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50章 谋杀行刺惊案——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迷雾重重 (3)

第50章 谋杀行刺惊案——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迷雾重重 (3)


高拜右在《刺马案与湘军》中说:“刺马一案,到现在也没有弄清真相,其实,马新贻是死于湘军的嚣张气势之下。”还有学者认为,主使人杀马新贻的是湘军统帅曾国藩或者其亲信。总之,围绕刺马案这一事件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惹祸上身: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被刺之谜

唐绍仪刚接任总理时,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令政府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袁世凯独揽大权的习惯,使他对唐绍仪推行责任内阁制极为不满,两人的积怨日益加深。蒋介石上台后,唐绍仪以党国元老自居,担任一些闲职,对政治几乎是不闻不问。

唐绍仪平时在家中以欣赏古玩自娱自乐,当时他可能万万想不到以后的杀身之祸也与此有直接关系。

1938年9月下旬,日本驻中国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来上海,有意向与唐绍仪秘密接洽合作计划,劝其再做总统。军统首领戴笠将有关唐的情报转呈蒋介石过目,同时命令手下加紧监视。唐绍仪的女婿诸昌年劝唐脱离日伪包围,移居香港。戴笠参照蒋介石的意思,叫杜月笙从香港写信给他,劝他赴港居住,但他迟迟没有行动。不久,戴笠发出了刺杀令。

戴笠得知唐绍仪平时喜欢收藏古玩,最喜欢历代瓷器。几天之后,军统安排的内线谢志磐带着军统人员,身着便装,冒充古董商人,直抵唐宅。

待唐绍仪从楼上下来后,谢志磐赶忙上前呈上几个装有古玩的锦绣盒子。唐绍仪拿出放大镜,对几件古玩仔细观看,连声称赞。谢志磐随便报了价,随后几位神秘的古董商人便走了。他们发现,唐绍仪对古董的痴迷,对特别珍贵的物件甚至要屏退仆役,关紧房门,不让外人窥见。于是一个周密的暗杀方案定下了。

几天后谢志磐与另外三人又来到唐寓所。特务赵理君扮作古董商,后随军统杀手王兴国、李阿大提着一个大皮箱。箱内装的是一只南宋御制大花瓶,一把宝剑,还有其他的古玩数件,那只南宋大花瓶内有一把锋利的小钢斧。

赵理君先抽出那把宝剑,走到唐绍仪面前,称这把剑是戚继光抗倭时所用,价值连城。唐绍仪接过宝剑仔细查看,认为这把剑是假的。当唐绍仪转身鉴赏其他古玩时,李迅速从南宋花瓶内取出小钢斧,绕到唐的背后,照着其头颅猛然砍下。随后赵理君等众人撤离。

唐绍仪的伤势极重,到达广慈医院时已奄奄一息。当天下午4时,唐绍仪终告不治。第二天,上海各报纷纷登出消息:“唐绍仪被刺殒命!”

唐绍仪遇刺后,国民党中的一些老将认为没有掌握唐绍仪失节确证而将其杀害,有很多意见。于是蒋介石下令付治丧费5000元,并将唐绍仪生平事迹存付国史馆,以平息风波。

剑走偏锋:民国刺宋子文疑案真相

民国时期,宋子文被行刺事件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战后,当时的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那时,日本樱会军官集团的一些人在上海不断进行策动,想要在日华之间挑起事端……当时的驻华公使馆陆军武官辅佐官田中隆吉大尉也是其中的一员。因为我是他们策动计划的障碍,所以他曾想要杀死我。田中大尉是想要在宋子文和我搭乘同一列车到达上海站,并肩走过来的时候,让他们开枪射击的。直接进行暗杀的人是当时上海恐怖团体青红帮。但是我们一行提前一步走出了车站,得以幸免于难。”

半个世纪之后,与这件事有直接关系的王述樵(王亚樵的胞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却指出是孙中山之子孙科派马超俊到上海,请王亚樵刺杀宋子文,并负责经费。刺宋行动由王亚樵负责……负责刺宋的人员,有南京的郑抱真、张慧中,有上海的华克之。7月23日上午7时8分,宋子文下车时,华克之命令部下开枪。但不料宋与秘书唐腴胪均着白西装,因分辨不清,误将唐腴胪击毙了。

那么到底哪份回忆录才是真实的?

1931年7月22日,宋子文接到青岛电报知母亲病重,决定于当晚回沪。郑抱真获情报后,立即给王亚樵发去密语快电。之后刚刚回到住处,其手下便急切告知:日本特务准备在上海北站刺杀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然后嫁祸给王亚樵。

华克之主张立即派发一份加急电报,暗示情况起了变化,并与郑抱真两人商议决定,郑、华同时搭乘当晚快车,与宋子文、重光葵一起去上海,到达北站时,赶在宋子文与重光葵出车厢之前对空鸣枪以做信号,叫他们不要出车厢,以此来破坏常玉清的行刺计划,同时也通知王亚樵撤出战斗。

此时王亚樵却毫不知情。就在他紧张指挥的同时,常玉清也率领人马来到现场开始部署。他在重光葵有可能进入的贵宾室门前,安排了两名刺客侍机而动。另外,又在出口处作了重点布置。

宋子文和唐腴胪下了车,负责监视任务的人一见宋子文与一人并行,马上发出信号。郑抱真、华克之眼看宋子文就要进入常玉清的狙击范围内,感到形势危急,便不顾一切跳出车厢,对空鸣枪,以示警告。宋子文的卫士听到枪声立刻拔枪还击。

