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农民吴希增在村北的农田中探找文物。在十多米深的地下,他探到了一个异物,取上来一看,探头钻上了某种硬物,卷了刃,还沾着一些绿色腐蚀物。吴希增于是立刻找人开挖。半夜时分,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之久的后母戊方鼎从冻结的泥土中露出真容,让当时参与发掘的人震惊不已。
后母戊方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据专家估算,从炼铜的浇铸、制模到拆范,至少需要130多位工人同时工作。更让人惊叹的是,司母戊方鼎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各成分的比例基本相同,可见几千年前商朝人的冶炼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后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最初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用具,多厚重,通常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斗状。古代祭祀或典礼时会用鼎向天神祖先呈上烹煮的肉类,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祭祀用具。
一种说法认为,后母戊方鼎是一位商王纪念母亲所制造的。后,指皇后、太后;母,指母亲;戊,是母亲的名字。商代王室都是以干支来命名的,据甲骨文史料载,配偶为“戊”的商王共有四位,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专家通过分析认为,“戊”最有可能是武丁或祖甲王的妻子。后母戊方鼎的样式、化学成分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鼎”都非常相似,因而推断“戊”是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后母戊方鼎很可能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纪念母亲而制造的祭祀用具。
甲骨微刻是奇迹:见证精工细琢的骨文雕刻
1976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周原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甲骨文。这批甲骨文与以往不同,上面雕刻的文字特别细小,需要5倍放大镜才能看清字迹。
这批微刻甲骨文共293片,专家认定,雕刻时间应为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这正是西周从灭商到巩固政权的时期。微刻甲骨文可能就是在这种情景下产生的。微刻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商王朝和西周的一些活动,包括占卜、狩猎等等,多用于分析商周关系、记录商王行踪。
破解了微刻甲骨文的用途,专家们为这种甲骨文的制作方式感到费解。周原遗址出土的微刻甲骨文,最小的一片只有2.7平方厘米,如此小的面积上竟然刻了31个甲骨文字,最小的字直径不到1毫米。在一个科技落后的时代,是怎样完成这样精细的工作的?商周时代虽然有骨针,但是无法在甲骨上完成雕刻。
直到2002年,陕西城固县宝山村商代遗址烧烤坑发掘出了一枚距今3300年的铜针,谜底才得以揭开。这枚铜针约8厘米,尖端锐利,末端有孔径0.1厘米的针鼻,能在细小的部位钻孔,包括在甲骨上刻字。
探秘“妇好”何许人:商代妇好墓的惊世发现
1976年,在殷墟的一座深7.5米的古墓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其中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祭祀用的酒具和煮肉器皿,器皿前大多刻有饕餮纹,后面刻有螺旋图案。该墓中共出土的青铜礼器和乐器上,大部分都铸有铭文。考古人员根据铭文上出现最多的“妇好”字样,将这座墓称为“妇好墓”。
甲骨文中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文化修养较高,武丁任命她为卜官,主持各种祭祀活动。妇好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查的女将军。
据甲骨文记载,某年夏天,北方边境燃起战火,此时妇好主动提出去边境战斗,商王经过占卜,得到吉相,于是同意妇好的请求。结果妇好带兵大破敌军,从此威名大振。妇好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柄大铜钺,钺上饰有双虎扑噬人头纹,并铸有“妇好”铭文。妇好在商王的六十多位妻子中格外受宠爱。据记载,妇好在攻打羌方的战斗中动用了全国兵力的一半,可见商王对她的信任。
甲骨文不仅记载了她的彪炳战功,也记载了她与商王武丁的绵绵情意。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作纪念。
但是曾有学者指出,妇好并不是武丁的妻子。有甲骨文卜辞记载,妇好曾先后嫁过大甲、成汤、祖乙三位商王朝先王,从时间上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另有研究人员指出,商代有“冥婚”一说。武丁为了让妇好在另一世界不孤独,先后将她嫁给了三位前朝贤明的帝王,并且还向巫师求问:妇好是否已经得到了先王的照顾。
举世震惊的曾侯乙墓:探索古代音乐艺术
在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有一个高二三十米的大土墩,相传春秋时期,楚庄王为了平息国内叛乱,曾在此擂鼓交战,因此此地又得名“擂鼓墩”。然而,由于后代的驻军的施工,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国内外的众多文物和音乐爱好者的瞩目。这就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发现。
随州历来是个战略要地,并以其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向世人展示着古代的富庶和繁华。曾侯乙墓的发掘,最大的成就是出土了迄今为止最齐全、最奢华的音乐阵容,一举揭开了古代文献记载中乐器的神秘面纱。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首屈一指的是编钟。编钟是由许多个钟编悬而成的钟组,分两层编排,数目有3、9、13或16枚。钟形有方、圆和椭圆之分,钟口有凸圆、平口和凹陷之分。编钟的排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大小一致整齐排列,以钟壁的厚薄来区分音域;另一种按钟型递变的方式排列,配合成组。整套编钟共65枚,重约5吨,是目前全国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编钟组合,其音域宽广洪亮,音色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和四件鼓也同样别具特色。编磬由磬架一副、石磬块32片、铜挂钩32副、木质磬槌2件和木磬匣3具所组成。编钟与编磬共同见证了古代的乐悬制度。
四件鼓包括建鼓、悬鼓、扁鼓和手鼓各一件,鼓座造型奇特,呈圆锥形,由钢圈和铜条纵横交错成网状结构,正中的圆管上有圆雕群龙。多变的群龙形态和对称的布局,构成了生动的立体图。与悬鼓同室的有一座青铜立鹤,鹤的头上插着两只青铜铸成的鹿角,鹤颈和鹿角上均刻有金饰纹,底座为长方形,四边和中央各有一个壁虎形的铺首衔环。青铜立鹤是一件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而此器物的用途至今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楚墓中镇墓兽类的殉葬品,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悬鼓的底座。
