知道洪承畴是不会为崇祯皇帝效忠到底的。于是,范文程主动见洪承畴,开始劝慰,继之表示同情。

范文程不谈投降一事,而是谈一些古今兴衰的大事,洪承畴被感动了,逐渐开始回答他的问话。两人交谈间,屋梁上的灰尘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取出手帕轻轻地把灰尘擦去。

后来范文程拜见皇太极,将二人的所见所谈告知皇帝,并且还将洪承畴用手帕轻拭灰尘的细节告诉了皇太极,加以解释说:“洪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后来,洪承畴在孝庄皇后的美人计下失节,投降清朝。

祖大寿归降:皇太极招降另有其意

公元1631年7月,皇太极为实现清军入关、一统中原的愿望,走出了入关战略的重要一步——亲率大军攻大陵河城。大陵河城是战略要地锦州的门户,并由明朝以祖大寿为总兵率一万六千余人守城。

皇太极率兵围城三月,祖大寿弹尽粮绝,为了城中一万六千将士与三万百姓的安危,祖大寿投降了。皇太极对祖大寿极为礼遇,不顾人的劝阻接受了祖大寿的智取锦州之计。就像皇太极所说:“朕以诚待他,他必不负朕。即使他负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悦诚服。”

然而,令皇太极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寿失信了。回到锦州城的祖大寿,彻底地断绝了与皇太极的联系,甚至他已经顾不得在清军中为质的儿子祖可法以及部将三十余人的性命。面对祖大寿“我绝对不做失信之人”的誓言,皇太极却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性,依然厚待祖大寿的儿子和部将。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出其戏剧性的一面。十年之后,清军进攻战略要地锦州城,守卫锦州的依然是祖大寿。因为锦州城是山海关最后的屏障,攻下锦州,就好比是一把利剑直抵明朝的咽喉。那么要如何才能攻下锦州呢?皇太极从满洲贵族的特殊利益和满族本身的具体历史情况出发,决定屯兵义县,将其作为攻取锦州的前沿阵地和后勤基地。面对“塞上之兵,莫劲于祖大寿之兵”的形势,皇太极悉心采取了《三国志》曹丕的话:“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明朝降将张存礼也为皇太极献上了一计:将明军内部的蒙古兵作为争取对象,里应外合就可轻而易举地夺取锦州城。

皇太极的对手依然是祖大寿,采取的方法依然是围城。这次围困让祖大寿又想起十年前的大凌河之围。与大凌河城一样,锦州城也陷入了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而城内还有部分有意归降清军的蒙古将领,可谓内忧外患。崇德七年农历二月十八,洪承畴在松山被俘,松山失陷,祖大寿等待明朝援军的希望破灭,又受到已经投降清军的两个兄弟祖大成和祖大乐的劝导,无奈之下于公元1642年农历三月初八再次投降清军。这一次皇太极依然对祖大寿礼待有加,祖大寿被皇太极的诚心所感动,真正地投降了清军。如果说第一次投降是祖大寿无奈之下的背叛,那么第二次他就算得上是真心归降了。

那么,面对祖大寿第一次投降、背叛,为何皇太极还要再次招降祖大寿呢?

皇太极深知祖大寿在军事上的价值,祖大寿抗清二十多年,有多少满洲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可以说祖大寿是一代满人在军事上的精神目标。而且对皇太极的雄图大业来说,锦州之后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重镇宁远。宁远总兵、辽东提督吴三桂统率了关外明军,成为清军的最大阻力。但是,祖大寿却是吴三桂的舅舅,可想而知,祖大寿在对吴三桂的战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皇太极招降祖大寿的真正目的其实就为了吴三桂。

争议人物施琅:是民族英雄还是叛臣汉奸

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认识人们往往存在这样的分歧:施琅是收复宝岛台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爱国将领,还是背弃明朝、投靠清朝的叛臣?

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不久成为郑成功旗下最为得力的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