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清代文人纳兰容若的这首《采桑子》,表达了对古代一位美艳女子息妫(桃花夫人)的缅怀之情。息妫的故事流传后世,引起后人的万千慨叹。历代无数诗人词家、名家都曾为她赋诗唱和,息妫凄婉多变的命运让她成为历史上尽人皆知的薄命红颜。
历来绝代佳人、倾城美人,其命运却也似二月桃花随波逐流。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古代四美人的命运悲剧,用苦短的青春祭奠了历史王朝的血泪史;而李师师、董小宛等青楼名妓,以及红尘侠女的颠沛人生,更引发后人的无限同情和沉重思考。那一曲曲凄婉的琵琶声流转着怎样的心曲?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丽背后真的是艳羡众生吗?
虽然我们不能感同身受她们的坎坷与落寞,但无论是有如昙花一现的惊艳,还是共佐几代君王的妩媚,这些红粉佳人们的痴与怨、笑与忧、身与心,都构成历史上光鲜华丽的篇章,也为她们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
本章选取的是古代历史上最具亮点的美女佳人,尽管她们的故事和传说被世人传颂了千遍万遍,但其中的奇特趣闻和百态人生仍是我们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
战国美人西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西施原本是一个山野浣纱女,却担起了光复国家的重任,她最终不辱使命,为越国复兴和吴越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西施,名夷光,越国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萧山临浦苎萝山下苎萝村(今杭州市萧山区临浦苎萝村)。西施的父亲靠打柴卖柴为生,母亲浣纱,西施平时也经常在溪边浣纱,故又称浣纱女。传说西施在溪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这就是着名的“沉鱼”之说。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称雄,吴国和越国开战却落得越军大败,越国国王勾践向吴国国王夫差乞降。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夫妇和越国大夫范蠡囚禁在姑苏虎丘。勾践君臣含垢忍辱,三年后被放回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复国,兵力虽逐渐强盛,但仍远远不敌吴国。越国大夫范蠡因曾随越王勾践到吴国三年,深知吴王夫差好色,便策划实施了“美人计”。
范蠡在民间寻觅美女的过程中,和西施一见钟情,而西施对这位气度不凡的将军也是一见倾心。虽然范蠡的“美人计”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充当越国复仇的工具有些难通情理,但为了国家利益,西施愿意作出牺牲。
本身好色成性的吴王见了西施自然十分欢喜,他不顾群臣反对,立刻将西施纳入后宫。西施聪明伶俐,时刻牢记自己来到吴国的政治使命,她用尽浑身解数让吴王宠爱她并听信她的话,夫差果然对她宠幸有加,一年四季享乐游玩、不理政事。
越国在勾践的治理整顿下,国力日益增强,军队也训练有素。公元前482年夏初,越国伐吴,大获全胜。根据范蠡的约定,吴国灭亡后,娶西施为妻。
然而,对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西施沉海。传说勾践灭吴后,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
二说西施隐居。据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两人泛舟五湖,成了一对神仙眷侣。唐陆广微撰的地方志《吴地记》中也记述有关范蠡与西施在越国破吴后破镜重圆、泛湖而去的说法。相传范蠡、西施曾寓居宜兴,今天的蠡墅就是他们当年居住过的地方,而江苏一些地方的“施荡桥”“西施荡”等名称也都与西施有关。
三说西施落水。以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但此说缺乏证据。
四说西施被杀。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在以上四种说法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万里和亲刘细君:公主琵琶幽怨多
李颀的《古从军行》中的诗句“公主琵琶幽怨多”,后人都认为此处指的是王昭君。因为王昭君曾被册封为公主,而且最擅弹琵琶,并且她的故事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其实,这首诗里的公主并非是王昭君,而是一位远嫁的汉朝公主,这位公主不仅有美丽的名字,还有美丽的容貌,《汉书·西域传》里还有关于她的记载。
她叫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其为公主,远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为右夫人。尽管此时的西汉王朝已相当强盛,经过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的彻底打击,匈奴已经远离漠北,可是汉武帝仍不得不采用怀柔兼武力的办法积极打通西域各国联合防御匈奴,乌孙国就是主要的争取对象。《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去长安八千九百里……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就这样,刘细君从深宫转入西域。尽管她娇弱无助,对故乡恋恋不舍,但也只有用琵琶声诉说幽怨。晋人《琵琶赋·序》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唐人《乐府杂录》中记载:“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汉书·西域传》里抄录着她的悲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首诗传到汉地,连汉武帝也感慨万千,于是时常派特使携带珍贵礼物去慰问细君。
