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39章 酷吏贪官黑案——这些“当官的”为什么总是知法犯法 (2)

第39章 酷吏贪官黑案——这些“当官的”为什么总是知法犯法 (2)


发生在顺治末年的江南奏销案也称顺治十七年分江南抗粮案。当时清政府财政拮据,军饷告急,很多官兵因缺粮断饷而病死。有的驻军因拿不到军饷而成群逃亡,或出城抢掠百姓。广东、福建等总督上报朝廷以救急。面对财政危机,户部派江苏巡抚朱国治负责追缴欠款欠粮,以供军用之需。江南奏销案由此发起。

清政府发动奏销案的借口是欠粮、抗粮,并以追逼钱粮逋欠为由打击达官士人,而江南士人逋欠最多,因而受到的打击也最严重。朱国治对江南的绅士文人限令在两个月内如数上缴。同时,吏部、户部和礼部三部共同议定了抗粮处分的规定:对拖欠钱粮的贡生、监生等按逋欠程度的轻重加以不同等级的惩罚。如果有官员知情不报者,一律处罚。在追缴过程中,朱国治对人十分严酷,有的人只因欠一厘而被降级或罢黜。没有能力缴纳的则遭到官吏的催逼勒索。

顺治十七年,刑部对嘉定县欠钱粮一案作出处罚,对补交逋欠的人由巡抚拟罪,对没能上缴的人押赴京城定罪。

顺治十八年,朱国治将逋欠的士人上报与朝廷。清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记载,朱国治不仅对欠粮的士人进行上报,还对欠粮的衙役进行了上报。当户部接到朱国治所造的欠册后,又按照欠粮人的身份重新造册,再由各部按定例议定。

实际上,朱国治对欠粮的追缴并不得力,拖欠的数额不仅未少,反而增多了。此后他还把征缴欠粮的责任推卸给了当地的衙役。

依照当时的定例,奏销案的上报对象应是抗粮文绅,而朱国治在编写逋欠名册时只根据原有的名册匆忙编造,并没有认真审核哪些人是抗粮文绅。后来为了定罪的需要,清政府才对文绅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后来江苏巡抚韩士琦接替了朱国治的位子,继续处理奏销案。他将朱国治未处理完的三百多宗奏销案一一开始清理,用了8年时间才彻底查清了逋欠钱粮的情况。

对于这场奏销案,清朝史籍却只字不提,明代的一些记载也多是通过私下记载而进行整理的,此案的详细情况仍是个谜。

贪官和珅:乾隆朝贪污黑幕的缩影

清朝贪官和珅承袭了父亲“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20岁时入宫当差。公元1772年,和珅被提为三等侍卫。

和珅深受乾隆帝的恩宠,加上自身的聪明伶俐、眼勤手快、善于逢迎、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官位几乎是年年攀升。从副都统、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到文华殿大学士,一路升迁。

公元1780年,乾隆帝将自己的第十女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从此,和珅与乾隆成了亲家,成为了皇亲国戚中的一员。

和珅生性贪婪,为了扩大财源,他千方百计地进行盘剥与搜刮,很快就扭转了内务府亏空的局面。在乾隆帝的恩宠之下,和珅在极力聚财敛财的过程中拼命地贪污受贿。和珅当权之时,他自恃有乾隆撑腰,便为非作歹,不可一世。每年四方进贡皇宫的珍品,都要经过和珅的筛选。上等的留给自己,次等的送到皇宫。无论是皇宫内外的奇珍异品,和珅总是先入为主、挑选最好的。

嘉庆帝即位之后,和珅便以太上皇乾隆之名中饱私囊,耀武扬威。

公元1799年,和珅被逮捕入狱,接着被抄家、没收财产。经查抄,和珅的家产共有田地80万亩,生沙金200万两,金元宝1000个,银元宝1000个,银子不少于12亿两,比清宫10年收入的总和还多。其他的诸如玉器珠宝、瓷器、西洋器物等宝贝则数不胜数。

和珅的贪污款项之大,给世人留下了历史第一大贪官的罪名,曾经民间还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

民间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背后

发生在清同治、光绪两帝期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晚清四大冤案之首,历时四年才得以沉冤昭雪。这个案件之中也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

