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5章 红颜美人悲案——天妒红颜,往昔梦华知多少 (3)

第25章 红颜美人悲案——天妒红颜,往昔梦华知多少 (3)


董小宛嫁给冒辟疆后,两人生死与共,没有分开过,董小宛死后,冒辟疆还写了一篇《亡妾董小宛哀辞》悼念她,文章中有“今幽房告成,素疢将引,谨卜闰二月之望日,安香魂于南阡”的记载,据时人记载,冒辟疆把她葬在影梅庵。

而深受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与董小宛其实是两个人。据《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可见,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18岁入宫,受到顺治的宠爱。当董小宛去世的时候,董鄂妃刚刚年满13岁。

董小宛16岁与冒襄相识,这个时候顺治皇帝只有2岁。清入关以后的顺治八年,顺治皇帝14岁,而董小宛已经28岁,顺治皇帝和董小宛年龄相差14岁。显而易见,董小宛和董鄂妃根本不是一个人。

一代红颜陈圆圆:殉情出家难定论

山海关战役后,吴三桂从李自成手中夺回陈圆圆。随后,吴三桂被清政府封为平西王,陈圆圆也跟着他去了云南。那么,之后的陈圆圆又经历了哪些事情?她的结局到底如何呢?

史学界流传的一种说法是,陈圆圆年老色衰,好色的吴三桂对她产生厌倦,转而疼爱“四面观音”“八面观音”(均为吴三桂宠妾的绰号)。看破红尘的陈圆圆立意吃斋念佛,不与他人争宠。虽然她还住在吴三桂的寝宫,但独处一室,常年吃素,与外事隔绝,与“出家”无本质区别。

还有一种说法,当清兵攻破昆明城时,吴三桂之孙吴世潘服毒自杀,而吴世潘妻子与陈圆圆均自缢而亡,或陈圆圆绝食而死。清代文人孙旭在《平吴录》中记载:“(吴三桂叛乱失败时)桂妻张氏前死,陈沅(圆)及伪后郭氏俱自缢。一云陈沅不食而死。”《平滇始末》也说:“陈娘娘、印太太及伪皇后俱自缢。”又有人说,陈圆圆在吴三桂兵败后,没有自杀或者绝食而亡,而是在昆明归化寺出家做了尼姑,法名“寂静”。

直到1983年,贵州岑巩县的考古工作者提出“陈圆圆魂归岑巩”的说法,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至此,有关“陈圆圆结局”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据考古学家称,在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上有陈圆圆的墓。墓碑上刻有“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原来,马家寨的人全部姓吴,是吴三桂的后代。当年,吴三桂将败,其爱将马宝将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儿子吴启华偷偷送至四州(今岑巩)。陈圆圆死后,家人不敢明目张胆地写上她的名字,便采用暗语“聂”。陈圆圆本名姓邢,后跟养母姓陈,邢和陈都带有“耳”字旁,且“双”字含有美好、团圆之意,因此“聂”暗指陈圆圆;“位席”有正妃之意,表示其地位崇高。于是,墓碑上“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就可以理解成“母亲苏州人氏陈圆圆王妃之墓”。

但后来有人根据史书记载,“马宝在楚雄继续对抗,最后兵败被俘,被押送省城,终被凌迟致死”,认为马宝没有去过岑巩。

一代美女陈圆圆究竟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尼,还是为吴三桂殉情,抑或吴三桂兵败后她隐姓埋名生活数年,史学界至今也没有统一定论。

青楼侠女小凤仙:她为蔡锷殉情而终吗

小凤仙是民国初年的青楼女子,因与将军蔡锷交往密切及助蔡出走的事迹成为当时政坛上的一段传奇。

关于小凤仙的出身家世,有的说小凤仙的父亲是清朝武官,落职后家庭窘困,小凤仙也遂此堕入青楼。还有的说小凤仙是一位旗人姨太太的女儿,后来无奈辗转入青楼。

后来,小凤仙得以与蔡锷相识。民国初年,蔡锷到云南组织护国军,小凤仙帮助蔡锷逃脱了袁世凯的羁绊。关于小凤仙助蔡逃牢笼的事件,各家也有不同的记载。

有的人说蔡锷带着小凤仙去往天津,在旅馆内谎称生病,从后门乘日本船逃走。也有的人说在出走之日,蔡锷打了一夜的牌后次日打电话给小凤仙到某处,趁人不察时,蔡锷出西苑门乘车赴天津,绕道日本。还有的人说蔡锷由津渡日时,小凤仙要求一同前往,却被蔡阻止。关于小凤仙和蔡锷如何逃脱一事,曾经追随蔡锷多年的僚属雷飙有一段蔡锷口述的赴滇经过:一日晚间,小凤仙处请客,正当宾客满座畅饮之际,蔡锷悄然离座,单身赴车站乘火车赴天津,次日早晨到达,住进日本共和医院。袁世凯得到报告后,立即派人赴津挽留。蔡锷告诉他们来津是为了养病,并请他们转达给袁世凯。蔡锷知道天津并非久留之地,就在当天晚上隐姓埋名,化装后去了塘沽坐船赶赴上海。不料到了上海后,有军警上船搜查,于是蔡锷没有上岸,而是继续乘原船赴日本神户。神户的警察也在进行十分严密的搜寻,蔡锷只好乘船返回上海,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秘密买好去香港的船票,最后由香港到越南辗转到云南。这一说法普遍为人认可。