枪响的同时,宋子文正好在出口处。此时同他并肩的已不是日本公使,而是机要秘书唐腴胪。混在人群里的刺客朝这位“重光葵”射击。唐腴胪连中三弹,倒在血泊中。

退出现场后,常玉清一度得意于这次行动的顺利,等他见到了田中隆吉,才知道击中的是唐腴胪而根本不是重光葵。

史海拾遗:皇帝宝座究竟潜藏多少致命危机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杀人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人犯罪,株连九族。因此,古代的帝王多残暴统治,几乎每一位开国之君,都是当朝的杀手。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充满辩证思想的。杀人者在杀人的同时,自身也是危机四伏的,甚至时刻警惕被他人所杀。即使是手无寸铁的后宫宫女,也很可能联合起来谋杀君主。或者在宫外行踪不定的刺客,也很可能伺机而动,刺杀令其仇恨的统治者。

在历代帝王的记录中,除了病死、战死疆场、被俘兵杀外,大多数都是死于非命,不是被外部刺客所杀,就是被宫中内乱而毒害。被他杀的皇帝的起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皇室内外等各种关系来看,皇帝主要有以下几种被杀的方式。

1.朝廷近臣谋杀皇帝

这是历史上最常见的臣杀主的方式之一,在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臣子弑君的行为屡见不鲜。比如十六国汉系隐皇帝刘粲即位不到两个月,就被掌管兵权的将军、录尚书事靳准杀了。在王朝末期,政局动荡、宫中内乱之际,有不少近臣趁此动了杀机的念头而谋杀君主。还有一个让近臣杀帝王的机会,就是新皇帝登基之时,此时宫廷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宫中的政局不稳,加上后宫等人心浮动,也给近臣提供了接近帝王的便利。

2.宦官弑君

这是历史上最具传统的一种杀帝王方式。秦朝的三位皇帝嬴政、胡亥和子婴,有两位是被宦官杀掉的。唐敬宗李湛也是被宦官所杀的。唐宝历二年,宦官刘克明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了毫无防备的皇帝李湛。

3.太子杀皇父

虽然这是大逆不道、罪大恶极的行为,然而史上皇帝被自己的皇子所杀的例子也不少。封建伦理秩序虽为严格,但违背常伦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为了争得皇权、坐上龙椅,子杀父的事情在封建王朝中并不奇怪。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当数荒淫皇帝杨广的弑父案。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郢王朱友珪也是杀掉其父梁太祖朱全忠做上皇帝的。而至今仍留有疑团的是,清康熙帝也被四子雍正所杀,然而这只是民间说法。

4.父杀子

为了巩固父皇的地位和权力,父亲将当皇帝的儿子杀掉的事件已经不足为怪了。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第二任皇帝睿宗刘钧称辽主为父皇帝,辽则称为儿皇帝。最后刘钧是否为父皇所杀,也成了一个疑点。

5.母杀太子或公主

在至高的皇权操控下,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残忍女人,如吕后、武则天、慈禧等,她们不仅为争夺皇权作各种斗争,甚至还亲手杀掉了亲生子女,以此来换取和巩固自己的地位。北朝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被养母冯太后用毒酒鸩杀;北魏肃宗元诩即位后,其母胡太后权力欲很强,以元诩年幼为由临朝听政,后来将儿子毒死。

6.手足相残

在皇储“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的继承制度下,皇帝的弟弟是无缘皇帝位的,也正因此,一出出的手足为争权而自相残杀的悲剧便在历史上演了。十六国时,汉皇帝刘渊死后,太子刘和即位,结果弟弟刘聪不甘心,将哥哥刘和杀掉,自己当了皇帝。金闵宗完颜宣17岁时当了皇帝,却引起从小与其一起长大的庶出哥哥完颜亮的不满,继而被其兄完颜亮与侍臣挥刀砍死于内宫。

7.妻杀夫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韦皇后杀死丈夫唐中宗李显。景龙六年,韦皇后被指后宫淫乱,担心李显追究,遂与安乐公主一起用毒药害死李显。

8.祖母、外祖父、外戚及叔辈人士杀害皇帝

刘邦的皇后吕雉独揽大权之后,由于其子刘盈无子,便将一个宫女所生的孩子抱进宫立为“少帝”,对外称其是刘盈和皇后的儿子,也即吕后的孙子。然而,当少帝长大后,吕雉却将其母即宫女杀掉,而在少帝得知自己的母亲被吕后所杀后,吕后又将少帝毒死。

外祖父杀掉当皇帝的外孙看似离奇,但隋帝杨坚就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杨坚是北周皇帝宇文赟的岳父,公元579年,宇文赟让位太子宇文阐,于是外祖父就给年幼的外孙当起了辅臣。但杨坚不满足,随后将外孙宇文阐废掉其位。同样,西汉末年,作为岳父的外戚王莽找了一个机会将女婿杀了,自此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

而被叔叔所杀掉的皇帝,是十六国时期的皇帝张玄靓。张玄靓是前凉国的君主,东晋兴元三年,左右政局的其叔叔张天锡发动兵变,派人进宫杀了皇帝张玄靓,时年仅14岁。

综上可见,在皇帝的他杀事件中,大多都是由于皇室的内部矛盾所引起,来自皇族内部、亲戚之间、朝廷内宫中的争斗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同室操戈、父子反目、骨肉相残、外戚乱政等,都是导致皇帝龙体不保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