杨乃武是浙江余杭县乡试的举人,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小白菜原名毕秀姑,是葛品连之妻,容貌俏丽。小白菜夫妇曾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因葛品连在外帮工,早出晚归,而杨乃武与小白菜同住一楼,过往甚密。所以传出流言,说杨乃武与小白菜之间关系暧昧。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九,葛品连突发疾病死。第二天,尸体的口、鼻内竟流出血。葛品连的母亲向余杭县知县刘锡彤要求验尸查明死因。

刘锡彤带着仵作沈祥及门丁沈彩泉等前去勘验。结果沈祥向知县禀报说是中毒身死,却未报何毒致死。而沈彩泉则说是砒毒致死。刘锡彤又联想到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奸情的流言,认定小白菜有杀夫嫌疑,将小白菜带回县衙审问。小白菜在刘锡彤的严刑酷法之下,承认了自己用砒霜毒死了葛品连。小白菜供述说她是在十月初五这天从杨乃武手中得到砒霜,在十月初九这天把砒霜倒入药汤中让葛品连一起服下的。

刘锡彤与杨乃武之间本有仇怨,杨乃武曾以滥收钱粮、敛赃贪墨的罪名举发他,刘锡彤因此而断了财路。加上此事件,刘锡彤马上逮捕了杨乃武。但是杨乃武却说自己十月初二到十月初九这段时间根本不在余杭县内,而是去余姚岳母家办事,否定小白菜供认的初五交砒霜的事实。杨乃武拒不认罪,但在严刑酷法的拷问之下最后也不得不认罪。

得到杨乃武和小白菜的供认,杭州知府陈鲁以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共同谋害致死葛品连定案,判处两人死刑。

期间,杨乃武在狱中,书写了关于自己是被屈打成招的申诉材料,由其妻杨詹氏和其姐杨淑英向衙门申诉。经过辗转波折,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由刑部在北京重审。刑部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疑点,杨乃武和小白菜酷刑与官员上奏中所说的并无刑讯明显不符。当初提供证词说卖给杨乃武毒药的艾仁堂药店的店主钱坦已经死亡。种种疑点说明这起案子极有可能是冤案,于是刑部决定重新开棺验尸。经过再次验尸,刑部仵作认为葛品连因病而死,并无中毒现象。

自此,历时4年多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最终得到平反。朝廷下令革去了刘锡彤知县之职,此外沈祥以及其他相关人等三十多位官员被革职、充军或查办。

名伶冤案:杨月楼新婚入公堂

杨月楼是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同治年间,他在上海租界着名戏园金桂园演出,无论从演技上还是扮相上都赢得人们的赞赏,为此杨月楼在当地名声大震。

同治十二年间,杨月楼在金桂园演出表现男女之情的《梵王宫》等剧时,广东茶商韦姓母女连看了三天而不厌。韦女名叫阿宝,年方十七,对杨月楼心生爱慕,于是回去后便写一封书信向杨月楼表达自己的思慕之情,意欲订婚约。

信传递过去后,韦姓母女又派人叫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觉得自己只是一位戏园小生而心里害怕,不敢如约,然而韦女阿宝却相思成病,一天比一天严重。由于韦父长期在外地经商,家内之事全由韦母操持。韦母便顺遂女儿的意思,派人告知杨月楼,令媒妁以求婚。杨月楼这才应约,大备聘礼,开始准备婚事。

阿宝的叔父得知阿宝与名伶杨月楼成婚的消息,以良贱之婚不合礼法而极力表示反对。

虽然遭到叔父的反对,阿宝与杨月楼的婚礼还是照常举行了。阿宝的叔父便召集乡党绅商等人将杨月楼抓捕起来,以拐盗民女罪控告于官府。

结果,在婚礼当天,县差及巡捕将杨月楼与阿宝两人一起抓捕起来,在被押往公堂的路上,新娘阿宝身着红嫁衣,引得沿途路人纷纷观看。

知县叶廷眷负责审理此案,此人心狠手辣,当堂对杨月楼施加严刑;而阿宝也未放过,因阿宝性情刚烈,称嫁给杨月楼“决无异志”而惹怒了叶廷眷,被罚打二百嘴巴。最后二人被押监牢狱,听后处置。