后来蔡锷去世后,《北京晚报》曾发表文章称,小凤仙隐姓埋名,与一个工人结婚。这一说法也否定了小凤仙因蔡锷的去世而自杀的传闻。

近代奇女赛金花:褒贬评说留谜题

赛金花本是苏州一个贫家女子,为生活所迫而入青楼,后来嫁给状元鸿钧。赛金花随同丈夫出使德法英俄等国家,鸿钧去世后,她又重坠风尘,在京津沪一带享有艳名。

庚子之变时,赛金花因八国联军及日后和议而名震一时,其后重操旧业,先后嫁过铁路职员曹瑞忠、前江西议员魏斯炅。

赛金花生平有许多的不解之谜。她自称姓赵,名彩云,入青楼后冒姓富。但是刘半农的《赛金花本事》附言中称,她的赵姓“也是冒出,实乃姓曹,为清代某显宦的后代”。赛金花自称是徽州休宁县人,但曾朴说是江苏盐城县人。另外,关于她的年龄也并不确定,她自称是1871年出生,有时则说是1874年出生。据考证,应是1864年。

关于赛金花之谜争议最多的,要数“赛瓦公案”和“促成和议”这两件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德兵闯入赛金花居住处,赛金花略懂德语,于是就向德兵打听过去在德认识的名人包括瓦德西的情况。德兵感到很惊奇,回去报告统帅瓦德西,瓦德西在第二天接赛金花进兵营,此后往来频繁。那么,赛金花与瓦德西是初次相识还是以前就已熟识呢?刘半农的《赛金花本事》记载其口述说:“我同瓦德西以前并不认识,我小时同洪钧去过德国。”但曾繁的《赛金花外传》中记载:“到德国那年结识了瓦德西将军,他和洪先生是常来往的,故而我们也很熟识。”“在北京相见时,瓦德西隐约间还认得我。”在赛金花自述中,还谈到瓦德西托她代办军粮的事。她又诉说民众罹害之苦,恳求瓦德西下令停止杀戮抢掠,“瓦德西将军便下令不准士兵违律妄行”。

在赛金花的自述中,还提到和议之事。议和之时曾陷入僵局,由于德公使被义和团杀害,其夫人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甚至要西太后偿命、要皇上赔罪等,把负责全权的和议大臣李鸿章逼得毫无办法。“我私下里便向瓦德西劝说了数次”,又经瓦德西介绍劝服德国公使夫人,以建立牌坊并用皇帝的名义刻碑的方式表示对德公使遇害的纪念。经过赛金花的一番说服,议和事件才告一段落。

还有一些人认为,赛金花根本没有见过瓦德西,更不可能与之谈论国事。当时一切国事的交涉是由各国公使进行的,赛金花虽然略懂德语,但还没有资格与之论国事。瑜寿的《赛金花故事编年》中,对赛金花与瓦德西在京相见的时间也表示怀疑。赛金花自述是在联军入侵北京后到京,后遇德兵的骚扰,此后才见瓦德西。联军是八月十五日攻陷北京的,而瓦德西十月十七日才到京,所以赛金花的口述也有待考证。

史海拾遗:为什么中原王朝总以和亲换和平

恩格斯在谈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曾直言不讳地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这一结论道出了几千年来世界各国古代和亲政策的实质。

和亲名义上是停止民族、国家战争,彼此捐弃仇怨、和平共处的外交手段。外表看似有着爱情韵味,实则是军事、政治协调策略的灵魂。和亲双方的决策人心中藏的都是叫对方“为我所用”的算计,而牺牲品就是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女性。

纵观中国历史,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前619)时期,王欲讨伐郑,怕自己实力不足,遂娶狄女为王后,联合戎狄兵力共同讨伐郑地,继而双方各自得到土地和财富。这是中国史料上可见的最早的和亲事件,很显然,如此和亲不过是双方为了赢得利益的需要。此后,无论汉唐还是宋明清,为了缓和国界周边紧张的民族关系,和亲成了惯用的手段。也正因为如此,“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情景,便常浮现于茫茫荒野、枯山之间,化作诗人笔尖的凄美感叹,后人对此想象无限,却无法体会个中“梧桐秋雨”的悲凉。

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和亲,必然不是为政者突发奇想的政策,它之所以受到帝王青睐实则是有历史根源的。试想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足以轻松抵御外来的入侵时,便会采取软化敌人的政策,一则以钱财诱惑对方,只要彼此和平相处,我方会奉上足够的金银珠宝供对方享受;二则以和亲来表示尊敬、喜爱,我方嫁个公主、郡主给对方,还把我方的发达技术教给对方,对方看在这些好处的薄面上,也应和和气气。一旦双方达成共识,还可以携起手来打败共同的敌人,将第三方拆吞入腹。

中国数千年更替数十王朝,皆居于风水宝地的中原,周边少数民族国家钦羡不已,都想到聚宝盆般的中原掳上一二。一旦中原王朝稍显弱势,例如汉代,采取和亲政策的目的便如上述所言一样,无非是求得周边的安稳。不过,和亲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自保手段,在唐朝它既是“以夷制夷”的手段,也是彰显国威的策略。

唐朝初期通过与突厥的和亲,招揽突厥贵族进入皇族,帝王赐其高官和财富。表面上看似突厥人受到优待,实际上是唐朝政府在用“糖衣炮弹”来同化突厥,令其再无反抗之心。再者,有了突厥的支持,一些漠北、漠西的少数民族就不敢再轻举妄动,唐王朝也省去很多力气去应付外患。在当时,有许多弱小的少数民族还主动到唐室请求赐婚,愿做汉家的女婿,从中原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以增强自身实力。

总之,和亲政策的攀亲双方无非是希望对方“为我所用”,一旦这种互相利用失去了平衡机制,某一方再无价值可言,和亲便再也成不了和平的手段,战争才是决定最后结局的方法。不过,我们不能否定和亲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不同时期也的确保护了人们免受战争和掠夺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