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婴任相的第二年,赵绾因上书激起窦太后的恼怒,当即被罢免。同时,窦太后又对窦婴和田蚡等人不满,解除了他们的职务,另外起用柏至侯许昌做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做御史大夫。
田蚡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仍然可以得到皇帝的亲近与宠信,他在政务上提过多次建议,大多付诸实施并见了效。于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窦婴而依附于田蚡。
田蚡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他有极强的权力欲,妄图压服所有人。田蚡认为各国王侯大多年长势重,而武帝新近登位,年纪很轻,自己以皇帝的心腹亲信而担任朝廷的丞相,如果不好好地整饬一下,用礼制使他们屈服,天下人是不会服服帖帖的。在这个时候,田蚡进宫报告政务,所说的皇上都听从。田蚡推荐的人有的从平民百姓一下提拔到二千石,皇上也没有异议。田蚡以为幼主好欺,于是肆无忌惮地培植自己的势力,妄图把皇帝的权力逐渐转到自己手里,总是寻找各种机会来体现自己的威严。
争权夺势:唐代的贵族和庶族之争
唐太宗为了能长久地维持统治政权,立太子一事成为一大心病。尤其在长子李承乾被废黜之后,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太宗曾经属意的人选包括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但在权衡利弊之后,意识到应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褚遂良等人,又召来晋王李治,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说完便倒在床上,抽出佩刀就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大惊,拉住后忙问唐太宗原因。唐太宗说:“我欲立晋王。”长孙无忌当即回答道:“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然后,唐太宗对晋王李治说:“汝舅许汝矣,宜拜谢。”从来没想过当太子的李治取得了太子身份。
唐太宗之所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就是考虑到要平衡各集团之间的利益。长孙无忌既是开国元勋,又是皇室贵戚,出身于关陇贵族,在当时统治集团中是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而崔仁师、岑文本等人都出身于庶族,官位仅次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算是后起之辈。因此,在立太子问题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关陇贵族集团和关东庶族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一废一立之间,很可能激化矛盾,打破朝廷中大臣各种势力多年来保持的相对平衡。如果魏王李泰得立为太子,庶族官僚势力必然增长,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自然要加以反击,宗室诸王也将掀起争夺皇位的斗争。而发生新的政变,势必两败俱伤,削弱唐王朝的统治实力。另一方面,唐太宗虽然提拔了大量庶族出身的官僚,关陇集团在唐朝政权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关键时刻,唐太宗当然不能以牺牲关陇贵族为代价去助长庶族官僚的势力。如果立中间性人物晋王李治为太子,既照顾了关陇集团的利益,也不致引起庶族官僚的强烈反对,这是唐太宗改立李治为太子的根本原因。
公元649年,时年53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将李治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太子李治即位为帝,是为唐高宗,加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以李世绩为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此外,太子少师于志宁为侍中掌管门下省,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大唐名相房玄龄:
宦海浮沉会做官,稳居相位有玄机
房玄龄对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可说是居功至伟、无人能及。虽经历宦海浮沉、三起三落,仍能稳居相位、后世流芳。其中的秘诀耐人寻味。
房玄龄天生一副敏锐的政治触觉:老成持重,目光长远。忧心于为李世民招揽人才,收集各地民情民风、图书典籍,以备有朝一日治国之用。他的远见卓识,令李世民叹服。
房玄龄在“玄武门之变”的皇位斗争中,充当了重要的谋士角色。当时李世民虽为次子,但因战功显赫,加号“天策上将”,位于一切王公之上。太子李建成对此心生疑忌,认定李世民会威胁到他继承皇位,便与四弟李元吉联合,妄图置李世民于死地。房玄龄力荐李世民效法周公,除掉李建成及其同党,这样才能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确保国家社稷的安定与昌盛。房玄龄的想法与李世民一拍即合,使他成为推动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的重要人物,从而也奠定了他在秦王登基之后的特殊地位。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房玄龄忠心耿耿,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甚至肯屈尊兼做“度支郎中”,亲力亲为地打理财政预算和账目。
房玄龄深知“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在李世民授予他“太子少师”的职衔时,上表请求解除机要职务退出权力中枢。李世民不仅不批准,还下诏命令他不得继续上表就同一问题再次请求。当太子准备仪仗队要正式拜见老师的时候,房玄龄纵使身居相位,仍谦恭礼让,谨慎维持君臣之道。
