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48章 谋杀行刺惊案——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迷雾重重 (1)

第48章 谋杀行刺惊案——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迷雾重重 (1)


历史上的谋杀事件数不胜数,在改朝换代、社会进步的变动期,就为刺客的刺杀提供了时机。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谋杀外,也有许多基于个人恩仇和信仰,并非受政治势力指使的刺杀行为。自古以来,豪侠刺客都是引人注目的,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就是专为他们而着的。历史故事中的刺客杀手更是名不虚传。刺客是神秘的,行如流星,纵横江湖,武艺高强,往往杀敌于无形;刺客是智慧的,能辨识忠奸,能伸张正义,疾恶如仇,化险为夷,塑造史书传奇。刺客有坚毅的决心,为了心中的目标,可以卧薪尝胆,苦练心志,也可以隐姓埋名,浪迹江湖。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自古以来,位高、权大者必遭人忌,皇帝的宝座背后隐藏着致命的危机。酒席间的鸿门宴、路途中的遇袭遭劫、寝宫内的喋血传奇、卧榻边的风声鹤唳,带来的是怎样一种惊险和刺激,引发了多少悬疑和谜团?剑拔弩张、刀剑相拼的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预谋?

如果说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带给人们的是遐想和幻影,那么历史中的改朝换代留下的则是沉重的教训和惨痛的代价。从一定意义上说,刺杀并不是单纯的政治斗争手段。当它呈现为正义的弱者对邪恶的强者的坚决挑战时,刺客的行为更能引起后人的注目和尊重。

本章描写了历史上有名的谋杀行刺大案,精彩生动,险象环生,让我们在惊心动魄的体验中发现史实背后的真相,在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领略刺客的侠义豪情。

暗藏杀机:荆轲刺秦王失败之谜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颇负盛名的刺杀行动,同时也被多数人认为是最失败的一次。荆轲与秦王近在咫尺而无侍卫在旁,一边是养尊处优的皇帝,一边是精于剑术的刺客,外加一把满是毒液的匕首,为何荆轲在这么有利的条件之下,都无法成功刺杀秦王?荆轲的失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很多人将荆轲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的助手秦舞阳。据史料记载,起初应该是荆轲捧着樊於期的人头,其助手秦舞阳捧着燕国督亢的地图,两人一同走上大殿献给秦王。然而秦舞阳临阵慌张,被侍卫呵斥,让秦王起了疑心,有所防范。而荆轲一人上殿,又增加了刺杀行动的困难,从而导致刺杀失败。

除上述说法外,更多的人认为,刺杀不成功是荆轲自身的能力问题。荆轲在“图穷匕首见”后,没能把握时机一击致命,抓着秦王的衣袖却被秦王挣脱。秦王在大殿之上绕着柱子跑,剑客出身的荆轲竟然追不上,甚至躲不开秦王的长剑,连番遭袭,最后死在了侍卫的斩杀之下。也许正如当时着名剑客鲁句践所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将原因推究到了太子丹的身上。太子丹在派荆轲刺杀秦王之前曾对他说:“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按太子丹的意思,荆轲首要做的是劫持秦王,逼他归还之前侵吞的各诸侯国的土地,若秦王不答应,才刺杀他。这就使荆轲在最能置秦王于死地的那一刻有所迟疑,不仅劫持不成,更错失了刺杀的先机,才导致彻底的失败。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即便是撰写《史记》的司马迁,都并非亲眼目睹而记录之,其中的因由终究无可定论。

刺客传奇:豫让行刺赵襄子

豫让是晋国人,晋国大臣智伯非常尊宠他,称他为国士。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马到桥头,蓦地惊叫起来,襄子惊呼:“必是豫让行刺!”手下卫士搜索桥下,果然是他。襄子说:“过去你也曾投奔过范氏,后来又投奔智伯,为何单单忠于智伯,给他卖命?”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们以平常人待我,我所以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壮举回报他。”襄子叹息了一声,流着泪说:“念你是忠义之士,第一次杀我,我不忌恨,把你放了。这次你又来杀我,我怎好再放你呢?”豫让知道赵襄子是一位宽宏大量的贤明君主,便对襄子说:“今天我罪当处死,只请求把你的衣服用剑砍几下,以满足我为智伯报仇的愿望,我便死而无憾了。”襄子即脱下衣服传给豫让,豫让奋起举剑,跳起来连砍几下,大呼一声:“我可以到九泉之下向智伯回报了!”说完就拔剑自杀了。

替人行刺:聂政刺韩傀

聂政(?—前397)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年轻时行侠仗义,因除害杀人,与母亲和姐姐一同逃往齐国。

