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53章 文明考古谜案——谜团连连,文明深处有疑问 (3)

第53章 文明考古谜案——谜团连连,文明深处有疑问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阿房宫就是所筑宫殿中最宏伟壮观的一座。相传,秦始皇当年认为咸阳人口过于繁密,而且城中所建宫殿又十分狭小,因此他下达命令,要求在渭河以南,故周都城镐、丰之间修建一座大气磅礴的阿房宫。

阿房宫为何要称之为“阿房”,历来众说纷纭。一、“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是说这所宫殿距离咸阳很近,故取名阿房。二、据《汉书·贾山传》记载:“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可见,此宫殿是因为它坐落于大陵上而得其名。三、“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这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相关记载。“阿房”二字,是根据宫殿曲径幽转的建筑风格来命名的。四、传说秦王嬴政与一名民间女子相爱,故修建阿房以作纪念。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汉书·贾山传》又说道:“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帏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至于此。”这样计算,阿房宫南北长为115米,东西宽为690米,总面积大约为8万平方米,可容万人所居。

然而,如此气势雄浑、规模宏大的建筑,却令人生疑。多数古文献在提及阿房宫时都用“阿城”一词来代,据考古专家指出,“阿城”是阿房宫前殿的遗址。另有《长安志》中记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这也与考古工作所证实的情况是一致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南部边缘未见夯筑土墙的遗迹,而其余东、西、北则各有夯筑土墙。因此,“阿房宫并未建成”这种说法在考古工作继续深入的近年来日渐被人接受。

另据《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与流传在民间的关于阿房宫被项羽用火焚毁的说法是矛盾的,因为这里提到的仅仅只是“秦宫”,而并未提及“阿房”。而且从对阿房宫前殿台基遗址的考察和挖掘来看,证实这里并没有任何火烧所残留下的痕迹,这就说明了之前流传的阿房宫在秦末被大火焚毁的说法是有误的。

那么,杜牧为什么要写《阿房宫赋》虚构历史呢?原来,在唐敬宗宝历元年,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昏庸无道,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后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正像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揭秘银雀山汉简:墓主究竟是何人

1972年4月,山东临沂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古城城南的银雀山上施工。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古代墓葬。经专家勘察证实,这里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随之,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的两座墓葬,并将其编为“一号汉墓”和“二号汉墓”。

这两座汉墓中的陪葬物种类很多,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夹杂在陶器和漆木器中间的大量竹简。由于长年埋在地下,再加上器物挤压,编缀竹简的绳子早已腐朽,竹简散乱变形,颜色也变成了深褐色,幸而上面的字迹大部分还能辨认。最后,经过考古人员的认真清理,两座墓中共出土了竹简近5000片。出土的竹简分长短两种,长竹简27.5厘米,短竹简18厘米,宽都是0.5厘米。每片竹简上书写了20~40个字。

银雀山墓葬发掘出如此大量的、有价值的竹简,在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誉为中国当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重大发现让人们产生疑问: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使用如此之多的竹简陪葬?

有人根据竹简所记录的内容推测,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将军。银雀山汉简绝大部分是古代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二十多篇着作,这些着作中还有不少是佚书或是首次被发现的古代书籍。而且,《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说明这两部兵法至少在西汉早期就已经成为独立成篇的军事着作。

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说明古代的《孙子兵法》是13篇。竹简的发现也让早已失传的《孙膑兵法》的内容大白于天下。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几乎可以陈列一个兵书博物馆,这显然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银雀山汉墓的主人应该是一位藏书家。从考古发掘工作来看,墓中除了大量的宝贵竹简,几乎看不到其他的奢华的陪葬物。如果墓主人是一位将军,墓室必然修的高大豪华,陪葬物会非常丰富,银雀山汉墓的实际情况却过于寒俭。从墓中也没有发现能证明主人高贵身份的陪葬物、文献等。

银雀山汉墓的竹简字体接近秦末汉初,正是战乱频繁的年代,珍贵的文献很有可能在战乱中遗落或者被战火焚毁。因而有专家得出了大胆的推断:墓主人很可能继承了家传藏书,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将它们藏匿进了墓穴中。也许,这些竹简更早地被埋藏在地下,而逃过千年来的场场兵灾战火。

精工细作山为陵:最精准的龟山汉墓凿刻之谜

1981年,徐州龟山汉墓被考古学家发现,这一发现引起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九里山,秉承了徐州汉墓的诸多特点,以山为陵,因山为葬,并在这一基础上别具特色。该墓是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共有15间墓室,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宛如宫殿。

龟山汉墓建造雄伟,雕刻精美,为世界所罕见。不仅如此,它还给后世人留下了一堆谜团,至今仍无人能够破解。

目前龟山汉墓主要有四大谜团尚未解开:

其一,甬道设计施工精度之谜。墓葬有南北两条甬道,甬道各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1/10000;两甬道之间相距19米,夹角为20°,误差仅为1/16000,如将其向西无限延伸,其交点将位于1000公里外的西安,这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甬道。甬道由26块重达6~7吨的塞石分上下两层封堵,塞石间排列紧密,甬道两壁磨如平镜。按当时的技术水平,工匠们是如何修建这样的墓道的?