除此之外,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十弦琴、排箫等失传已久的乐器。曾侯乙墓的乐器文物堪称中国乐器发展史上的空前大发现,给后人留下了对古代音乐艺术的构想空间和探索之谜。
秦始皇陵有谜团:地宫真相揭秘
秦始皇陵寝因众多未解之谜而备受世人关注。近年,考古学家们已经对秦始皇陵地宫外进行发掘,但地宫内部到底是怎样的结构?地宫内藏有多少奇器珍宝?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谜团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
谜团一:地宫到底有多深?
秦陵地宫为竖穴式构建,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到不能再挖的地步。我国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其深度进行了研究探索,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但是否真的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的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有几道门?
秦陵地宫的墓门,《史记》中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这里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那么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辩驳。2002年,考古学家通过在地宫中放入机器人来探测地宫内部空间。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后,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因此这一工程只好搁浅。
谜团三:“上具天文”是什么意思?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夏鼐先生推断“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的“天文”“地理”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学者们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
谜团四:地宫为何埋有“水银”?
《史记》《汉书》曾记载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地质学专家曾先后两次到始皇陵采样,测试发现其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有“汞”,而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那么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谜团五:地宫有多少珍宝?
司马迁曾说秦陵地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大学者刘向也曾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多少珍宝呢?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外发掘出了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准确、装饰精美,有的马饰件是金、银、铜铸造而成,举世罕见。而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也可想而知。
谜团六:秦始皇的棺椁是什么材料做的?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有学者根据司马迁留下的“下铜而致椁”记录,推测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是《史记》《汉书》中有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也可能是木质的。
谜团七:地宫里还有没有空间?
秦代李斯曾对秦始皇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据此可知,地宫外部有个外壳。因为李斯曾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应该了如指掌。
谜团八:配备防盗暗弩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几千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就成为一个大谜团。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
秦始皇是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正值酷暑时节,直到回到咸阳才下葬,中间隔近两个月。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之谜终有一天将完整揭晓。
宏大兵马俑:秦始皇修建兵马俑坑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3岁继承王位,22岁亲政,39岁一统天下。他的王朝虽然只存在了十几年,但他的一生颇受后人争议。虽然没能完成秦万世的梦想,但是他的行为对后世的影响却长达几千年。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陵墓位于距西安市三十多公里处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嬴政从即位开始就为自己修建陵园,墓地规划设计由当时的丞相李斯负责,监工由大将章邯担当,整个陵园修建耗时三十八年,开创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的先河。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大约1500米的地方。当地曾经有农民在掘墓时发现过有像人一样的石头。直到1974年3月,陵东西杨村的村民在抗旱打井时,发现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考古工作者闻讯前来,经发掘才使得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宝藏重见天日。
然而,秦始皇为什么要在陵园外部修建规模如此宏大的兵马俑坑呢?
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让自己的王朝千秋万载,即使在阴曹地府也要成为一个无人能及的皇帝。
另外一种说法是,当时流行殉葬,贵族常常以活人殉葬,作为一统天下的帝王,秦始皇的陪葬自然众多。但丞相李斯提出了制造人俑陪葬的想法,这样既可以避免活人受牵连,又显示皇帝的恢弘排场。始皇于是便采纳了。
关于兵马俑的猜测举不胜举,始皇陵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几千年的时光更是使事件真相变得扑朔迷离,究竟什么才是建造兵马俑坑的真正目的?也许后人会有更多更贴切的答案。
纯属虚构阿房宫:瑰丽磅礴实虚无
唐代着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然而历代文学作品中关于阿房宫的描述到底有多少是历史的真实,又有多少是出于文人墨客的发挥之笔,这些就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