“孜孜为国,知无不为”,道出了房玄龄的为官之道;“虚怀若谷,德才兼备”,更彰显一朝盛世的名相风范。
新官上任陈光蕊:赴任途中遭遇害
唐朝贞观初年,苏北考生陈光蕊高中状元,被授予江州刺史之职,又迎娶了娇妻满堂娇。陈光蕊寒窗苦读十余年,终于学有所成。他带着官凭,吩咐家人王安去找赴任船只,又叫妻子准备美酒,高高兴兴准备赴任。
王安领着一个叫刘洪的船夫来见陈光蕊。陈光蕊看了刘洪一眼,点头表示同意。夫人满堂娇却说:“这个人语言无味,面色可恶。看他胁肩谄笑,不像个好人。”陈光蕊则说:“不妨事。”就这样,陈光蕊上了刘洪的船,往江州而去。
船夫刘洪果真盯上了陈光蕊的财物,又见其夫人满堂娇美若天仙,就动了谋财害命霸占娇妻的歹念。刘洪先把王安推入江中,然后持刀逼近陈光蕊。
陈光蕊本是一介书生,没遇到过如此情景,吓得不知所措。贪婪的强盗刘洪上前一把揪住他,将刀子捅进陈光蕊的胸中,接着也推入江中。
强人刘洪霸占了满堂娇后,拿着陈光蕊的官凭,穿戴起他的官服,顶替陈光蕊到江州上任。冒充陈光蕊的刘洪大模大样地当起了江州刺史,并且在江州为官18年。强盗做官做了18年而不被揭穿,可见当时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及其标准的严谨程度了。
强盗可以做官数年,在宦海沉浮中能够驾轻就熟,一方面的原因是古代新官上任时的身份查验不严,给很多冒名顶替者以可乘之机,促成假官真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强盗之类的“江湖人士”似乎比苦读文书的文人更能洞察世事,知道圆融趋避之道,因而在官场上能够应付自如,甚至官路畅通。因此,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曾有过假官做好官、会做官的故事,比通过正途上任的新官还更胜一筹。
在《西游记》成书之前,陈光蕊的故事就在评书中广为流传。陈光蕊是一个文弱书生,对世事一窍不通,对官场更是一无所知,所以他的被杀一定程度也要归咎于自身的软弱和对社会的“无知”。“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考取了功名、步入仕途,也难当大任。
刘洪做官到了第19年的时候,冒名顶替陈光蕊赴任一事才被揭穿。原来满堂娇到江州后产下一个男孩。为了孩子不落入恶棍刘洪之手,她把男孩放入木盆置入江中,写血书说明身世,后男孩被金山寺的长老搭救,长大后剃度为僧,就是着名的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知道身世后,回江州为母亲报仇雪恨,惩治了恶霸刘洪。
献媚巴结杨再思:卑躬屈膝善讨巧
置身官场、求取功名需要一些权术,否则就寸步难行。官场中人最讲实际利益,若能讨得上司的欢心,加官进爵,别人的说长道短又算得了什么呢?武则天时的杨再思从一个县尉爬到宰相高位,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当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权势极大,杨再思一心想巴结他们,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一次,杨再思去参加他们举行的宴会,张易之的哥哥张同休拿他取乐,说他长得像高丽人。在众人的大笑声中,杨再思不以为羞,反以为荣,竟是当众跳起了高丽人的舞蹈,挤眉弄眼,故作丑状。事后还亲自向张同休致谢,极尽媚态。
有人谄媚张昌宗长得漂亮,说他面似莲花,杨再思却能更进一步地说:“此言差矣!非六郎似莲花,然莲花似六郎也。”
杨再思如此行事,连他家的下人也看不下去了。一次,杨再思家的下人大胆地问他:“大人高官显位,何必讨好别人呢?”
杨再思说:“你一个下人,为什么要怕我呢?”
不待下人作答,杨再思便说:“道理很简单,你不讨好我,我就要辞退你,你便没饭可吃了。我不讨好有权势的人物,他们便会整治我,我便一无所有了。与其说几句好话、出一点小丑,而能换来荣华富贵、美满平安,我何乐而不为呢?无知的人才会笑我,我又何必在意他们呢?”
口蜜腹剑李林甫:煽风点火制造冤情
开元十四年,李林甫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来担任过刑部和吏部的侍郎。当时武惠妃最受宠爱,她的儿子寿王也因此得到了唐玄宗的另眼看待。李林甫抓住机会讨好武惠妃,他悄悄派人告诉武惠妃:“我愿意保护好寿王。”武惠妃很感激他。
李林甫和裴光庭的妻子有染,裴光庭死后,他妻子请求高力士让李林甫代替丈夫的官职,但高力士没有答应。唐玄宗让萧嵩推荐宰相人选,萧嵩推荐了韩休。高力士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裴妻,裴妻马上让李林甫去告诉韩休。韩休当上宰相后不知道是萧嵩推荐他的,还以为李林甫从中出了力,很感激李林甫,却和萧嵩不和。他推荐李林甫当宰相,武惠妃也从中相助,于是唐玄宗将李林甫命为黄门侍郎。
李林甫后来担任礼部尚书,善于对皇上察言观色、讨好逢迎。但是李林甫性格多疑,喜欢树敌。朝中凡是不和他打交道的官员,都会被他想办法排挤掉。李林甫当着别人的面把好话说尽,但转过身来就用最阴险、最毒辣的手段害人,别人都形容他为“口蜜腹剑”。
宰相张九龄是个很正直的人,经常为了原则而和唐玄宗争执,导致唐玄宗对张九龄越来越不满。李林甫却经常在旁边煽风点火,让唐玄宗增强对他的好感。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依靠溜须拍马博得唐玄宗的好感,唐玄宗把一切政事都交给李林甫处理。这样他自己一手控制了朝政,别的大臣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李林甫谄媚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谁对他的位置构成威胁,他必然会想尽办法把谁打倒。太子妃的哥哥韦坚进入朝廷任职,李林甫表面上举荐韦坚担任要职,而实际上却在暗中筹划对付他。他让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调查和监视韦坚。正月十五晚上,太子出宫游玩,遇到韦坚。杨慎矜打探到这个消息后,就告诉了唐玄宗,诬告他们图谋不轨。唐玄宗很生气,就把韦坚罢黜了,并要太子将太子妃废掉。李林甫借此机会诬告前任宰相李适之等人和韦坚关系密切,结果唐玄宗将韦坚赐死,其他人被赶出了朝廷。
当杨慎矜权势大起来之后,李林甫又把矛头对准了他。让心腹诬告杨慎矜,把杨慎矜全家都害死了。后来成宁太府赵奉章上书揭发李林甫的罪状,告状信还没有送到皇帝手里就让李林甫知道了。李林甫授意御史台将赵奉章逮捕,将他活活打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