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代悬案疑案奇案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4章 红颜美人悲案——天妒红颜,往昔梦华知多少 (2)

第24章 红颜美人悲案——天妒红颜,往昔梦华知多少 (2)


这也是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史实。中唐白居易《李夫人》和郑隅《津阳门诗注》等均明确提到了杨玉环死后葬在马嵬驿,郑隅还详细地记载了李隆基命高力士移葬杨玉环的情形;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也说是高力士将杨玉环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下。

然而,杨贵妃是否真的魂断马嵬坡?

一部分学者认为杨玉环的确死于马嵬驿,但不是被高力士缢死的,而是死于乱军的刀下,如杜甫的《哀江兴》有云:“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此诗作于安禄山占据的长安城内,所以有可能暗示贵妃并非是缢死的,而是死于乱刀之下。

还有一部分人并不认为杨玉环死于马嵬驿,而是最终流落民间。俞平伯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首先提出这一观点,他主要是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进行了考释。1984年,周煦良先生在《晋阳学刊》上发表了《〈长恨歌〉恨在哪里》一文,对杨玉环未死之说进行了全面的论证。

《长恨歌》则描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所谓“空”字,根本就没有找到尸骨。李隆基就派方士去找,最终方士在“玉妃太真院”里找到了杨玉环。杨玉环还拿出信物“金钗钿合”带给李隆基,以证其实。

基于这种种原因,俞、周两人认为马嵬坡事起仓促,杨玉环虽被赐死,但未必真死。当日仓促之间,很可能使用了掉包计。由于高力士和验尸者陈玄礼都是李隆基的亲信,派人秘密送走杨玉环,用一个宫女代替是极为可能的事。杨玉环流落民间后,住在“玉妃太真院”,故杨玉环最终沦落为娼妓。

史学界有一部分人赞同杨玉环未死之说,但却认为杨玉环逃往日本,这种观点在日本民间和学术界广为流传。据说,杨玉环在马嵬坡并没有被缢死。而是由高力士、陈玄礼策划,用一个宫女做替身死去,然后叫人护送贵妃南逃,漂泊到日本。由于某种原因,杨玉环最终未能回国而客死异乡。据说,日本至今仍有杨玉环之墓。

后蜀花蕊夫人:红颜非祸水,死因说纷纭

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的女诗人。花蕊夫人天资聪颖,风华绝代。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不谙朝政,遍访民间偶见花蕊夫人,视为珍宝,赐贵妃位,封号花蕊夫人。公元964年,赵匡胤发兵攻至后蜀城下,蜀军无一人能战,都跟随孟昶投降。国破家亡,花蕊夫人也随即被宋兵押解至开封。

到了开封,宋太祖对花蕊夫人一见倾心,后故作镇定地假装指责花蕊夫人:“真是红颜祸水,堂堂后蜀竟毁于一个妇人之手?”

花蕊夫人严词道:“当皇帝的不知善理朝政,沉迷酒色,以致国家衰败,而又把这罪名强加给弱女子,是何道理?”于是当场作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的这首《述亡国诗》,悲愤中带着不卑不亢的气节,当时后蜀有兵14万,竟被赵匡胤的几万兵打得落花流水。

太祖非常欣赏花蕊夫人的美貌和才气,把她收纳入宫。七天后,孟昶意外死亡,花蕊夫人伤心不已,在宫中看着孟昶的画像独自涕零。后来宋太祖驾崩,赵光义即位后垂涎花蕊夫人的美丽欲要占有,但花蕊夫人不肯就范,遂被恼羞成怒的赵光义一箭射死。

关于花蕊夫人的死因,众说纷纭。

一是“因怨成疾”说。宋太祖对花蕊夫人有别样的爱惜,打算立花蕊夫人为后,但因其是亡国之宠妃,不足以立后;后宋太祖立宋女为后,并且因此怠慢花蕊夫人,长期的冷宫生活使她产生怨疾,郁郁而终。

二是其怀念故主孟昶,招致杀身之祸。据说花蕊夫人在开封深宫里每当深夜,便拿起孟昶的画像痛哭流涕以表思念之情。宋太祖知道此事后怒而杀之。

花蕊夫人倒在了她生前最喜欢的芙蓉花中,人们欣赏她的才气和气骨,又感叹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民间有把花蕊夫人尊为“芙蓉花神、送子娘娘”的传说。

北宋名妓李师师:一代名妓归宿之谜

北宋末年,京城汴梁出了个倾国倾城的名妓,不仅姿色出众,气质优雅,而且能歌善舞,颇具大家闺秀之风范。她就是李师师。

得知京城出了一个色艺双绝的名妓后,喜好寻花问柳的宋徽宗变得寝食难安。当徽宗目睹了这位绝色佳人的风采之后,竟然不顾群臣反对,正式将李师师迎入宫中,册封为李明妃。然而,宋钦宗即位后,李师师却被贬为庶人而逐出皇宫。

关于李师师的下落,民间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其一,靖康之难后,李师师逃出汴京,来到慈云观中做了女道士。

其二,在金兵攻破汴京之后,李师师不幸被俘,然后随金兵北上,并嫁给一个身有残疾的金兵,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在清人所着的《续金瓶梅》等书中都有这种说法。

其三,汴京沦陷后,李师师辗转南渡,成为一个商人的小妾。此时的她已经衰老憔悴,全无往日风姿。这种说法在很多野史上都有记载,例如《青泥莲花记》中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宣和遗事》中也曾记载:“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

