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51章 文明考古谜案——谜团连连,文明深处有疑问 (1)

第51章 文明考古谜案——谜团连连,文明深处有疑问 (1)


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了黄土地上悠久的中华文明。苍凉大漠上的点滴足迹,向我们诉说和见证着遥远的东方古国的神奇;尽管是一片断壁残垣,或者残留的少许遗骨残骸,给考古学家和研究者们带来的都是巨大的惊喜以及令人难以想象的艺术文化价值。石破天惊的墓道密室,难以破译的古文字密码,造型奇特、精美绝伦的墓葬品,都堪称世间奇迹。当这些诞生于几千年的古文明再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其真容的瞬间,世界都为之震撼。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惊叹和财富,更多的是人们对古代艺术的进步和创造力的膜拜与借鉴。见证历史的印记,追寻古老的文明,其中可知的、未知的、远观的、可触的、现实的、想象的等等,无数个谜题和猜想,无数个考证和推测,谁能说这不是一件乐事呢?

本章探秘远古文明渊源、破解神秘的符号、寻找失落的文明、遍访古墓足迹、领略瑰丽的建筑奇观,深入开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真实,真正涉入文明深处的智慧和灵光。

探究神秘三星堆:“图语”中难解读的远古文明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县南兴镇北,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心区域是一座由东、西、南三面城墙包围着的古城,与中原王朝早期王都河南郑州商城相当。这里有一条称为马牧河的古河道,北岸的阶地形似月牙,叫做“月亮湾”,南岸原有三个大土堆,故称“三星堆”。

从考古学家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已出土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一件大型青铜立人像、数十件青铜人头像、青铜神树和黄金权杖。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雕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罕见的珍品。青铜人像高鼻深目,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形象夸张;立人像连座高2.62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铸像之一。青铜神树高3.84米,树上有九枝,枝上有立鸟栖息,枝下有硕果勾垂,树干旁还有一条龙从树顶下探,生动传神。黄金权杖刻有三组以鱼、鸟、人为内容的纹饰。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秘文物至今让学者们争论不休。

其一,三星堆文化内涵的确定。三星堆遗址是距今3000~5000年前的古蜀文化遗址。在遗址内存在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在三星堆一期文化中出土有玉琮等玉器,所以有学者认为它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等有交流。在二期文化时,三星堆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中心,即早期蜀国,它代表了长江流域商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其二,三星堆青铜文化如何产生?本土论者认为其青铜器形象独特,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而且反映了古蜀人对“眼崇拜”等的习俗。外来说认为出土的青铜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于是认为三星堆人可能是外国人,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其三,遗址居民所属民族的不同定论。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其中古羌人的传说最为大家接受。古羌人的祖先来自西北高原,后来一个叫蚕丛的羌人首领称王,由于蚕丛有纵目,后来的羌人就铸了大量青铜纵目面具纪念他,即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

其四,古蜀国何以突然消亡?古蜀国繁荣了1500多年后消失。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其消亡是洪水肆虐的结果,还有人说是战争的结果。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印证了这一解释。最后一种解释是被迁徙到别处。可是当时古蜀国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其五,“巴蜀图语”代表什么?三星堆文物黄金权杖上的纹饰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有人认为,金杖上的符号可能是古蜀人的文字,在《华阳国志》就有记载蜀人“多斑彩文章”。但《蜀王本纪》中则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也有人认为是族徽、图画,或者是某种宗教符号。总之,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金沙遗址多悬疑:件件宝贝都是谜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2001年2月8日傍晚,成都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警察接到电话,报警的是当地村民,声称挖出了“宝贝”。而现场在成都市的西郊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1队,是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投资建造的蜀风花园大道工地。

当时施工人员正在开挖自来水管道,铲到3米深时,破土而出的竟是半根白色的“骨头”。他们感到非常疑惑,随后在土坑里又发现了几件玉器。

消息当即由110指挥中心通报给了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王毅。在王毅的带领下,考古队在该地发现了无数宝物。

到2007年,金沙遗址已清理出了1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和数量众多的象牙、陶器等。工艺精美,种类繁多,其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翡翠绿色,雕刻精细,表面有微刻花纹和人形图案,堪称一绝。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陶尖底盏、尖底杯、高柄豆、圈足罐等。

已经发掘出的珍贵文物中,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是“四鸟绕日金饰”,即“太阳神鸟”。这件圆环形金箔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量有20克。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12条弧形齿状芒饰,外层由4只首尾相接的飞鸟构成。

考古学家猜测,中间旋转的火球代表着太阳,4只鸟代表一年四季,12道光环代表十二个月或者一天之中的十二个时辰。太阳神鸟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但是,这个神秘拼图究竟是如何构成的,一直是一个谜。“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已经被国家文物局用做“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并被“神舟六号”载入太空。

谜团似乎还远远不止这些。在一件玉琮上,发现了40个人面,在玉琮的一面,却刻着一个人形符号。长长冠饰,神情庄严,双手平举,长袖飘逸,双脚叉开,似乎正在虔诚祭拜。这个神秘的祭祀的人,是金沙人崇拜的祖先,还是带领金沙人祈福驱邪的巫师?