其二,崖洞墓开凿之谜。龟山汉墓为典型的崖洞墓,其15间墓室和两条墓道总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与埃及金字塔垒石成墓相媲美,当时的汉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体的石质和结构,使得施工顺利进行的?

其三,星宿分布图之谜。刘注夫人墓室的前厅、棺室和石柱上发现了22个乳头状石包(乳钉)。这些乳钉呈不规则排列,不是几何式点缀,更不是施工中留下的疵点。有人说它是星宿分布的预示。这些乳钉究竟有什么含义,仍不得而知。

其四,崖壁画之谜。在楚王棺室第六墓室北面墙上,非常清晰地显示着一个真人般大小的阴影,酷似一位老者,身着汉服,峨冠博带,面东而立,正欲趋步而西,作揖手迎客状。这一现象人们称为“楚王迎宾”。这一现象在发掘清理时并不存在,待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那么“楚王迎宾”到底是谁的杰作?有人认为是长期渗水所致,但影子外却没有任何渗水痕迹;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岩石石质不同而形成,但它偏偏出现在楚王棺室,这也成为龟山汉墓的最大一谜。

龟山汉墓留下的谜团引起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兴趣,徐州龟山汉墓管理处为此向社会公开寻求有识之士来探谜、破谜。

真假难辨曹操陵:72座陵寝设迷宫

据民间流传,曹操死后安葬那天,东南西北各个城门,同时有72具棺木抬出,向城外各个方向一同运送。72具棺木,72座陵寝,到底哪一座才是曹操真正的坟冢?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有很多的答案,但又被逐一否定。从古至今,不计其数的盗墓者都试图找到曹操真正的陵寝,但从没有人得手。

曹操为何建造72座陵寝,有人认为与他的性格有关。自古以来,曹操足智多谋、阴险狡猾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他性格狡诈多疑,不仅表现在平时的行事风格,连临死前为自己造坟墓都要建数十个。

之所以建立多个陵寝,据说是因为在曹操还没有摄政的时候,曾经参加过盗墓团伙,亲眼目睹过很多墓葬在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后,墓中尸体被弃之荒野的悲惨结局。这些令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日后他大力主张节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薄葬”要求的人,跟其他君王的厚葬之风形成鲜明对比。世人不知的是,曹操提出“薄葬”是另有目的的,也就避免了死后被掘坟的下场。

另外,曹操也很怕曾经错杀的人的亲属朋友在他死后对他的坟墓进行报复。加上他对当年墓葬被盗后的场面的深刻印象,使得他更要在墓葬上做足文章,防止别人找到他的坟墓。这一点上也更能看出曹操的狡诈本性。一生主张节俭,直至死后的薄葬,这不但对国家有积极的影响,对于他自己来说,更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然而,曹操之墓到底是何去向?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这个谜题还需要后人去慢慢探索、解答。

探访刘备墓:惠陵只是衣冠冢

刘备墓的真实地点,到今天依然是个谜。

一说成都武侯祠。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据说是三国英雄刘备的埋骨之处。武侯祠是历史上少见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惠陵两部分组成。惠陵在武侯祠内,占地约2000平方米。

据史料载,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遗体运回了成都安葬。重要的史料《三国志》确实有刘备病死白帝城、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的记载。《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从事过档案管理工作,任职观阁令使,他的说法必然不是空穴来风。

但在两宋时就有人提出质疑:刘备真的安葬在惠陵了吗?自古以来帝王的坟墓是盗墓贼垂涎的对象,盗挖之事时有发生。但是翻看史上的记载,惠陵从未有过被盗挖的迹象。史学家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刘备根本没有长眠于此,惠陵只是一个衣冠冢。

二说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一些专家认为,刘备去世时正是农历四月,下葬时间为农历八月。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气候炎热。而且白帝城与成都有千里之遥,交通不便,即使最快的速度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达。以当时的条件,在炎热夏季保持尸体一个月不腐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这种说法,刘备很可能就埋葬在了白帝城,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而非成都。

三说刘备与甘夫人合葬在惠陵。但是,惠陵中并没有埋葬甘夫人。史书上多有记载,说甘夫人埋葬在了奉节。这表明,很有可能刘备与甘夫人一道埋葬在了奉节。

近代,奉节城中发现了一些人工隧道,初步辨认是墓道。研究人员曾经使用超声波进行勘察,发现这些隧道引向奉节人民政府大院。通过细致勘测发现,政府大院下有两个建筑物,一个长18米、高5米,另一个长15米、高5米。专家分析,这很有可能是刘备与甘夫人的合葬墓。

但这一观点遭到了持惠陵说学者的否定。原因是甘夫人去世早于刘备,另外在《三国志》有记载,诸葛亮曾向后主上书提出“宜与大行皇帝合葬”。因此,这一说法被否定了。

孔明的八阵图:颇具神效的军中石磊阵之谜

诸葛亮八阵图一说源自《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这种阵法是用石头堆成石阵,然后再按照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杜甫曾经诗赞孔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意思都是说八阵图让诸葛亮的声明更加显赫。八阵图变化万端,其功效之大可抵挡十万精兵。

那么,具有如此强大军事功效的八阵图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