其四,进入汴京后,金主垂涎李师师的美色,便派降臣张邦昌千方百计寻找,为讨金主欢心的张邦昌不惜重金悬赏,最终将李师师找到。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没有成功,于是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大多数史学家都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认为这只不过是后人借塑造李师师这一形象讽喻当世。

那么,一代名妓李师师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了。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改嫁有悬问

李清照是北宋学者李格非的女儿,21岁时嫁与名士赵明诚,夫妻皆好学诗文。然而不幸的是,丈夫赵明诚亡故,李清照随后即改嫁张汝舟。

对于李清照改嫁之事,历史上一直有过争议,这一问题也成为后代学者探究的历史之谜。

近代一些学者认为,李清照改嫁本无事实。黄墨谷认为,对李清照改嫁一事的记载是不符史实的。赵明诚的表甥谢汲在其着作中不但未提李清照改嫁,还引出了李清照对其丈夫赵明诚表示坚贞的祭文。同时他对李清照的自传文章《后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照历法和宋代着作《容斋四笔》《瑞桂堂瑕录》等记载,《后序》应当作于绍兴五年,此时张汝舟已除名三年,即使李清照改嫁,在《后序》中应该提到。此外,李清照曾经讲到“虽处忧患而志不屈”等,并且因在丈夫赵明诚死后颁行《金石录》不满而上表朝廷。这些情况说明李清照并未改嫁。

另有学者黄盛璋在《李清照事迹考辩》中认为,南渡后赵明诚的哥哥赵存诚、赵思诚都曾做过官,当时并不是没有权势。针对《谢启》的真伪问题,他提出,李清照“颁金通敌”的冤案发生在建炎三年,从《谢启》中提到的“克复”“底平”等情况看,《谢启》应当作于绍兴三年以后。建炎三年,朝廷正处于避乱时期,所以“颁金冤案”与《谢启》本无关系。

另外黄盛璋还认为,从宣城、广德经吴兴有一条独松岭道,所以不能肯定张汝舟去过杭州。根据宋代社会习俗分析李清照改嫁,他认为,明清两代妇女守节才趋严格。《宋史·礼乐志》中对治平、熙宁年间诏许宗女、宗妇两嫁之事也都有所记载。可见,宋代视改嫁为平常的事,李清照改嫁也无可厚非。

明末歌女柳如是:因何选择悬梁自尽

在明清易代之际,曾出现过一位着名的歌妓才女柳如是。她气质高雅,才色并茂,有着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在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她尽全力资助和慰劳抗清义军,因此名气很大。

柳如是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年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卖给一个名妓做养女,妙龄时流落青楼。崇祯十四年,刚过二十的她嫁给了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康熙三年五月廿四日,钱谦益去世,随后几天,柳如是也悬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那么,这位才艺双绝的明末名妓自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有些史学家认为,因为受到他人逼迫,柳如是才选择自尽,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柳如是嫁到钱家时,钱谦益的原配陈氏还在,另外还有几房侍妾,但是,随着柳如是的到来,钱家的经济大权逐渐掌握在她的手中,这自然会引起钱氏族人的不满。所以,钱谦益刚刚去世,攘夺家产的斗争也就随即爆发,且越演越烈,这就是“钱氏家变”。

钱谦益尸骨未寒,族人却要瓜分他的财产,并且聚众大闹,原配陈氏与其他侍妾失宠多年,早就对柳如是恨之入骨,因此趁着这个机会,每日堵门叫骂不绝,虽然柳如是散尽千两白银,但众人还是喧闹如故。柳如是几经斡旋,仍难以摆平。

丈夫去了,柳如是失去了依靠,而族人的无理取闹,也让她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于是她吮血立下遗嘱,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

另外,还有一些史学家认为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感情深厚,因此殉节而死。但是,从史料中记载,在某些事情上,柳如是对丈夫的做法是极其不满的。例如,当清军兵临城下时,柳如是想要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不肯,柳如是则“奋身欲沉池水中”,最后被钱谦益硬托住而获救。

清军统一天下后,钱谦益作为明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会引起新政权的注意,于是柳如是再次劝钱谦益以死保节,但钱谦益犹豫再三,最终答应了清廷召他入京为官的要求。

钱谦益的一生中有许多污点,虽然他后来辞掉官职,不再为清廷效力,但柳如是对他的这些所作所为仍然耿耿于怀。所以,柳如是为钱谦益殉节一说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秦淮名妓董小宛:她不是顺治钟爱的董鄂妃

秦淮名妓董小宛,色艺双全,名满金陵。她与“复社”中的书生冒襄(即冒辟疆)一见钟情,双双遁迹杭州,结成夫妻。顺治二年,清兵攻陷杭州,董小宛被掳掠,献给清世祖顺治皇帝。顺治帝对董小宛恩宠有加,未过多久,董小宛就被封为淑妃,为六宫粉黛第一美人。世人认为,董小宛就是顺治的爱妃董鄂妃,那么,董小宛到底是不是董鄂妃呢?

在历史上,董小宛确有其人。董小宛,名董白,她除了“小宛”还有一个号“青莲”。她和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顾眉、朱无瑕、赵令燕、马湘兰等,都是明末举世艳称的名妓。她出生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尽时,作为早已艳名远播的美女,她已经20岁了;而此时的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的年纪最多也不超过7岁。

真正的董小宛在崇祯末年便从良了,当时她19岁。她的丈夫冒辟疆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一起,被称为明末的“江南四公子”。明朝灭亡之后,他便隐居乡里,终生不仕。然而,董小宛红颜薄命,1655年,一代名妓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