细君远嫁的第二年,昆莫猎骄靡就死了,其孙岑陬军须靡继位。按照西域风俗,新国王将继承前任国王的妻妾。细君上书汉武帝,表示自己不愿再嫁他人,而天子却赫然命令“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为了大一统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细君公主作为政治的祭礼,牺牲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大漠悄然陨落。
三国美女貂蝉:倩影幽魂何处去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传说在一个月圆之夜,已长成花季少女的貂蝉正对月而拜,本高悬于空中的月亮竟慌忙躲进云中,再不肯出来,她的美令明月都自惭形秽。于是,貂蝉又以“闭月”的美名来形容。
曾经倾注大量笔墨渲染貂蝉义举的罗贯中,对貂蝉“长安兵变”后的下落,始终保持沉默。在她的历史价值被榨干之后,却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抛弃。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问她的下落,继而任意虚构故事,以致其结局形成了“惨死”和“善终”两大系列。
“惨死系列”至少包含了四种不同的版本。第一种版本,昆剧《斩貂》细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其妻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拒绝受纳这位污点美女,怕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难免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第二种版本出自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是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去引诱。貂蝉使出浑身解数,上下挑逗,关羽心如磐石,为了自己不受魅惑,杀死了貂蝉。
基于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明代以来,貂蝉和关羽的形象日益贴近士绅阶层的伦理标准。第三种版本出自明剧《关公与貂蝉》,剧中的貂蝉向关羽痛说内心冤屈,详述其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除害的经历,赢得关羽的爱慕,但关羽决计为复兴汉室献身,貂蝉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以死来验证自身的政治贞操。
第四种版本陈述貂蝉在怜香惜玉的关羽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曹操派人追捕,为使桃园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残杀的覆辙,貂蝉毅然触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追随国家大义而去。
“善终系列”则有三个核心版本。第一种版本是貂蝉出家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
第二种版本则宣称关羽不恋女色,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而貂蝉则一直守节未嫁,终于熬成了一个贞烈老妪,被乡人建庙祭奠。为谋生和丰富群众文艺生活起见,貂蝉还组织戏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戏台成为该村一个诱人的景点。
第三种版本称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本想在功成名就后慢慢享用,不料自己兵败身死,可怜的貂蝉从此流落蜀中,成了寂寞无主的村妇。
关于自杀说。在央视《三国》中貂蝉(陈红饰)在吕布杀死董卓后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当她被吕布发现时早已身亡了。在海外的日本《三国志》和横山光辉《三国志》这两部着名作品中,貂蝉的结局和央视《三国》版的完全一样,董卓被杀死后,她自己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因此貂蝉选择了自杀。
曾有新闻称,某老人1971年于成都北郊拾得一块古碑,其铭文约略为:貂蝉,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为国捐躯……随炎帝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这是有关貂蝉下落的最新证据,却无力证明任何东西。这里的“炎帝”疑为“关帝”的讹记,公元1652年清顺治帝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此后民间才会出现“关帝”的简称。成都发现的墓碑,最多只是清代好事者的伪作。貂蝉的下落,依旧是个不可索解的悬谜。
大唐贵妃杨玉环:香消玉殒马嵬的种种谜团
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出生在官宦之家,自小学习音律,能歌善舞,姿色超群。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时,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寿王李瑁对她一见钟情,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唐玄宗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
五年后,唐玄宗竟然也对杨玉环有了爱慕之情,为了得到她,唐玄宗先是打着为窦太后荐福的旗号,下诏令杨玉环在太真宫出家做道士。公元745年,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其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成为贵妃后,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唐玄宗为了她甚至能够“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安史之乱发生后,西逃的李隆基在马嵬驿歇息,兵变的将士们射杀杨国忠后,强烈要求李隆基处死杨玉环。李隆基无可奈何,只得“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就在两人难舍难分中,高力士缢死杨玉环于佛堂前梨树下,陈玄礼等人还亲自检验杨玉环已死去,这才令将士散去。