在金沙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批象牙。生物学上,亚洲象仅雄象有象牙,每头雄象两根,非洲象则雌雄都产象牙。如此说来,金沙遗址出土的1000多根象牙来自亚洲象。另外,象牙的尺寸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目前金沙出土的象牙大部分长1.60米左右,最长的竟然达到了1.85米,而即使是目前最大的非洲象,象牙的长度也只是其2/3,究竟是多大的象,才能有这么大的牙呢?

遗址中有一件彩色木雕人头像,长80多厘米,头部扁而宽,用金粉、朱砂等描成鲜艳的颜色,下巴尖而微微弯曲,夸张的五官,凹凸有致,戴有冠饰,发辫清晰可见。这尊木雕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颇有几分神似。彩色木雕是谁?金沙时代的人们用什么办法让木雕人在地下历经3000年而不朽?谜团接踵而来。

到目前为止,金沙遗址出土了数千件珍贵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器等,给世人带来了惊喜与震撼的同时,也留下了千古之谜。金沙文明在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为什么这种文明会突然神秘消失?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什么关系?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及其具备精湛手艺的古人为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希望有一天,我们会得到答案。

楼兰古国寻踪迹:悲凉大漠有传说

1900年,瑞典的一位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的罗布泊考察。惊奇的是,他在寻觅水源的路途中居然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城,在后来发掘过程中又有大量的陶器、文字、钱币、丝织品等文物出土。之后经考证,此处即为史料中所记载的楼兰国,被发现时它已经深埋在沙漠之中一千五百余年。

最早记载楼兰国的是《史记》,其后《汉书·匈奴列传》对楼兰国也有描述:“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楼兰古城形似正方,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是西域中的一个小国家,其都城位于今天新疆的罗布泊西北岸,约于公元前300年时建立。

楼兰古城盛极一时,然而真正令世界各地人士趋之若鹜和神往的却是它在一千六百年前神秘消失的原因。早在高僧法显在公元400年取经时经过楼兰,那时的楼兰古国已是一片苍凉。那么,楼兰古国是怎样消失的呢?

生态恶化说。楼兰国在繁盛之时将大片树木砍伐,用来建造“太阳墓葬”。“太阳墓葬”外形奇幻而优美,壮观而不失神秘;它是由层层圆木相契而成,整个形状呈现出放射的状态,由细而粗,排列有序,酷似太阳。由于树木被大量滥伐,内地干燥多风,水源缺乏,最终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沙漠逼近,楼兰人为了逃荒,远离家乡。

战争说。东晋是我国历史上战乱不断的时代,频繁的战争将楼兰文明一洗而尽,民不聊生,百姓苍茫。

水源匮乏说。楼兰文明得益于塔里木河的流经,然而在东汉之后,由于河流中游的注滨河改道,楼兰国也因此丧失了主要的水源。虽然后来敦煌的锁勒率人竭力将注滨河水引入楼兰区域,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让楼兰摆脱断水的命运。

灾病说。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瘟疫的流行必然会将灾难殃及周边几乎所有成员。

楼兰文明消失之因至今众家争论不休,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认定楼兰古城更有可能是在几种外力的交合之下销声匿迹的。另外,人类的急功近利,对利益的驱逐也是导致楼兰消失的原因之一。

禹王碑文难破译:字体奇古,百姓难识

在湖南省岳麓山顶的石壁上,镌立着一块高1.84米、宽1.40米的大石碑。碑上刻着77个字,每字宽度约0.16米,字体奇古,似篆非篆。传说这是为纪念大禹在岳麓山治水而立的禹王碑。

相传四千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以岳麓山为营地,带领长沙先民治好了洪水。长沙先民为感谢大禹,决定在岳麓山顶上为大禹治水立碑记功。当时大禹不肯答应,在人们的执意要求下提出了条件才勉强答应:碑文要刻得奇古,百姓不能相识。于是,长沙先民便将大禹提供的77个字样全部刻在岳麓山顶的石壁上,成了禹王碑。

但禹王碑真的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镌刻的吗?史书记载,禹王碑最初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称“岣嵝碑刻”。现在岳麓山顶的禹王碑是宋代嘉定年间由南岳衡山岣嵝峰摹刻而来的,距今约八百年历史。由于衡山至今未发现史传的禹王碑真迹,所以此碑就成了最古老的禹王碑蓝本。

禹王碑文字形奇古,自明嘉靖年间被发现后,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都尝试着对碑文进行试读,但对此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明代杨慎和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

杨慎大禹治水说。杨慎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认为,该碑就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劳而镌刻的。此释文也多被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但是禹王碑碑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很难辨认;而我国历代碑石中尚无夏禹时代的实物例证,所以杨慎释文也难有定论。

当代帝王颂词说。近年一些学者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其中以曹锦炎和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比较有代表性。

曹锦炎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期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到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禹王碑是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后母戊鼎有玄机:解读殷墟青铜里的秘密

殷墟的青铜器中,最着名的当属后母戊方鼎,原称司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