当时,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国相韩傀结下仇怨,严仲子怕被杀害,逃往他国。严仲子四处游访侠士,希望找到能替他向韩傀报仇的人。

严仲子来到齐国,听说聂政是个勇士,前来登门拜访,求聂政为自己报仇。聂政备办酒席款待严仲子。席间,严仲子亲自为聂政的母亲敬酒,并用黄金百镒为贺礼祝她长寿。聂政明白严仲子的意思,但却说:“我屈身在市场上做屠夫,就是为了奉养老母,母亲在世,我不敢以死报答别人。”

聂政的母亲去世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孤身一人前往韩国朝都阳翟(今禹州)刺杀韩傀。

聂政到了韩国都城,找机会进了相国府。韩傀坐在堂上,周围有很多持刀荷戟的护卫。聂政大喝一声,挺剑便刺。卫士们很快从相国被杀中反应了过来,有人喊捉刺客,有人去关闭大门,随后便围攻聂政。而聂政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左冲右突,一连击杀数十人,但寡不敌众,他为了保护姐姐和严仲子,而不被人认出,就用剑划破了自己的脸,剜出自己的眼睛,然后切腹壮烈而死。《史记》中记载:“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

韩国人不知道刺客是谁,就将聂政的尸体放在大街上让人来认,谁能认出来赏一千镒黄金,但却没有人能够来领这笔赏金。盛怒之下的韩烈侯只好下令将聂政暴尸街头,以诫后人。然而韩国相国被杀无疑是一次重大事件,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刺杀韩相的刺客不明身份,便立即想到是聂政。聂荣赶到韩国,辨认出尸体果然是聂政的,伏尸痛哭,向来往行人说明刺客的身份:“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然后,死在聂政尸体之旁。

鱼腹藏剑:专诸宴座刺吴王

专诸是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北)人,相貌非凡,口阔目深,熊腰虎背,颇具侠士风范。伍子胥从楚国逃奔吴国,路上遇见专诸与人格斗,钦佩其勇气,于是与他结为莫逆之交。后伍子胥将侠士专诸介绍给公子光,自此三人成了朋友。

一天,公子光向专诸详细地复述了祖父传弟不传子的遗嘱后说:“兄终弟及,季札王叔让位,王权宜重归嫡长,嫡长之后,舍我其谁?王僚贪位恃力,不肯退让,我力弱不足以图大事,欲请壮士相助。”专诸慨然应许,问道:“不知王僚有何嗜好?”公子光想了想说:“王僚喜滋味,极爱吃鱼。”于是,专诸动身前往太湖,寻找名厨,学习制作鱼炙的手艺。鱼炙手艺学成后,专诸返回都城,待公子光之命。

公子光告诉吴王僚说自己新招了一个太湖厨师,做得一手好烤鱼,请国君晚上到自己家中赴宴。随后公子光把武士武装起来,暗藏在密室里;伍子胥带领另外一队武士,埋伏在公子光府邸周围,准备由外向内进行配合。

接到公子光的宴会邀请后,吴王僚随即答应了。但怕公子光有阴谋,于是傍晚出门前,吴王僚穿上三重盔甲,再套上外衣。

吴王僚为了保证安全,下令将公子光府邸严密戒备。公子光府周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从门口到厅堂内外布满甲士。吴王僚还携带了不离左右的亲信,为了保证食物的安全,亲信们仔细检查了食材和调料。每一位上菜的厨师先被搜身,再跪着用双膝前进送菜,整个过程中都有甲士护卫。

公子光心中忐忑,不能确信专诸还能否刺杀成功。公子光频频劝酒之后,以给脚部上药止痛为借口退下厅堂。厅堂中只剩下吴王僚和一些亲信武士。

公子光绕到厨房,见专诸埋头做烤鱼,就像什么情况都没有发生一样。公子光又闪到了密室,然后穿戴好盔甲,佩上利剑,等待厅堂里的变化。

专诸做好烤鱼后,捧着菜盘,进献给吴王僚。在厅堂门口,有人接过菜盘,有人将专诸的衣服剥下,对专诸全身进行了搜查。确信没有武器后,两列武士夹着专诸,将刀架到他的颈部,让专诸赤膊跪地用膝盖前行。吴王僚示意专诸将烤鱼端到案几最靠近自己的一边。专诸跪在地上,挺直腰板,将鱼盘放到吴王僚的前面。就在鱼盘即将放下的那一刻,专诸的右手迅速滑进盘中的鱼肚子里,摸出暗藏其中的鱼肠剑,猛刺向吴王僚。鱼肠剑透过吴王僚的三重盔甲刺穿了他的胸膛。一瞬间血光飞溅,吴王僚仰面倒地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