清朝廷得知此案后,慈禧太后还为其澄清。最终,杨月楼案糊涂地作了了结,而杨月楼的妻子韦阿宝却被逐出家门。

史海拾遗:封建官府怎样“为民做主”

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势利,在官府中的表现是极为突出的。清人论道:“官场势利,真无微不至。”“人情如纸薄,宦情薄于纸。”清代谚语云:“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都深刻地概括出清代官府中普遍存在的严重的炎凉之态和势利之状。其具体表现可举以下几方面的例子。

1. 对权势大者逢迎巴结,对无权少权者冷落不睬

乾隆朝时,傅恒兄弟二人皆做官,傅恒是个极受皇帝恩宠、权倾当朝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其兄则只是个左都御史,二人的权势相差甚远。其兄病死时,傅恒正扈从热河,吊唁活动的第三天才赶回来。吊唁的前两天,灵前门庭冷落,京朝大官无一人前来吊唁,但当傅恒回来后,顿时车马盈门,各部院大小官员纷至沓来,一些素与傅恒无甚交往的官员也亲携大量治丧用的财物前来祭奠,有的官员还甘词媚态,凑到傅恒跟前逢迎巴结。这些前来吊丧的大小京官们显然都是冲着傅恒的权势而来的。

2. 与权势人物攀上关系后身价倍增,从而受到格外恭敬

曾任四川总督的勒保,原来在成都当通判时很不得上司与同僚的喜欢,每次衙参竟无人理睬,因而郁郁寡欢。当勒保知道新来的总督是自己的故交时,心中大喜,希望靠此关系改善自己的处境。果然,新总督对他很亲热,见面后不称其官衔,而称为“勒三爷”。勒保上前磕头,总督扶起他说:“不要你磕头。”又让侍者帮他脱掉衣冠:“为勒三爷剥去衣服,到后院乘凉、喝酒去。”勒保的同僚见到此状皆大惊,从此一改对勒保的冷淡态度,变为逢迎献媚了。

3. 同是一个人,官势煊赫时,人们溜须拍马,如蝇逐臭;失掉权势后,人们则眼睛朝天,不理不睬,甚至加以欺凌

嘉道年间,担任过督抚的伊里布曾对人讲过他亲身经历的在得势与失势时受到不同待遇的情况。伊里布说:“我任云南通判时因有过失而被革职,想回京师故里,但无盘缠,所以想请巡抚出面招呼同僚们凑一些。但登门到抚署后,门丁不给我通禀,恳求再三,才让我稍等。这时我见到门丁高声传命,依次唤大小官员们进署,但等到傍晚也未唤我,门丁对我高声说:‘抚军今天接见属吏很疲劳,现在该休息了,闲人不许打扰。你改日再来吧。’以后又去了三次,情况都是这样,最终也未见到巡抚。后来,承蒙皇恩我又官复原职,因参谒巡抚又来到抚署,此时那个门丁一改前次冷淡之状,而对我笑脸相迎。巡抚也说了不少祝贺我复职和夸奖我能干之类的客气话,态度非常谦和。这时,又听到那个门丁高声传命,唤官员们依次进署。抚今追昔,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清人许奉恩在笔记《里乘》中记下了伊里布谈到的这些经历,并将伊里布比做历史上有名的曾受过势利之苦的苏秦和朱买臣。

4. 权势者失掉权势,身价便一落千丈

有个“重聚赌炎凉觇世态”的掌故:有几位候补知州、知县正团坐打麻将,忽有仆人来报:“听说抚台大人的姨太太得了暴病。”诸人大惊,急忙穿衣备车,欲前往慰问。这时又有仆人来报:“得病者是抚台的太夫人,现在已经死了。”诸人商量道:“原来是太夫人仙逝,我们且打完这一局,明早再去吊唁也不迟。”一会儿,又有仆人来报:“现已探实,死者是抚台大人。”诸人一听,异口同声道:“赶快入局,别耽误了好时光,赢了钱好去吃花酒。”前后三种消息,连带三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